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副伤寒菌苗
伤寒、副伤寒菌苗(typhoid-paratyphoid vaccine):是选用抗原完整并具有毒力的伤寒副伤寒甲、乙菌,经传代繁殖,收集其菌液,灭活处理,用三个菌型按菌数比例配合制成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是一种预防伤寒与副伤寒甲、乙的生物制品。
伤寒菌苗创始于十九世纪末叶(1896~1897)。至今已应用八十余年,基本无大改变。1916年又将副伤寒菌苗与伤寒菌苗混合使用,皮下注射。
菌苗制造 目前国际上使用之伤寒菌株为Ty2,副伤寒甲、乙菌株为41-N-22,41-H-6。我国曾在1955年进行大量选种工作,制造菌苗时,除国际菌种外,也加入伤寒,副伤寒甲、乙地方菌株各一株。
菌苗种类
(1)热灭活菌苗: 收集菌苔或离心菌液制成原液,原液经纯菌检查后,置水浴中加热56℃灭活60分钟,即刻加0.5%酚作防腐剂保存。
(2)福马林灭活菌苗: 制造方法与热灭活菌苗同,只是将加热法改用福马林灭活。
(3)丙酮灭活干燥菌苗: 用灭菌蒸馏水代替生理盐水制成原液,将此液一份加入三份丙酮混合离心,每次反复处理2~3次,最后将离心后之沉淀物加入一定量的丙酮浸泡一夜灭活,在真空下将丙酮蒸发干燥保存,vi抗原丰富国际上认为质量最好,因而也作对照菌苗。
(4) Ty21a伤寒活菌苗: 瑞士Germanier用亚硝基胍突变原将Ty2毒株进行处理,获得Ty21a表异构酶缺失株。此变异株的剩余毒力较低,制成冻干口服活菌苗于1978年在埃及作为期三年的现场观察,服前以小苏打中和胃酸,服用三次,服后无不良反应,保护率95%。嗣后1982年Ty21a又以肠溶衣丸的剂型在智利的学龄儿童中进行现场观察,服二剂的有效率为50%,其免疫期限正在观察。
伤寒菌苗种类繁多,我国仍以菌体菌苗为主。丙酮灭活与加热灭活方法可用作制造国际参考菌苗。因为伤寒菌苗注射后有一定的反应,一般不宜普遍接种,其重点接种对象应为环境卫生不良,发病率较高地区的居民,渔民,大型工地的民工、厂矿、部队以及饮食行业及有关职业人员。有些人员不宜接种,如有发烧、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肾脏病及活动性结核,过敏性疾患。妇女孕期亦不宜接种。
接种时间 最好在3~5月进行预防接种,但在特殊情况下,任何时间皆可接种。
接种剂量和途径 由于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的反应较大,自1957年起我国采用的注射剂量为国外用量的一半。本品应作皮下三次注射,间隔7~10天,以后每年加强接种一次。
反应 一般接种后局部出现红晕、肿胀,较重者有浸润现象,24小时达高峰,2~3天后自行消退,有时在接种后4~6小时开始有发烧、畏寒,头晕、头痛等自觉症状,大多数人24小时开始恢复,少数人可延长2~3天才逐渐消退,这是伤寒、副伤寒菌的内毒素反应,只要注意适当休息,不需治疗即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