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伤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伤春

伤春

宋诗篇名。七律。陈与义作。见《陈与义集》卷二六。建炎四年(1130)于邵阳(今湖南邵阳)作。诗云:“庙堂无计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此诗感时伤事。前四句揭露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及其奉行的投降路线,致使帝王宫阙为战火笼罩,君主也被迫逃到偏远的海上,出言沉痛,语含讥讽。颈联点化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与杜甫《伤春》“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诗意,写自身因忧虑国事,头上已布满繁霜,虽远在湘西,犹深虑朝廷危难,可谓妙语天成。尾联咏眼前事,指出稍感欣慰的是长沙向子諲勇率疲惫之师迎击意锐气盛的金兵。此诗比照鲜明强烈,格调感愤沉郁,联语构思新巧,音韵流转谐亮。纪昀评云:“此诗真有杜意。”(纪评《瀛奎律髓》)

☚ 襄邑道中   汴京纪事二十首 ☛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 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 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 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 疲兵敢犯犬羊锋。

这首诗是陈与义于高宗建炎四年(1130)在邵阳(今属湖南)所作。据胡穉《简斋先生年谱》,陈与义于建炎四年春至邵阳,居紫阳山。这时南宋国事危急。建炎三年十一月,金兵大举渡江,攻破建康(今江苏南京),十二月,入临安(今浙江杭州),高宗逃至明州(今浙江宁波),乘舟入海。建炎四年正月,金兵破明州,以舟师追高宗,不及,高宗泛海逃至温州(今属浙江)。陈与义听到这个消息,心中非常愤慨忧念,所以作此诗以发舒之。

这首诗前四句一气贯注。头两句慨叹庙堂(即是朝廷)无有平戎之策,致使金兵深入。“甘泉照夕烽”是借用汉代故事。《史记·匈奴传》说,汉文帝时,“胡骑入代句注边,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甘泉在今陕西淳化,汉帝有行宫在此。这句诗说,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宫,以汉事比况金兵逼近京都,用典贴切,而且形象化,如果直说则乏味了。第三四两句表示痛心。“上都”指京都,班固《西都赋》:“实用西迁,作我上都。”“飞龙”二字出于《周易》乾卦爻辞:“九五,飞龙在天。”中国一向用“龙”象征皇帝,此处借用《周易》“飞龙”的成辞以比高宗,暗喻其逃难远走。这两句诗是说,正在惊怪敌人的“战马”逼近京都,怎能想到皇帝竟然被迫逃入穷海之中呢?“初怪”与“岂知”互相呼应,不但句法灵活,而且表达出深切的哀痛。按当时高宗仓皇渡江,建都尚未定,不过,建康、临安均在选择之中,所谓“上都”,盖即指此,“初怪”正见敌来之速。也还另有一种解释,认为此诗前四句是从北宋末说起,“上都”指汴京,慨叹金兵攻取汴京三年之后,现在皇帝又被逼浮海逃难。这虽然也可以讲得通,但是总觉得追溯得远了一些。

第五六两句用虚浑之法,既伤叹国事,又融入自己。照一般作七律的方法,第五六两句很重要,应当或提起,或宕开,或转折,才能使通篇有远势。陈与义这里运化了李白、杜甫的诗句: 李白《秋浦歌》第十五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杜甫《伤春》第一首:“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孤臣”是陈与义自称,因为忧国情深,头发都白了,将原句的“白发”改为“霜发”,使其形象鲜明。杜甫《伤春五首》是他于代宗广德二年(764)在阆州所作,原注:“巴阆僻远,伤春罢始知春前已收宫阙。”原来在前一年,即是广德元年十月,吐蕃攻陷长安,代宗逃奔陕州,不久,郭子仪击退吐蕃,收复长安。杜甫作此诗时,因道远尚未听到收复的消息,所以他的诗中说:“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自浓。西京疲百战,北阙任群凶。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怀。“关塞”二句是说,阆州离长安很远,虽然心怀忧念,而听不到消息。这种情况与陈与义身居湖南而忧念远在江浙的朝廷危难恰好相似,所以他借用杜甫这句诗以托喻,可谓非常贴切,既能义蕴丰融,而又兴象华妙,由此可见陈与义诗艺之精。末二句转出一意,称赞向子諲的勇敢抗敌,说明宋人是不肯屈服于强敌的。这两句的句法也是从杜诗“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诸将》)学来的。向子諲于建炎中知潭州(州治在今湖南长沙)。建炎三年,金兵攻潭州,向子諲率军民坚守,金兵围城八日,城陷,子諲督兵巷战,夺南楚门突围而出,后又收溃兵继续抗金。向子諲原是直秘阁学士,故陈与义借用汉官的“延阁”以称之。“犬羊锋”即是指金兵。

陈与义这首诗,雄浑沉挚,声调高亮,与其《除夜》诗风格不同。陈与义作诗是取法黄(庭坚)、陈(师道)而上追杜甫,《除夜》诗还近似黄、陈,而这首诗却嗣响杜甫。钱钟书认为,杜甫律诗的声调音节是唐代律诗中最弘亮而又沉著的,黄庭坚和陈师道学杜甫,忽略了这一点,“陈与义却注意到了,所以他的诗……词句明净,而且音调响亮,比江西派的讨人喜欢。”(《宋诗选注》146页)这段话说得很对。后来学杜甫而得其气格雄浑、音节高亮者也并不多,杰出者只有陆游、元好问,至于明代前后“七子”之学杜,浮声枵响,不足取也。


历代诗词精品之《伤春》鉴赏 - 可可诗词网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高宗建炎四年(1130)作于邵阳(今湖南)。上年十一月金兵大举渡江攻破建康(今南京),十二月攻入临安(今杭州),高宗逃自明州(今宁波)乘舟入海;本年四年金兵复攻破明州,高宗泛海逃至温州。“伤春”原与悲秋一样,在古人笔下多写因时序流逝而抒写个人伤怀。至杜甫一改旧法,用以抒发对国事的忧念。此诗亦忧念时事,抒发孤愤之作。
 前四句直抒国难而抨击国策。《史记·匈奴列传》述云:“胡骑入代、句注边,烽火通于甘泉(汉行宫名)、长安数月”,首联即借咏时事,而重点在直斥“庙堂无策”——国难当头,只有两策,要么战,要么和。你和他不和,结果就只有逃跑。所以“无策”其实是无能,“无策”其实是失策。
 次联紧接写金兵连下宋之都城,竟逼得高宗从海上逃跑。“上都”本指京都,因南渡之初,建都未定,建康、临安均在拟议之中故云。或云此处“上都”指汴京,系追说靖康事,亦通。此联用“初怪”、“岂知”勾勒,一气贯注,写两个想不到——想不到金人能轻易攻入都城,想不到皇帝会从海上狼狈逃窜。这里虽然没有直接的议论,但字里行间充满对不抵抗主义、逃跑主义的愤慨和不满。“飞龙”一辞出自易经,形容逃跑皇帝,来与“战马”相对,尤具讽意。
 三联抒写对国事的忧念,乃一篇之警策。“孤臣”本指失势之臣(柳宗元“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此则指失君之臣,紧扣上文“穷海飞龙”而来。两句分别化用安史之乱前后李白所写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杜甫所写的“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伤春》)来表达一已的孤忠与忧愤,两句一情一景,情景对照。用来浑成无迹,如自己出。按杜甫(《伤春》)本是广德中吐蕃攻破长安,代宗逃陕州之际,诗人在阆州所作;这与陈与义身在湖南,心怀江浙的流亡皇帝的心境相似。“烟花一万重”前著“每岁”二字,即有自然界春花秋月依旧,不管人间沧桑之意。万重“烟花”与千丈“霜发”,构成强烈对比。所谓“乐景衬哀,倍增其哀”。 “孤臣”与“每岁”的成对,相当精微(“孤”是一、“每”是每一)。总之,此联沉郁凝练的风格,酷肖老杜。
 末联歌颂抵抗,即是对“庙堂”实行的逃跑主义作侧面批判。向子諲于建炎中知潭州(今长沙),三年(1129)金兵犯州,向率军民坚守,城围八日而陷,又督兵巷战,突围后又收拾残部继续抗金。向原任直秘阁学士,直龙图阁——宋廷
 藏图书典籍之处,相当于汉廷之“延阁”,故以呼之。“疲兵”云云,不讳言向部势单力薄,以弱击强,这里表彰的不是胜利,而是勇气、斗志,是一个“敢”字。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斗则存、不斗则亡。“稍喜”的措辞有分寸,一方面是肯定其带头抗金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嫌当时敢于抗金者太少。
 诗主题明确,心关天下,忧念现实,歌颂抵抗,反对逃跑。可谓大义凛然。诗以意行,而主要的意思大都包含首尾两联中。中间的两联对主题则起着烘托、渲染、深化的重要作用,特别是第三联中“每岁烟花一万重”景语的加入,生色不少,无此句则未免直质枯淡,有此句则全篇兴象、声情顿佳。诗人非常注意勾勒字的运用,“坐使”、“初怪”、“岂知”、“稍喜”等等,关联呼应,使全诗意脉一气盘旋而下。独于第三联不作钩勒,即变叙述为描绘,又加强了它的鲜明性和警策性。

诗词作品《伤春》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这首诗写于作者正由湘南入桂道中。这时,他听说友人向子湮坚守潭州抗金的消息而写的。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秋,金兵大举南下,江南两浙一带及赣湘各地均受到金兵的骚扰和破坏。至四年春,陈与义正流寓湖南,关心着战争变化和国运兴衰。
 标题,借用杜甫诗歌《伤春》。因杜甫面临吐蕃攻陷长安而作《伤春五首》。如今南宋正是类似局面,因用杜甫诗题以述自己忧国伤时之念。
 

* * * *


 
 这是一首伤时忧国的名作,受到广泛传诵,以下逐联解说。
 

首联:叙异族入侵,借汉说宋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庙堂,朝廷,政府。平戎,消除异族入侵之祸。坐使,因使。坐,因。甘泉照夕烽,甘泉,汉时皇帝行宫,在陕西淳化甘泉山上。夕烽,报夜警的烽火。古代为及时报告紧急军情,在边地特设立烽燧报警,“昼则燔燧,夜乃举烽”。汉文帝时,匈奴人寇,烽火一直照到离首都长安不远的甘泉宫。这里,诗人用以比喻金人对于宋代京都的入侵。
 

颔联:描京城陷落,国君逃离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这是说,正惊怪敌人战马逼近京都,谁料皇帝竟然早已逃离皇宫,遁入雾海之中。上都,京都,此指南宋临安(建炎三年闰八月,以临安<今杭州>为行都);一说北都汴京。穷海,穷僻的滨海地区,此指温州。语出谢灵运《登池上楼》诗句:“徇禄反穷海”。飞龙,比喻皇帝。《周易·乾》爻辞有云:“九五,飞龙在天。”这里喻指高宗,说他早已逃难离京。建炎四年(1130)金人渡江南下,高宗即由临安至明州,一直浮海逃到温州。诗中的闻战马,乃是临安沦陷的形象说法;看飞龙,也是对高宗逃潜温州的委婉措词。诗人对于这一事件,深感痛心。
 

颈联:叹景物如旧,人事皆非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为使诗篇具有远势,特在诗之关键一联,化用了两位前贤的诗篇成句人诗:上句用李白《秋浦歌》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下句则为杜甫《伤春》其一:“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作者只把李诗的“白发”改为“霜发”,以便与下句的“烟花”相对,更其整饬。孤臣,是陈与义的自称。原指孤立无援之臣或不得于其君之远臣。封建时代,被贬谪的官吏也常常自称“孤臣”。诗人借前贤诗句托喻,是表示自己对于景物依旧,而人事皆非现状,感到深深伤叹。
 

尾联:赞疲兵敢战,光复在望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在最后一联中,诗人赞颂向子諲(yīn因)的勇于抗敌,代表了宋人不屈于强敌的大无畏精神。向延阁,即向子諲。他曾任宋廷直龙图阁学士,此阁相当于汉代史官的延阁。故称他为“向延阁”。建炎中,他任潭州(州治于今湖南长沙)太守。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潭州,向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城破后,又督兵巷战,夺南楚门突围而出,后又收溃兵继续抗金。犬羊锋,即指金兵。犬羊,对入侵者的蔑称。
 

* * * *


 
 陈与义这首忧国伤时的七律,是一首素孚盛名的沉雄之作。它声调浏亮,词语明净,兴象华妙,义蕴丰赡,诗情沉挚,与他前期作品的诗风有很大不同。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都标榜自己学杜甫,但黄、陈(师道)却忽略了杜诗的气格沉雄,音节声调既高亮又沉着的优点,而陈与义却在自己诗歌、特别是后期诗作中,注意汲收了这一长处。从现在选读的这首七律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如果细味此诗,还可以看到诗人在诗歌布局和用笔上的妙处,即:忧喜错出,起伏顿挫。全诗四联各联用笔相异。首联,着重于叙述,力求平实无波;次联注意描状,特作惊涛骇浪地描摹;三联意在感喟,深表国运维艰,疾首痛心之意;尾联转为歌赞,着重树立榜样,盛称抗侮保国。这是诗章结构和情节措置上的一种巧妙经营。这样,使诗篇层次明晰,有头有尾,用事抒情步步深入,最后凸现诗旨。
 另一方面,诗人对于诗情和韵致的酿造上,也是起伏顿挫,有板有眼。请看各联的诗情声韵:首联记叙,以冷静之心回顾尘封往事;次联描状,则以激愤之情,痛诉蒙难受辱;三联叹喟,即以沉郁之怀,感伤国事之昨是今非;尾联歌赞,转而以带喜之辞,颂赞抗侮卫国精神。

诗词《伤春》全文、翻译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伤春

 

杨万里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原诗今译】


 原说今春好好快乐一场,
 依然辜负了温煦的春光。
 年年都没有赏花的眼福,
 愁刚离开病就登门拜访。


 【鉴赏提示】
 苏轼、黄庭坚的诗歌将宋诗的发展推向了高峰,体现了一代特色。但以黄庭坚等人为首的“江西派”提倡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作诗主张却将学诗、写诗限制在效法古人旧作的狭小范围之内,而忽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积累,从而把诗歌创作引向了新的形式主义道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杨万里的“诚斋体”诗歌作为对江西派的一种修正,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这首《伤春》诗写的是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春日可乐,而自己却非愁即病,年年都辜负了大好春光,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对立使诗人禁不住感慨万端,发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读罢此诗,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愁病交加的面容、苦笑的表情和自嘲的意味,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不假雕饰,自然浑成,而诗意诗味即在其中,这正是“诚斋体”的成功之处。
 杨万里在《荆溪集自序》中谈到自己做诗时,曾说:“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余诗材。盖麾之不去,前或未应,而后者已迫。”在他看来,平日所见所闻及所感似乎无不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材料,这和江西派“闭门觅句”,讲究“无一字无来处”,“虽只字半句不轻出”的苦吟自然是大不相同的了。但“诚斋体”也有其弊病:由于写作比较“随便”,有些诗艺术概括不够,境界不高,社会意义也不大。此首诗可以说是个典型。

古典文学作品《伤春》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伤春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2〕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3〕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4〕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5〕
 
 〔1〕这首诗是陈与义后期作品,写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其时金兵已渡江南侵,正在骚扰两浙、赣、湘各地。作者在由湘入桂途中,闻向子諲(yin)坚守潭州,写下这首七律。诗题取意于杜甫的《伤春》。陈与义(公元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政和三年登上舍甲科,历任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南渡后任中书舍人、知湖州,官至参知政事。前期作品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靖康之变后,诗风大变,多感愤国运的沉痛之作。有《简斋集》。
 〔2〕“庙堂”二句:庙堂,,指朝廷。平戎,平定外族的侵犯。坐,因。甘泉,秦汉时行宫宫名,在长安附近三原县甘泉山,汉文帝时匈奴入寇,烽火照红了甘泉宫。这里借指宋宫。二句愤慨朝廷失策致使敌寇犯京。
 〔3〕“初怪”二句:上都,指宋朝京都。穷海,穷僻的海滨。飞龙,喻皇帝。二句述建炎二年十二月金兀术进攻南宋京城临安,宋高宗逃往明州(今浙江宁波)入海,次年退至温州。穷海即指温州,为滨海地区。二句慨叹放弃京城,皇帝奔逃。
 〔4〕“孤臣”二句:孤臣,远离皇帝而不被重用的臣子,作者于宣和年间被贬谪外任,故以此自指。霜发三千丈,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烟花一万重,用杜甫《伤春》:“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烟花,泛指绮丽的春景。一万重,形容密密层层极为繁盛。二句写自己愁白了头发,而每年春色依然无边。
 〔5〕长沙向延阁:即长沙太守向子諲,字伯共。延阁是汉代史官官署,向曾任秘阁直学士,属史官,故称他向延阁。长沙当时称为潭州,当金兵南进时,他率领潭州的老弱残兵并动员民众坚守潭州。犬羊锋,喻金兵进犯的矛头。犬羊,是对金兵的蔑称。
 
 这首七律吟咏时事,抒写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大政治题材。在国家危难的严重关头,通过诗歌形式,表达了他主张抗战、反对逃跑的态度。前四句综写战局,表现了明确的批判精神,对朝廷无能,弃都逃亡,表示愤慨。后四句抒情,对江山沦陷,深为悲痛;对抗敌志士大为赞美。诗的主旨正通过悲喜、爱憎表现出来。全诗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抒情,不同于一般律诗以写景抒情为主。诗的气格沉挚雄浑,词句明净,音调沉重,都学杜甫律诗。但多用典故,以及化用前人诗句,未脱江西诗派的痕迹。

伤春shāng chūn

因春天景物触动而伤感: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愁思。(二八·62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