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何心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何心隐1517—1579中国明末思想家,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原名梁汝元,字柱乾,号夫山。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少负异才”,三十岁赴郡试,中第一。然因仰慕王艮之学,遂放弃科举仕途,从学于颜山农(钧)。曾在家乡举办“聚和堂”,进行社会改革实验。后因反征额外赋役得罪当道,被捕充军贵州,幸得友人营救而辗转北上京师。转年又由于参与计黜宰相严嵩活动,为“避严相毒”离京南逃讲学,“从此踪迹不常,所游半天下”(《明儒学案·泰州学案序》)。但终因后又反对当朝毁书院、禁讲学而遭追缉,被捕后死于武昌狱中。学宗王阳明,以心为万物之本。 “心,则太极也。”(《原学原讲》)伦理思想上,则提出“仁”即为“人心”,视“仁”为最高道德原则和最高道德理想。并释“仁义”为“仁无有不亲也……凡有血气之莫不亲”;“义无有不尊也……凡有血气之莫不尊”(《仁义》)。指出人类的社会理想和道德境界是“天下归仁”。即实现人人“心以贯心”(《论中》),互亲互尊,彼此无间,平等一致。而要达此境界,则必须贯彻“均”、“群”、“执中”的原则。即“允无杂心”;“惟中为均”,与人平等相待,不亲亲、尊尊、卑卑,不厚此薄彼;且推己于天下,“不惟贯乎己,贯乎人也”(同上书),以达于“中”之和谐。在理欲关系上,何心隐亦一反宋儒“灭欲”、“无欲”之说,而提出“育欲”的主张。认为有心即有“欲”。“欲”同“仁义”一样,皆出自人的本性。因此,“欲”不能无而只能寡。主张通过“节而和”的寡欲,达到“育欲”即“与百姓同欲”(《聚和老老文》),以使人己之“欲”都能得到公正的满足。何心隐的伦理思想,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市民商贾阶层的要求,带有近代谋求个性解放的启蒙色彩。其著作有《爨桐集》,1960年中华书局刊为《何心隐集》行世。 何心隐1517—1579明学者,原姓梁,名汝元,字夹山。永丰(今属江西)人。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颜均弟子。认为“心”是万物本源,反对道学家把人欲看成罪恶的说法。因到处聚徒讲学,反对严嵩,得罪张居正,遭杀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