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体位性低血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体位性低血压postural hypotension

指长时间站立或从卧位突然直立所发生的低血压。多见于老年及少年。常见原因有贫血、体力衰弱、妊娠、周围神经疾病、脑血管病及药物作用等。除病因治疗外,可口服地塞米松,并避免长时间直立及突然起立。

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亦称立位性低血压是较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在立位时血压显著下降,可伴有脑缺血症状,取平卧位后,血压回升,症状消失。偶亦见有平卧位时血压降低的体位性低血压。
立位时由于重力作用的影响,下肢血管贮血增多,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减低,上身血压下降。通过神经反射调节,使周围血管收缩,心率增快,促进周围静脉血回流的机械作用加强,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则将可纠正上述的血流动力变化。但如上述代偿机能失调,上身血压将显著下降,当收缩压降到50mmHg以下,导致脑循环灌注不足,就发生头晕、昏厥等症状。发生于平卧位的低血压见于孕妇,由于膨大的子宫压迫并阻塞下腔静脉,如病人下腔静脉的侧枝循环不足,则静脉回心血量将大减,心排血量下降。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将缓慢而血压下降。
体位性低血压有五类:
(1) 原因不明的立位性低血压: 较少见,男多于女,多在中年以上发病。立位时血压下降,有头晕,眼花,腿软,眩晕以至昏厥等症状,可有面色苍白,但出汗、上腹不适或恶心则少见。平卧后血压回升,症状消失,病重者常需长期卧床。病人常有阳萎、无汗、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部分病人发病数年后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故本病可能属神经系统的疾病。
(2) 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立位性低血压: 见于多种疾病,特别是脊髓痨、脊髓空洞病,多发性神经炎等神经系统疾病和血紫质病,淀粉样变性等。
(3) 药物和交感神经截除术引起的立位性低血压: 前者主要见于应用交感神经节阻滞或节后交感神经抑制的降压药物,亦见于应用硝酸酯和亚硝酸酯类,脊髓麻醉和左旋多巴(1-dopa)等。
(4) 其他情况引起的立位性低血压: 如长期卧床的人骤然起立时以及体质较差的人,孕妇、严重失眠后和极度疲劳的人长时间站立之后等。
(5)平卧位性低血压综合征 (supine hypotensive sy-ndrome):见于孕妇,病人在平卧位时反复发生低血压,心动过缓和昏厥。
诊断本综合征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当病人从卧位转为立位后,每分钟测量血压1次,共5次,如收缩压下降50mmHg左右,即说明有立位性血压降低。当孕妇从其他体位转为平卧位时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即说明有平卧位性低血压。
本综合征需与单纯性晕厥相鉴别,后者多见于青年女性,晕厥发作前多有明显诱因如疼痛、情绪紧张、恐惧、见到出血等,且有明显前驱症状如头晕、恶心、上腹不适,面色苍白、出冷汗等,有助于鉴别。
防治本综合征应针对其病因。原因不明或病因一时不能消除的立位性低血压,宜在一段时间内采取卧位,并注意从卧位转为立位时动作尽可能缓慢,避免血压骤降而至昏厥摔倒引起意外。夜间起床时尤其要注意。孕妇平卧位性低血压病人,宜尽量避免平卧,而取侧卧位。
对低血压的治疗,可穿用弹性长统袜或有弹性的紧身长裤,或用弹力绷带包扎下肢,以增加静脉回流;进食高钠盐饮食,服用肾上腺皮质醇类制剂如强的松10mg或地塞米松0.75mg,每日3~4次,麻黄素25mg每日3次等以增高血压;必要时注射加压胺类或血容量扩张剂等(见“休克”条)。
本综合征属祖国医学的厥症范围,宜先调灌苏合香丸或玉枢丹以开窍,或针刺合谷、人中,十宣。热厥治以生脉散,寒厥治以四逆汤或参附汤,平日可进补益气血的方剂如四君子汤、归脾汤、八珍汤之类。
发生于孕妇卧位性低血压,一般不宜用上述药物治疗。

☚ 低血压   心原性昏厥(阿-斯综合征) ☛
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postural hypotension

指与体位有关的循环动脉血压下降,低于正常。多数在直立位或由平卧位转换为直立位时发生,称为直立性低血压;偶尔也可在平卧位时发生,称为平卧位性低血压。

☚ 低血压状态   直立性低血压 ☛
0000305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