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卤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卤簿lǔ bù帝王大臣的仪仗。孙叔向《送咸安公主》:卤簿迟迟出国门,汉家公主嫁乌孙。皎然《从军行》:红尘驱卤簿,白羽拥嫖姚。 卤簿lǔ bó帝王大臣的仪仗。李欣《郑樱桃歌》:“织成花映红纶巾,红旗掣曳卤簿新。” 卤簿 卤簿帝王出驾时扈从的仪仗队。按出行目的等仪式各有别。清黄本骥《历代职官表》引蔡邕《独断》曰: “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有大驾、法驾、小驾。大驾则公卿奉引,大将军参乘,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其次则用法驾,又其次则用小驾。”自汉以后,卤簿也用于后妃、太子和王公大臣,如唐代,四品以上就可给卤簿。小说第七十回夏延龄由清河提刑所掌刑正千户,升为指挥管卤簿。就其主管皇帝仪仗等来说,仍是锦衣卫的职责。 ☚ 太子太保 指挥 ☛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儀仗鹵簿部 > 總名 > 鹵簿 鹵簿 lǔbù 古代帝王等出行時扈從之儀仗隊。秦漢始有其名,後不爲帝王所專有。因朝代、出行者及出行目的不同而種類不一,儀制、規模各異。如漢有大駕、法駕、小駕之别,均爲天子所專用。唐則四品以上皆給鹵簿。清乾隆十三年規定,僅皇帝、太上皇可用之,自皇太子、親王以下及百官均用儀衛。皇帝所用又分法駕、鑾駕、騎駕三種,三者合一則稱大駕。《西漢會要·輿服上》引《三輔黄圖》云:“〔漢天子鹵簿〕有大駕、有法駕、有小駕。大駕則公卿奉引,大將軍參乘,大僕御、屬車八十一乘……名曰‘甘泉鹵簿’。法駕,京兆尹奉引,侍中參乘,奉車郎御,屬車三十六乘。”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五:“輿駕行幸,羽儀導從謂之鹵簿……按字書:‘鹵,大楯也’……鹵以甲爲之,所以扞敵。”又:“甲楯有先後部伍之次,皆著之簿籍,天子出,則案次導從,故謂之鹵簿耳。”《通雅·禮儀》:“後漢得公孫述瞽師、樂器、葆車,諸物始備。晉增流蘇、馬迹、禽鑿、𦠊斧之類。唐宋相沿,代有增飾……元之輿服乃以漸改,究亦虚文,仍以笠騎爲便耳……今時曰鑾駕,有庫。”《清史稿·輿服志四》:“嘉慶元年,因授璽禮成,陳太上皇鹵簿於寧壽宫。” 卤簿 卤簿皇帝出行的仪仗先后顺序称卤簿。《资治通鉴·晋纪》: “以女骑千人为卤簿。”胡三省注: “车驾法从次第曰卤簿。” ☚ 六宗之礼 卤簿仪服 ☛ 卤簿 卤簿帝王出行时的车马仪仗及制度。蔡邕在《独断》中曰: “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帝王出行的目的、场合不同,车队的规模和随行人员也有所不同。卤簿制度将帝王出行规模分为三个等级: 大驾、法驾和小驾。大驾声势最大,也称 “大驾卤簿”。秦制,大驾属车八十一乘。汉制,据《后汉书》记载: “公卿奉引,太仆御,大将军参乘。属车八十乘,备千乘万骑。” 西汉皇帝行祭天大礼时动用大驾,由于祭祀仪式在甘泉举行,故又时称“甘泉卤簿”。东汉大驾用于大丧礼,祀天南郊则用法驾。法驾规模次之,属车三十六乘; 也用于祠地、明堂,但属车减为二十三乘。小驾规模最小,一般用于祠宗庙仪式,如东汉“春秋上陵”,只 “直事尚书一人从”。每逢皇帝出行,太仆寺按照卤簿所定旧制分别提供车马、仪仗。其车队及仪仗的排列次序大致可分三部分: 前驱、皇帝和公卿车辆、后卫。两边各二行卫士,戟楯在外,弓矢在内。秦时左右分行其车,皆皂盖赤里,朱轓辎,戈矛弩箙。至晋时,皇帝大驾卤簿尤为庞大。后魏的帝王车队也曾施行过方阵行动,列步骑,内外为四重,列标建旌,通门四达,五色车旗,各处其方。此为“方阵卤簿”。唐朝卤簿规模较小,大驾行幸,属车也只有十二乘。皇后外出的车马仪仗及制度也有称百卤簿的 卤簿制度历代有专门的文字记载,由专门机构掌管,如汉应劭的 《汉官卤簿图》 和唐朝《开元礼》。 ☚ 1、乘车制度 舆制 ☛ 卤簿lu buguard of honour in imperial processio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