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何香凝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何香凝1879—1972;女

广东南海(今广州)人,生于香港。
同盟会员,中华革命党员,国民党员,民革党员。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家,政治活动家,画家。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妇女部部长等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会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出版有《回忆孙中山与廖仲凯》、《何香凝诗画集》等。
原名:何谏
号:双清楼主
尊号:奥巴桑
笔名:双清馆主、双清楼主
别名:瑞谏

何香凝女,1879—1972

何香凝


著名政治活动家。原名谏,又名瑞谏,广东南海人,出生于香港。廖仲恺夫人。1902年留学日本。1905年参加同盟会,随同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1914年参加中华革命党,积极参加讨袁、护法运动。1924年坚决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和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被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部长。1926年被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继续担任妇女部长。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毅然辞去国民党政府一切职务,进行反蒋活动。不久,回广州创办仲恺工农学校。1929年赴欧,到英国、法国居住。1931年12月回国。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积极从事抗日民主运动。1937年春,担任全国各界救国会理事。同年6月,与宋庆龄等发起“救国入狱运动”,抗议蒋介石非法逮捕爱国民主人士。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同宋庆龄等联名通电,斥责蒋介石破坏团结抗日的罪行。1948年1月,与李济深等筹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主席。1972年9月1日在北京病逝。工诗、画,尤擅长画虎和松、梅。诗、画多署名“双清楼主”。遗著有《何香凝诗画集》。

何香凝

何香凝先生与中国妇女运动曹国智等(香港)妇女知识丛书出版社1941年版76
页,(香港)星群书局1941年7月版
我的母亲何香凝廖梦醒(香港)朝阳出版社1973年8月版66页,
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版89页
回忆与怀念——纪念革命老人何香凝逝世十周
 北京出版社1982年9月版254页
我的回忆何香凝人民日报1961年10月6—7日,新华月报
1961年11期,双清文集(下册)第906
页,回忆辛亥革命第11页,辛亥革命回
忆录(一)第12页
香凝老人在桂二三事
首都隆重举行追悼何香凝副委员长大会,宋庆
龄副委员长致悼词
李任仁广西日报1962年11月8日
人民日报1974年9月7日
我的母亲和她的画廖承志人民日报1979年2月14日,新华月报
1979年3期,女兵列传第1集第10页
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位女盟员——何香凝
中国革命先驱、杰出的女革命家何香凝——为
纪念何香凝同志逝世十周年作
吴恩壮
邓颖超
羊城晚报1981年10月7日
人民日报1982年8月23日
深切怀念革命老人何香凝
回忆革命前辈何香凝同志二三事
何香凝生平简介
中国国民党革命派的光辉旗帜
革命前驱 一代女杰——纪念何香凝同志逝世
十周年
王震
罗叔章
郑则民
王昆仑
朱学范
人民日报1982年8月24日
光明日报1982年8月25日
光明日报1982年8月25日
人民日报1982年8月26日
人民日报1982年8月26日,团结报1982
年8月28日
香凝老人二三事
仪容宛在——怀念何香凝老太太
忆姑母何香凝二三事
“您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回忆革命老人何香
凝二三事
张必忠
符荣鼎
何棣华
姚真
北京日报1982年8月27日
广东侨报1982年8月27日
羊城晚报1982年8月29日
南方日报1982年8月29日
一份珍贵的革命遗产——缅怀何香凝先生创办
仲恺农校的业绩
广东省仲恺农业学
南方日报1982年8月29日
何香凝——杰出的爱国者和革命家
怀念我的阿嬷何香凝
双清楼外满山松——追忆何香凝同志关心春晖
中学的二三事
郑则民
廖兼
钱钟岳等
人民日报1982年8月30日
深圳特区报1982年8月30日
浙江日报1982年8月30日
坚持爱国、合作、统一——深切缅怀何香凝同志
伟大的爱国主义战士——何香凝
双清楼主与《双清词草》
何香凝老人二三事
抗战时期何香凝在兴宁
铮铮铁骨永留香——三八妇女节缅怀何香凝老
赵祖康
黄鼎臣
乐正维
韩托夫
罗冠群
马淦
解放日报1982年9月1日
人民日报1982年9月11日
人民日报1982年9月17日
深圳特区报1982年11月22日
广州日报1983年7月31日
团结报1984年3月3日
一段往事——回忆护送何香凝廖承志的经过
何香凝怒斥陈璧君
何香凝力促第二次国共合作
汇水
夏潮
羊城晚报1984年6月10日
中国青年报1984年12月16日
华声报1985年8月20日
何香凝女士访问记
人间最美是心花——纪念爱国画家何香凝先生
何香凝同志的革命活动
留得中华史上名——何香凝传略
忆何香凝老人
Y·T
蔡若虹
尚明轩等
陈得骅
陈风兮
珊瑚1934年4卷6期
美术1978年6期
中学历史1980年4期
妇女1980年7期
集萃1981年4期

何香凝(1879—1972)关志昌*传记文学1981年38卷4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5册第68页
从何香老的一封信说起
怀忆何香老
何香凝——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伟大战士
廖仲恺和何香凝(上、下)
“一·二八”事变前后的何香凝
在何香凝身边(1—2)
充满斗争之意的诗画——记何香凝的艺术活动
三位老人怀念何香凝
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终生——廖仲恺 何香凝革
命事迹述略
牟小东
万枚子
吴恩壮
慰南
傅绍昌
陆晶清
乐正维
郝君
余炎先
文史通讯1982年3—4期
文史通讯1982年3—4期
广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3—4期
文物天地1982年4—5期
历史教学问题1982年6期
滇池1982年8—9期
美术1982年9期
中国建设1982年10期
暨南学报1983年4期
何香凝反对国民党右派破坏三大政策的斗争
人间一女杰——大革命前后何香凝在广州的斗
尚明轩
吴淑珍
江海学刊1984年5期
广州研究1985年1期
“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话廖仲恺何香凝的革命情谊及其发展
廖仲恺何香凝的战友情谊——纪念廖仲恺殉难
六十周年
耕耘
尚明轩
尚明轩
名人传记1985年3期
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6期
中国建设1985年8期
廖仲恺何香凝事略
热情横溢的何香凝
坚贞留得万年心——记何香凝老人在桂林
抗战时期何香凝在广西
抗战期间何香凝在海丰兴宁
柳亚子何香凝在广东海丰
何香凝(1878—1972)
尚明轩
简史
魏华龄
刘嘉伟
罗冠群
谢剑
历史教学1985年9期
人物杂志三年选集第32页
广西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第48页
广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第143页
广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8辑第88页
广州文史资料选辑第30辑第50页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564页
何香凝(美)包华德主编
沈自敏译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民国名人传记
辞典第5分册第70页
何香凝
“人生最重是精神”——廖仲恺和何香凝
何香凝(1878—1972)
劝君莫惜头颅贵 留得中华史上名——杰出的
民主革命家廖仲恺何香凝夫妇
贾逸君
王国荣
张敏孝
翟厚良
中华民国名人传(下册)妇女第36页
中国现代爱国者的故事第84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203页
中国近代爱国者百人传第322页
我学会烧饭的时候——自传之一章(一九三七
年七月一日)
何香凝双清文集(下册)第212页
何香凝尚明轩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5辑第
1页,民国人物传第2卷第67页
何香凝
革命风范启后人——辛亥风云中的廖仲恺何香
厂民
近溪
当代中国人物志第221页
辛亥风云第24页
何香凝
何香凝
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何香凝
何香凝
坦荡荡斋
余牧人
柏生
现代中国名人外史第286页
党国名人传第112页
*新中国人物志第68页
新政协重要人物志第6页

何香凝

廖仲恺和何香凝
何香凝传
何香凝传
邓颖超与何香凝
何香凝与仲恺农工学校
忆何香凝先生二事
廖仲恺与何香凝在东京
新中国侨务工作的奠基人——纪念何香凝诞辰
一百一十周年
周兴梁
李 勇
尚明轩
吴 琴
余德富
萧 烈
吴恩壮
蒙光励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311页
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年版311页
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422页
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344页
团结报1986年4月26日
团结报1987年1月17日
华声报1987年5月12日
广东侨报1988年6月14日
何香凝、陈铭枢、李济深、张澜与一九五三年的
一桩历史公案
郑直淑团结报1988年8月9日
何香凝先生在昭平
“民革”主要创始人小传——何香凝
何香凝与大革命时期的妇女运动
何香凝年谱简编(上、下)
何香凝与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
傲雪斗霜志更坚——记大革命时期的何香凝
何香凝与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何香凝、柳亚子投票反对“整理党务案”史实辨
韦瑞霖
尚明轩
蒙光励
蒙光励 陈流章
罗义俊
蒙光励
程绍珍
贺世友
团结报1990年4月18日
人物1981年1期
暨南学报1986年3期
暨南学报1987年2、3期
历史教学1987年9期
名人传记1988年8期
郑州大学学报1992年2期
党史研究资料1992年4期
何香凝与中国共产党
何香凝与国共合作
论宋庆龄与何香凝的战斗友谊
论宋庆龄与何香凝
大革命时期的何香凝
从何香凝为蒋介石证婚说起
何香凝与抗日战争
何香凝与革命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建
何香凝与上海抗日救亡运动
何香凝
栾雪飞
栾雪飞
蒙光励
尚明轩
蒙光励
周兴梁
尚明轩
尚明轩
吴 彬
蒙光励
东北师大学报1992年4期
中共党史研究1993年1期
暨南学报1993年3期
近代史研究1993年4期
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5期
历史研究1994年4期
历史教学1995年9期
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1期
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10期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6卷第28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何香凝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14页
何香凝(1878—1972)
何香凝与抗日战争
何香凝
何香凝(1879—1972)
记百岁老人何香凝
中国民主革命的女政治活动家——何香凝
何香凝(1879—1972)
何香凝(1879—1972)
革命老人何香凝
何香凝(1878—1972)
毕生追求光明——何香凝
汪 新主编
尚明轩
杨明生主编
范济国
徐铸成
尚明轩 吴 琴
马洪武等编写
廖盖隆等主编
柏 生
京 声 溪 泉
肖 黎等主编
中国民主党派名人录第13页
中国抗战人物研究论集第130页
中国现代画家传(上册)第28页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139页
旧闻杂忆第1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3卷第84页
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第492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407页
笔墨春秋三十年第191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108页
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个女人第310页

何香凝1879——1972

原名諫,又名瑞諫,女,廣東南海人,1879年 (清光绪五年) 生於香港。1897年10月,與廖仲愷在香港結婚。1902年赴日本留學,1903年初,入東京目白女子大學,旋轉入女子師範學校預科。1905年7月,加入中國同盟會。1906年再次考入目白女子大學,攻讀博物科。1908年改入本鄉女子美術學校,在高等科學習繪畫。1910年畢業,並於黄花崗之役前夕回香港。辛亥革命後去廣州,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出走日本。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参加孫中山領導的反袁護法運動。1921年夏,與宋慶齡在廣州發動婦女组織出征軍人慰劳團,任總幹事。1922年陳炯明叛變,軟禁廖仲愷,她設法营救脱險。1924年國民黨改组,支持孫中山三大革命政策,改组國民黨,被进爲國民黨中央婦女部部長。1925年孫中山臨终口授遺嘱,是當時在場的證明人之一; 同年8月,伴同廖仲愷参加国民黨中央常務會議,在中央黨部門前遭到暴徒狙擊,廖當場遇難,10月發動组成援助海豐農民自衛軍籌備會,創辦軍人家屬婦女救護員傳習所; 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選爲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二届一中全會,推爲代理中央黨部婦女部部長; 同年秋,参加國民革命軍北伐,與蔡暢、鄧穎超在廣東領導婦女運動,舉辦婦女運動講習所,11月任廣東省政府委員。1927年四一二政變,辭去國民政府的一切職務,進行反蔣活動。1928年2月,國民黨二届四中全會仍推爲國民政府委員。1929年去英國倫敦,後留居法國巴黎郊區的里拉頓島,作畫自娱。1931年12月回國,被選爲國民黨第四届中央執行委員。1937年春,參加全国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任理事。抗日戰争時期,從事抗日民主運動。1946年秋,在廣州成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1948年1月,與李濟琛等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監事。1949年4月,由香港赴北平; 6月参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主席等職。1972年9月1日在北京病逝。终年93歲。著有《回憶孫中山和廖仲愷》、《何香凝詩畫集》等。

1

(1910年)
(词)清·何香凝

风已起。帘外柳花飞絮。

月照危栏人独倚。忽闻双燕语。

添我闲愁几许。回首故人何处。

更那堪云山万里。谙天涯情味。

何香凝

何香凝1878-1972

原名湅,又名瑞湅。广东南海人。国民党革命派代表人物,现代著名画家。1903年去日本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学习,1905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以后,积极参加讨伐袁世凯和护法运动。1924年坚决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拥护孙中山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坚决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赞成国共合作。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兼管广东省妇女运动工作。蒋介石叛变革命,她极为愤慨,表示决不与独夫民贼为伍,毅然辞去国民党政府一切职务,进行反蒋斗争。1929年移居国外。“九·一八”事变后,于1931年12月回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从事抗日民主运动。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同宋庆龄联名通电,严厉斥责蒋介石反共阴谋。1947年与李济深等筹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主席等职务。著有《何香凝诗画集》。

☚ 康克清   向警予 ☛

何香凝1878—1972

中国著名的女政治活动家、革命家、现代画家。妇女运动的先驱,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她是廖仲恺的夫人,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国民党革命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中国共产党最真挚的朋友。广东省南海人。原名𫎘,又名瑞𫎘。1903年入日本东京目白女子大学,1905年在日本参加中国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为推翻清王朝统治而尽心竭力。1908年到1911年曾入日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学绘画。辛亥革命后,她积极参加讨袁护法运动。1924年坚决支持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纲领、改组国民党,主张同共产党合作。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妇女部长。孙中山逝世后,她面对国民党右派对廖仲恺先生的枪杀,毫无畏惧,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国民党右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她毅然同蒋绝裂,辞去国民党政府一切职务,流亡国外,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她坚决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5年她将自己穿过曾覆盖在廖仲恺先生灵枢上的一件衣裙题诗送给蒋介石,以“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的诗句谴责蒋的卖国投降行为。在抗日战争中,她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严厉谴责蒋介石反共行径。抗战胜利后,主张国内和平,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于1947年同李济深等人筹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9年9月赴北京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等职。为创建新中国,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她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爱国者、政治活动家,还是一位画家。她擅作山水、花卉,其笔致圆浑、质朴,并能赋诗。其诗画如其人。

何香凝

中国女革命家。1878年6月27日生。1903年赴日留学。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回国参加黄花岗起义筹备和后援工作。1924年1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妇女部部长。1926年1月继续当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妇女部部长。1929年辞去国民党一切职务定居巴黎。1931年回国参加抗战。194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1949年9月由香港回国参加新政协。10月任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4年后连任第2届、第3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2届、第3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6年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1960年任主席。1972年9月1日逝世。

何香凝1879—1972

原名谏,又名瑞谏,广东南海人。国民党左派代表人物,现代画家。廖仲恺夫人。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后坚决支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同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等职。擅画,所作山水、花卉,笔致圆浑质朴.能诗。有《何香凝诗画集》。

何香凝1872—1972

原名谏,又名瑞谏。广东南海人,生于香港。1902年冬赴日留学。1905年7月加入同盟会。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任中央妇女部部长。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在广州创办“仲恺农工学校”。1929年辞去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一切职务,游历英法,作画自娱。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从巴黎回到上海,发表《对时局的意见》,为抗日救亡奔忙。1948年1月在香港参加创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9年4月到北平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并出席了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央政府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及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等职。1972年9月在北京病逝。著有《何香凝诗画集》。

何香凝

何香凝

原名谏,又名瑞谏,女,广东南海人,1879年生。日本东京女子大学肄业,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毕业。1905年7月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回香港。辛亥革命后去广州。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出走日本。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21年任出征军人慰劳团总干事。1924年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部长。1925年孙中山临终口授遗嘱,是当时在场的证明人之一。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二届一中全会推为代理中央党部妇女部部长;11月任广东省政府委员。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辞去国民政府的一切职务,进行反蒋活动。1928年2月在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仍被推为国民政府委员。1931年12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1937年任全国抗日救国会理事。抗日战争时期,从事抗日民主运动。1946年秋在广州成立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8年1月与李济深等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监事。1949年4月由香港赴北平;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主席等职。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著有 《回忆孙中山和廖仲恺》《何香凝诗画集》等。

☚ 何俊   何浩若 ☛
0000376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