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体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体验

 
 火车轰隆隆地从铁路桥上开过来。
 我走到桥下。我感到桥身在战栗。
 
 因为这里是郊区,并且是在子夜。
 我想除了我,不会再有什么人
 打算从这桥下穿过。

 
 读西川的这首诗,你很可能感到失望。这里的一切真是太简单太无聊了。但你放下它后,却渐渐发现它在你脑海里活动起来,你感到一种无法说透的感觉向你笼罩过来。可以这样来说,这首诗没有固定的解读方式。它作为自足的生命体,在不断地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吸入各种层次的读者对它的感悟。比如,它可以是说诗人不同于常人的注意类型。在子夜的郊外,火车轰隆隆地从铁路桥上开过来,诗人恰好走到桥下,去体验桥身传导给躯体的战栗。一般人不会有此雅兴、有此自觉、有此 “体验”。但这正是一个诗人必备的素质。再比如,这首诗还可以是写诗人体验到沉重震耳的钢铁轰鸣声的一刹那,产生更多的理解。这不但不会违背现代诗的本质特征,相反,是更加强了它的生命力——现代诗从来都是反复地活在各种各样的解读方式中的,“不管诗人想写什么,他只写了他写出的东西。”威廉斯这样认为,一首好的诗歌,就是诗人从微不足道的现象中,一瞬间产生的感触,这个感触“除了事物外,不要意念”。威廉斯这段话正是从现代诗的自足性、多解性以及凝练性上谈的。西川的这首小诗,就达到了这一标准。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这类诗歌,对选材要求极其严格,不是任何东西都可入诗,更不是只有神异的怪诞的感觉才能入诗;它要求的是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意味来,把它们结构成秩序,结构成张力场,以召唤不同层次的读者来加入。

体验 - 中外小说 - 可可诗词网

体验

 

〔苏联〕格·德罗比兹


 采金工人库泽瓦金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砸毁了家具,手里攒着好些钱向壁炉爬去。
 “停机!”导演大声喝道:“太糟了。”
 演员谢苗诺夫坐到长椅上,羞愧地低下了头。
 导演坐到他身边,搂着他的肩膀说:
 “谢苗诺夫,亲爱的,今天您是怎么啦?”
 “我没有这种体验,格里戈里。在我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事。而没有体验是演不好的。”
 “这与体验有什么相干? 您连基本任务都没有弄清楚。您这么长时间起劲地毁坏家具,似乎这是主要的戏,其实主要的戏应该是焚烧钞票。要厌恶地把钞票扔到火里,亲爱的,要厌恶地扔!”
 “厌恶地……”
 “对,谢苗诺夫,那么咱们重来一次。您,采金工人库泽瓦金,突然意识到这些钱来得不正,为了洗净罪恶,就把它们扔进火里……这是些脏钱!”
 “是脏钱,”谢苗诺夫没精打采地表示同意,“但是请您理解我,我从来没有过这么多钱。刚才您说我毁坏家具很起劲。这是因为我有体验。我妻子已经埋怨了好多年,嫌我们的家具太破旧,都不好意思请人来作客了。我在家里已经摔过两次家具……就这样,举起椅子往墙上摔。然而手上有这么多钱……我可从来没有过这种体验。”
 “从来没有过这么多钱……”导演寻思道。 “太好啦! 那现在就体验体验! 您听我说: 这些钱是真的,是属于您的,是您参加拍摄这部影片得到的报酬。”
 “是预支给我……”
 “不。咱们就算影片已经拍完了,您已领到了报酬。报酬标准高得不可想象。看,多么厚的一叠钞票啊! 喏,您就这么瞧着它,心里想:为什么给这么多钱?剧本是拙劣的,导演毫无才华,我演得也不好。这样粗制滥造还拿人民这么多钱,您越想越感到可耻,受到良心的谴责。于是您对这些钱产生了厌恶感,连碰都不愿意碰它一下,最后便厌恶地把它们扔进火里。这不就有思想基础了吗?”
 “好象有了……”
 “把家具收拢!”导演命令道,“把装钱的小箱子放回原处! 接通壁炉的电源……亮灯……开机!”
 ……库泽瓦金把小箱子往地上一摔,捧起钞票朝壁炉爬去,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手里的钱。
 “好样的……”导演小声说,“就这么看着,很好……”
 库泽瓦金把钞票对折成整齐的一叠。揣到了怀里,然后将双手紧紧捂在胸口上。
 “停机!”导演大吼一声,“你怎么啦?!你这是把钱往哪放呀?!”
 谢苗诺夫往长椅上一坐,格里戈里也沮丧地坐到了他旁边。
 “不知咱们是谁昏了头。”格里戈里往嘴里放了一片预防心肌梗塞的药片,声音嘶哑地说:“谢苗诺夫,你说说,是什么思想在支配着你?”
 “格里戈里,”谢苗诺夫庆幸地说,“我想象着自己突然得到这么多钱……便算计着用这笔钱不仅可以还清债务,购置家具,还可以给老婆买件皮大衣——这是我已经答应了好几年的事,给儿子买台录音机,末了还可以去和朋友们聚聚……于是我想: 即使剧本是拙劣的,即使导演没有才华,即使我演得不好,有愧于观众……然而要把这些钱扔进火里,这无论如何也办不到!”


 (黄晨 译)
 选自《当代苏联文学》1987年第4期


 【赏析】 如果要给《体验》加一个副标题的话, 我想最好写上“并非表演艺术谈”,虽然它的主人翁是演员和导演。
 或许演员谢苗诺夫和导演格里戈里的任务都只是解释一个白日梦。导演格里戈里要求演员谢苗诺夫寻找角色的自我,启发他用技巧来改变和伪装这个白日梦。而演员谢苗诺夫却只找到了他自己,他沉醉在这个本来只要求他诠释和伪装的白日梦中并从中寻求补偿和满足。这种思维错位导致他们各自沿着固有的思维轨迹去思维去行动,这样就产生了这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
 如果仅止于此,那么说的还只是表演艺术,但当我们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冷静地审视作者给谢苗诺夫安排的一大段煞有介事的“体验”时,我们这才恍然大悟: 演员谢苗诺夫在作者刻意编织的白日梦中只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代表这样一种人,一种执着于自己想法的人。不管你怎么阻止他,他总要回到他原来的想法上去,固执的心不根据事物来调整自已的思想,却要事物屈从他的主观意念。而导演格里戈里只是作者在绘制这个符号时有意设置的陪衬: 他徒劳无益地想要遏止谢苗诺夫的类偏执型思维逻辑,他的存在使谢苗诺夫显得更加滑稽可笑。
 充分利用人物的思维错位并把两种不同的思维轨迹展示在读者面前,从而收到出人意外的喜剧效果。这里,找不到作者的评述,然而当演员谢苗诺夫下意识地改变了导演的启发,自说自话地表演自己的白日梦时,我们不分明听到作者在告诫我们: 警惕啊,千万别异化成谢苗诺夫的同类符号。

(胡亚渝)

体会;体味;体验tǐhuì tǐwèi tǐyàn

【同】 都可作动词;都有通过亲身的感受了解、认识事物的意思。
【异】 “体会”偏重于理性方面去认识事物;对象常是文件、方针、政策、指示等的思想内容、精神实质,也常是别人要表达的意思、哲理、感受、心理等。除作动词外,也可作名词,指实践感受,学习的心得或收获,例如:“小组会上,大家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例]正像人们所~的,初春天气,这是残冬的余威同新起的暖流进行搏战最激烈的季节。“体味”侧重于慢慢寻觅语言文字中的深切意味、情趣;对象常常是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意味、人的情意、趣味等;只作动词。[例]雷锋~着连长“前线和后方都需要我们进行战斗”这句话的含意。“体验”侧重于在实践中从感性方面去认识事物,对象常常是生活、现实、现象等。除用作动词,还可用作名词,指通过实践获得的感受和认识,例如:“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例]我多想到军营~~军人的生活啊!

体验tǐyàn

通过亲身感受来认识事物
 △ ~生活。
【同】体会

体验tǐyàn

【释义】
在实践中认识周围事物;亲身经历。

【色彩】
中性。

【近义】
体会︱体察︱经历。

【扩词】
体验生活︱亲身体验︱缺乏体验。

【造句】
 ❍ 演员们经常下厂下乡去~生活。
 ❍ 因为对生活缺少~,所以他写出来的小说内容空洞,情节离奇。

体验

(同)体会 体味

体验

体验

作家在广泛了解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所进行的深入体察和全身心感受。为写作准备阶段乃至整个写作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关系着作家在深入生活中能否获得真正的生活积累,而且关系着整个写作活动的成败。“身之所历,目之所见”这个“铁门限”(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决定了作家“只能写”他“体验过的东西”,与“自己的生活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俄〕 冈察洛夫《迟做总比不做好》)。作家只有通过自己对生活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全身心的感受,才能从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生活现象中悟出别人还未悟及的东西,得到对生活的正确而又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作中才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感情,设身处地地进入脚色,对人物、事件和生活场景做出生动真实的刻画,使自己的作品以生活和艺术的双重真实引起读者的共鸣。
体验生活的重点是对人的体验。包括对人物外形和人物言谈举止的观察,对人物心理、感情的体味、揣摩,对人物历史的考察,对人物周围环境的研究等等。核心是情感的体验。要求作家张开自己的情感之网,捕捉情感的信息,特别是那些拨动自己心弦、掀起自己感情波澜的东西。思考和想象亦应伴随于体验的始终。前者能使作家透过生活的表象认识生活的本质,并从生活本身获得表现生活的技巧;后者则可以把体验到的东西形象地保存在作家的记忆里,并把作家的间接生活转化为直接的生活。这两者都是对生活的体验得以深入并有所收获的重要因素。

☚ 感受   情感体验 ☛
考察

考察

察(察看;察视;检察;探察;按察;视察) 角 览 稽陟 稽参简稽 体验 体勘 推勘 简阅 追迹 循省 夷考 窥觇
亲自考察:体察
实地考察:体量
到没人去过的地方考察:探险
辨别考察:辨察
 思虑辨察:思察
观察,考察:察观
调查,考察,追究:察考 体度 详试
查访,考察:访稽 询察
盘查考察:盘察
查究考察:寻察
核实考察:校考
推求考察:推考
巡视考察:校巡
(实地观察调查:考察)

另见:观察 查看 调查

☚ 考察   考察的方面 ☛

经验

经验

试验
知识,经验:见闻
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体验
从书本或别人的经验中取得的经验:间接经验
待人处世的经验:世故(人情~)
特有的工作经验:长(特长)
特别有效的经验:法宝
过时的经验:老历
经验和见识丰富:积古
 经历多,经验丰富:身经百战
缺乏经验:外行 幼稚
 缺乏实际经验:嫩(~了点)
 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不经世故
经验等传开:开花(全面~)
刚进入社会或刚踏上工作岗位,还缺乏经验:初出茅庐 新出茅庐(有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经验)

另见:实践 积累 知识 技能 熟悉

☚ 经验   有经验 ☛

认识1

认识1

认识久别的亲戚:认亲
 认亲认得不差:认着
记忆认识:记认
体察认识:体认
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验
 亲身体验:体尝
通过实践而认识:亲知
认识清楚:认明 认清 看清
 认清形势:识时务
认识准确无误:认准 认确 认实
能正确认识自己:自知之明
 有自知之明:自揣弗如
 没有自知之明:目不见睫 不见目睫 睫不自见
 相貌很丑或才能极差而无自知之明:以溺自照
 难有自知之明:目短自见
自己认识到了过错:自以为非
对事物认识不清:胡卢提 糊里糊涂 胡里胡涂 颟颟顸顸
 迷迷糊糊,糊里糊涂:云山雾罩
 不辨方向,糊里糊涂:不知颠倒
 真假不辨,糊里糊涂:认妄为真
 颠三倒四,糊里糊涂:认奴作郎
对问题或事物迷惑,认识不清:疑惑不解
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或本质:一叶障目 一叶蔽目 一叶迷山
被局部的东西所迷惑,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或主体:一叶两豆
为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主流和本质:一指蔽目
错识地分辨认识:错认
用来纠正人们对事物原有的错误认识:以正视听
(通过某种方式辨认事物:认识)

☚ 辨认   醒悟 ☛

领会

领会

领(领略;领悟) 悟(会悟;晓悟;参悟;解悟;证悟) 晓寤 理会 知会 解会 省发
表示领会的语气:
领会并掌握:领握
领会文章的主旨:心领 心知其意
领会道理:悟理 悟道
 领会某种道理:闻道
 充分领略事理:饱参
领略、享受一番美妙情趣:春风一度
自己寻求适合自己的闲适生活,并在其中领略闲适的乐趣:自适其适
心中领会:心契 心会 心解
 在心神上领会:神会
消化领会:铄化
体味领会:体悟
 体悟真性:体性
欣赏领会:赏会
了解,领会:发悟
领悟,领会:契会
醒悟,领会:惺悟
讽诵领会:讽采
间接地领会:曲喻
实地领会:体验
暗自领会:默会
后来领会:追悟
抽象地领会:悬领
只要自己尽到心意,别人自然会领会:心到神知
(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领会)

另见:理解 了解2 清楚2

☚ 领会   体会 ☛

体验tǐ yàn

体察,验证。苏轼《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臣~~得每年颍河涨溢,水痕直至州城门脚下,公私危惧。”

体验

体验

体验这一概念,在不同学科中有不同的含义。从哲学认识论来看,它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心理学中所说的体验主要是指情感体验。人们谈到情感一般总要讲体验,离开了体验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情感或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堪称是情感和情绪的基本特色。在审美心理的研究中,很多人把体验同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功能并列,将它视作一种审美地、艺术地掌握世界的心理能力,看作是艺术家的一种才能。这就是说,在艺术活动中体验不仅是艺术家才能的表现,而且也是构成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 《辞源》 对 “体” 和 “体验”有两种解释: 一是 “领悟”、“体察”、“设身处地”; 一是 “实行”、“实践”、“以身体之”。这两层意思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主要指的是内部心理感受,后者则主要是指外部亲身经历。宋代朱熹在 《朱子语类》 九十八中写道:“ ‘体’ 之义如何?曰: 此是置心在物中。” 所谓 “置心在物中” 就是 “设身处地”,就是将主体置身于对象的地位,从心理上去体味、琢磨对象,这就是体验。著名作家茅盾曾对艺术创作中的体验作过言简意赅的说明: “人人有他的生活经验,但未必人人能从生活学得了什么。所谓 ‘甘苦自知’,只是一种浅尝的经验论,受用不多; 必须知道甘之何以为甘,苦之何以为苦,这才算是从生活中真正领会到了真味。上面所说要把生活经验重新拿出来咀嚼,就是这个意思。这样的心理过程,可以名之为 ‘体验’。” (《论如何学习文学的民族形式》,《中国文化》第1卷,第5期,第8页)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一个作家来说固然是创作的宝贵财富,但是有了生活经验而未能进行咀嚼 (体验),没有领悟到其中美的意蕴,仍然创作不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体验作为一个审美心理学范畴,早已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在我国古代的美学理论中虽然尚未使用体验这一术语,但在许多著作中却有大量论述 “设身处地” 的文字。例如明代王骥德在 《曲律》中说: “我设以身处其地,模写其似”,“以自己之肾肠,代他人之口吻”。明末清初的孟称舜在 《古今名剧合选序》 里也谈到: “撰曲者,不化其身为曲中之人,则不能为曲,此曲之所以难于诗与辞也。”清代李渔在 《闲情偶寄》 中进一步提出:“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 以上所援引的 “设以身处其地”、“化其身为曲中之人”、“设身处地”,其意思大致相同,都说的是艺术家在构思中要进入他人的心理状态,感受他人的思想感情。借用戏剧表演的术语来说即所谓 “进入角色”。艺术家的这种审美体验在艺术思维中有着突出的作用,如若不能 “进入角色”,“则不能为曲”。

☚ 灵感   美感的共同性 ☛
体验

体验

体验这一概念,在不同学科中有不同的含义。从哲学认识论来看,它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心理学中所说的体验主要是指情感体验。人们谈到情感一般总要讲体验,离开了体验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情感或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堪称是情感和情绪的基本特色。在审美心理的研究中,很多人把体验同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功能并列,将它视作一种审美地、艺术地掌握世界的心理能力,看作是艺术家的一种才能。这就是说,在艺术活动中体验不仅是艺术家才能的表现,而且也是构成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辞源》对“体”和“体验”有两种解释:一是“领悟”、“体察”、“设身处地”;一是“实行”、“实践”、“以身体之”。这两层意思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主要指的是内部心理感受,后者则主要是指外部亲身经历。宋代朱熹在《朱子语类》九十八中写道: “‘体’之义如何?曰:此是置心在物中。”所谓“置心在物中”就是“设身处地”,就是将主体置身于对象的地位,从心理上去体味、琢磨对象,这就是体验。著名作家茅盾曾对艺术创作中的体验作过言简意赅的说明: “人人有他的生活经验,但未必人人能从生活学得了什么。所谓‘甘苦自知’,只是一种浅尝的经验论,受用不多; 必须知道甘之何以为甘,苦之何以为苦,这才算是从生活中真正领会到了真味。上面所说要把生活经验重新拿出来咀嚼,就是这个意思。这样的心理过程,可以名之为 ‘体验’。”(《论如何学习文学的民族形式》,《中国文化》第1卷,第5期,第8页)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一个作家来说固然是创作的宝贵财富,但是有了生活经验而未能进行咀嚼(体验),没有领悟到其中美的意蕴,仍然创作不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体验作为一个审美心理学范畴,早已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在我国古代的美学理论中虽然尚未使用体验这一术语,但在许多著作中却有大量论述“设身处地”的文字。例如明代王骥德在《曲律》中说:“我设以身处其地,模写其似”,“以自己之肾肠,代他人之口吻”。明末清初的孟称舜在《古今名剧合选序》里也谈到: “撰曲者,不化其身为曲中之人,则不能为曲,此曲之所以难于诗与辞也。”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进一步提出:“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 以上所援引的“设以身处其地”、“化其身为曲中之人”、“设身处地”,其意思大致相同,都说的是艺术家在构思中要进入他人的心理状态,感受他人的思想感情。借用戏剧表演的术语来说即所谓“进入角色”。艺术家的这种审美体验在艺术思维中有着突出的作用,如若不能“进入角色”,“则不能为曲”。

☚ 灵感   美感的共同性 ☛
0000705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