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伤口愈合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伤口

伤口

疮(疮口) 创口
长疮疖或受外伤的地方:患处
带血的伤口:血口
伤口长好:愈合 连缝
伤口愈合:收口 敛口
(受伤的地方:伤口)

☚ 流血   伤情 ☛

伤口愈合wound healing

创伤后中断的组织重新连接恢复叫伤口愈合。创伤后由结缔组织增生修复、创口收缩以及上皮组织增生等变化来完成。

伤口愈合

伤口愈合

伤口愈合是一种人体防御反应过程,基本的方式是伤口组织的某一种或几种细胞增生(新生),充填损伤所造成的组织缺损。组织的缺损何以刺激细胞增生,至今尚未完全了解。可能的因素是细胞失去细胞间的接触性抑制、组织失去抑制细胞增生的抑素(chalone)、伤口释放出刺激有丝分裂活动的“伤口激素”等。
理想的伤口愈合,是缺损的组织或丧失的细胞完全由相同的细胞增生来代替(再生),而且新生的细胞与原有细胞之间保持有规则的连接,不仅在形态上,而且在功能上得到完全恢复。然而,损伤后人体的各种组织不可能都再生而达到理想的愈合,因为各种组织细胞固有的增生能力是不相同的。表皮、肠上皮、内皮、造血器官等,经常进行着细胞分裂,损伤后有高度增生能力; 神经原、骨、心肌等的细胞则不然;结缔组织、肝及其他上皮性实质器官等的细胞,正常时只有少数的有丝分裂活动,发生缺损后则能加速分裂增生。损伤后当丧失的细胞不能由同种细胞增生代替时,组织缺损就只能由其他细胞增生来填充,而由肉芽组织代替,最后形成瘢痕(修复),这种修复虽然在形态和功能上不如再生,但也是稳定内环境所必需的。
各种损伤的伤口愈合的临床表现可有不同。但其病理和生化的演变过程大多是相似的,有炎症反应、细胞增生和组织塑形三个阶段。以一般的割伤愈合过程为例,受伤后伤口裂隙内为血浆、淋巴液和血凝块所充填。伤口周围组织发生急性炎症,充血、血浆渗出而白细胞移向炎性灶,临床呈现疼痛、红肿等症状。炎症一般在伤后48~72小时达到高峰。白细胞起着吞噬、杀菌、释放酶等作用,以清除伤口内的细菌及坏死组织; 纤维蛋白析出而形成网状支架,均有利于伤口下一阶段的变化。伤口边缘的成纤维细胞以伤后24小时起开始增生,并向纤维蛋白网内移动。稍后,创缘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也沿着纤维蛋白网生长,渐形成新的血管。血凝块渐被酶分解,伤口内生长起富有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新生血管的肉芽组织。新鲜的肉芽组织为淡红色、有光泽和稍呈颗粒状,触之易出血。肉芽组织内胶原纤维渐增多,硬度和张力强度渐增加,终于可变成瘢痕组织。伤口边缘的皮肤从伤后2~3日起有收缩趋势,伤口较大者收缩更较明显,这种收缩的机理尚未了解,但它不同于瘢痕收缩。同时,伤口边缘的上皮细胞也增生,并向伤口中心推进,直至覆盖伤口。至此,伤口虽已愈合,但其演变过程还没有完结。愈合初期的伤口组织中,胶原积累往往过多,使瘢痕较硬。以后,多余的胶原可由胶原酶等分解,瘢痕逐渐软化,利于功能活动,即为组织塑形阶段。割伤的初步愈合时间,视伤口缺损大小和有无如感染等其他不利因素而定。一期缝合的手术切口如经过顺利,初步愈合约需5~7日,12~14日以后已可达到正常的张力强度。有的伤口瘢痕组织不但不在适当时间起塑形的变化,而且继续积累胶原而成为瘢痕疙瘩,反而有碍生理功能。
伤口愈合中胶原代谢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胶原是组织具有张力强度的主要蛋白质。如腱、腱膜等组织中胶原含量甚高,故张力强度大。伤口组织内新的胶原,大部分来自成纤维细胞,其余可来自增生的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成骨细胞等。在细胞内,由羟化酶 (如脯氨酸羟化酶等)以及铁离子、维生素C等作用,合成前胶原。前胶原分泌到细胞外,在内肽酶(羧基端内肽酶、氨基端内肽酶等) 以及钙离子等作用下,变成原胶原。原胶原聚合成为胶原微纤维,经过共价交联,胶原纤维就有张力强度。胶原合成的同时,一部分胶原可被胶原酶等分解。但合成多于分解,故胶原在局部积累。皮肤、皮下组织的损伤,3~5日内胶原在伤口积累甚少,此时伤口不能承受张力,至1~3周胶原纤维迅速增多,局部的张力强度即随之明显增加。此后,胶原不再继续积累,但在6~8周或更久的时间内,局部仍保持着高于正常的含量。此期间局部的张力强度与胶原转换率相一致,合成与分解胶原的酶活性增高,组织的张力强度就可以增加。此种伤后局部有关的酶活性增高可保持一年以上。这样,在瘢痕组织塑形阶段,胶原含量可由高而降低,但张力强度可以不受影响。鉴于胶原代谢在伤口愈合中的重要性,故有将伤口愈合过程分为基质期(为期5~6日)和胶原期(伤后一周起,至伤口完全愈合)。
各种组织损伤以后,由于细胞固有的增生能力不同,或损伤情况不同,有的伤口能再生而恢复或基本恢复原来的形态和功能,有的伤口则只能由纤维组织增生而达到瘢痕性修复,有的伤口愈合则一部分为再生,另一部分为瘢痕修复。
皮肤伤口的愈合可分为3类:
❶一期愈合。是指伤口经过缝合,或伤口裂隙很小,创面对合良好,伤缘上皮迅速再生连接。愈合时间常为一周左右,局部只有很少量的瘢痕组织,功能良好。
❷二期愈合。是裂隙较大或有感染等不利因素的伤口,大部分靠伤口收缩和肉芽组织增生达到愈合,又称瘢痕性愈合。愈合时间较长,局部功能可受影响。
❸三期愈合。是指延期缝合后的伤口愈合。伤口先保持开放24~72小时,通常是为了引流污染伤口的分泌物; 确认无明显感染后予以缝合。这种处理可达到近似一期的愈合,虽瘢痕组织稍多,但比伤口感染后的瘢痕性愈合缩短了时间,且功能较好。
筋膜、腱和腱膜受伤后,初期为瘢痕性修复。这些组织衍生于结缔组织,随着功能活动,瘢痕组织可以重新分化为筋膜、腱和腱膜,如同再生。但骨胳肌损伤后一般为瘢痕性修复。骨折愈合主要骨外膜、骨内膜的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增生,形成骨痂连接骨断端,经过塑形而恢复或基本恢复原有结构。神经细胞极少有增生能力,脑、脊髓损伤后主要是靠胶质细胞增生修复。单纯的周围神经(神经细胞轴突)损伤,经过神经吻合术,常能再生恢复。血管和淋巴管的内膜损伤后,如果对合良好,可较快再生而愈合。自从开展显微外科,小血管和神经的吻合成功率已明显增高。至于内脏器官损伤后的愈合情况,也各有一定的特点。例如肠管损伤后,粘膜和浆膜能迅速再生,但平滑肌损伤一般只能有瘢痕性修复,故愈合后肠管仍有瘢痕。肝破裂后,伤口是由肝细胞和结缔组织的增生来充填,表面由浆膜细胞增生覆盖;如有肝叶(或段)缺损,则由存留的肝叶增大 (肝细胞增生)代偿。
伤口边缘的对合,新生细胞与原有细胞有规则的连接,以及局部血循环良好,是保证伤口愈合良好的重要局部条件。相反,感染、坏死组织、较大的血凝块或血肿、异物、缺血等都是不利于伤口愈合的局部条件。其中尤其以感染最常见。除了无菌手术切口,一般的伤都容易沾染细菌。病原菌产生毒素和酶损害组织,引起坏死、出血、血栓等妨碍愈合,故防治感染是处理损伤的重要原则之一。坏死组织、凝血块、异物等均妨碍伤缘对合,而且都是感染的诱因,有时还可引起局部缺血、缺氧,故处理伤口时应除去这些有害物质。损伤局部在初期应当制动或固定,对于骨折断端、神经、血管断端等的对合连接尤为重要。而恢复期塑形的过程中,生理功能的锻炼也是必要的。此外,伤口包扎过紧或反复使用止血带、肢体冻伤或周围血管疾病等,均可因造成局部血运障碍而影响伤口愈合。
伤口愈合还可受全身方面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较长时间的低血压或休克,使伤口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可延长愈合时间,且容易并发感染。低蛋白血症使组织再生缓慢或不完全。维生素C缺乏可使伤口愈合的胶原期进行迟缓。维生素A缺乏可影响上皮再生。维生素B类缺乏则影响细胞酶的作用。患糖尿病者常有血管病变和容易并发感染,长期或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则炎症反应、肉芽组织生长、伤口收缩以及免疫能力等均可受抑制。这些都可影响伤口的愈合,在治疗中应注意避免和加以消除。

☚ 伤口处理   毒蛇咬伤 ☛
0001495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9: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