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传统农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传统农业traditional agriculture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农业发展阶段。其特点是利用铁农具和畜力及水力为动力以辅人力的不足;采用增加复种等多种措施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精耕细作的技术经验,并从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学思想和理论。
生产结构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纯粹的畜牧业分布于中国西北的外围地区。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则是以种植为主、畜牧为辅的结构。华北重点是旱农,以粟黍,后来是麦粟豆等为主,南方则以水稻为主。南北在粮食作物之外,占第二位的都是麻桑等衣料作物,然后才是六畜副业。这种生产结构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粮食作物在明代以后又新增了甘薯、玉米、马铃薯等引进的作物,而且发展很快。
种植业构成 黄河流域早期的粮食作物在秦汉以前以粟黍类为主,汉时麦子大豆的地位上升,时常粟麦或粟菽、菽麦连称。此外,还有许多各有特点的谷物如稗、穇、薏苡、菰米、荞麦等。南方虽以水稻为主,山地、丘陵及旱地上也种植麦类、粟、荞麦、豆类等。明代新传入的玉米、甘薯、马铃薯则南北都有种植。 稗、䅟、薏苡、菰米等自唐宋以后愈见减少。
纤维作物作为衣料在宋以前主要依赖蚕丝和大麻及葛等。蚕丝早在新石器晚期已知道利用,麻纤维的利用还要早。棉花是迟至宋代才从北方和西南陆续传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花的传入,很快得到普及,取代了麻的地位,对平民百姓来说,棉远比丝为普及易得。
蔬菜作物的演变比粮食作物更大,如《齐民要术》所收列的31种蔬菜,至今仍在种植的只剩20种,其余的或退出栽培成为野生植物,或改为药用。20种现在仍有栽培的蔬菜,其地位也大有变化,如白菜、萝卜在北魏时是极为次要的,这时跃居为主要蔬菜。1400多年前极重要的葵菜,这时只有极少数地方有少量栽培。油菜以前只是不重要的叶菜,后来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油料作物。加上历代引入的蔬菜,到清朝时已增至百种。
传统农业特色 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特色的概括。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土壤耕作 传统农业认为天、地、人是农业生产的三要素(称之为“三才”)。天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宇宙因素,人们必须依循而不能违反天时,农业生产才会成功。所以孟子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的教训。上地是作物赖以生长的基础,是可以人力加以整治、改造的,所以传统农业对于如何发挥人力培肥地力给予极大的关注。认为土壤的肥瘠、湿燥是可以人力控制的,所谓“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南宋的陈旉认为只要人力勤于经营管理,土壤肥力是不会衰竭而保持“常新壮”的。在这种指导思想下,针对北方春季多干旱,冬季少雨雪的特点,创造出一系列以保墒为中心的冬季深耕,春季浅耕,耕后继之以耙,耙后又耢的“耕—耙—耢”整地技术和相应的工具。南方水田则相应地形成“耕—耙—耖”的整地技术。并辅之以绿肥作物的种植,达到用地与养地结合,保持两千余年来地力连作不衰的奇迹。
水利兴修 北方雨水不足,灌溉常比肥料更重要。南方雨水虽充足,常因分布不匀,既需排水又需灌水。因此整个传统农业时期水利兴修成为农业丰歉的关键,也是历代封建王朝统治兴衰的标志。秦汉以前水利兴修主要在北方,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灌渠如郑国渠、漳水渠、芍陂等,著名的都江堰也始建于战国时。汉时在关中地区兴建了漕渠、龙首渠、白渠等。魏晋以后特别是唐宋以后,随着农业重心南移到长江流域,南方的水利兴修勃兴,数量远超过北方。利用水力的工具如翻车、筒车、水轮以及加工的水碓、碾磨等也大量发展起来。
土地利用 中国天然宜于耕种的土地不多。新石器晚期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已走上以种植为主的综合经济道路。到西汉末中国人口已大约与十四五世纪时全欧洲的人口相等。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农业必须加强充分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土地的途径是开垦扩大耕地面积和在已有土地上集约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传统农业与山争地,与水争地的结果,出现了大量的畬田、梯田以及圩田、沙田、涂田等。尽管耕地不断扩大,但按人口增长的人均占有的比例却逐渐下降。于是增加复种、提高单产很早就提到日程上来。汉代黄河流域已出现粟—麦—豆轮作复种制。换茬、间作、套种、混作技术已较普及。宋时江苏南部已是“刈麦种禾(水稻),一岁再熟”。岭南地区更有水稻一年两熟和三熟的记载。明清时期间作稻和连作稻在闽、浙、赣以及鄂等省都有记载。黄河流域则一般实行两年三熟制。中国的多熟制种植技术,与欧洲长期实行的“二圃制”、“三圃制”相比,土地利用率高约2. 5~6倍。
栽培技术 传统农业中最为丰富的内容是农民的种植经验。涉及作物的栽培管理、果树的整枝、嫁接,蔬菜的间作、套种,各种作物的留种、保纯,以及蚕桑的饲养,茶叶的采摘加工。在家畜方面涉及家畜家禽的饲养、鉴别、防病、治病、水产的养殖。此外,还有丰富的农产品加工、贮藏等。每个领域都有简易可行而又科学合理的经验。
传统农业为了提高产量,致力于广辟肥源,增施肥料。巧妙地采用种植绿肥肥田,利用天然的豆科固氮能力从空气中取得氮素。又千方百计收集一切有机质废物,使之还田,加入能量循环。到明清时期发展出如太湖地区的桑基鱼塘和珠江三角洲的蔗基鱼塘等综合性的生态农业模式。把水稻、桑树或甘蔗和养鱼、饲猪羊,挖取河泥等连接成能量循环利用的生态链,这对于未来的农业是宝贵的遗产。
传统农业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农学理论体系。从最初的“三才”思想出发(见天地人三才说),结合中国哲学上的阴阳理论、五行学说,使之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产生了如《吕氏春秋》上农、任地、辩土、审时(见《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论文,《齐民要术》中序言的理论部分。特别是明代马一龙的《农说》和清杨屾的《知本提纲》更把阴阳五行学说与农作物的生育栽培结合起来阐述,成为传统农业理论的代表作。南宋的陈旉和明末徐光启按中医的理论,主张施肥的原理如同中医治病用药一样,即“用粪如用药”。
传统农业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主要是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以自给自足为目的,不能提供大量的商品粮和畜产品。它依靠集约经营,投入大量劳动力,使大量人口牵制在耕地上,不能解放出来从事发展其他产业。在理论方面,传统农业是一种经验科学,其所提出的理论偏于抽象的哲理思考,缺乏现代实验科学内容。传统农业发展到明清时期,单位产量难以再有提高。而人口增殖很快,耕地紧张,毁林开荒和围湖造田等加剧,破坏了生态平衡。


传统农业traditional agriculture

运用经验积累的农业技术从事的农业生产的通称。是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特征是: 金属农具和木制农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 铁犁、铁锄、铁耙、耧车、风车、水车、石磨等得到广泛使用;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 依靠经验积累的农业技术逐步形成, 如选择农作物和畜禽的良种、积制和施用农家肥料, 实行灌溉、中耕锄草、防治病虫害、间作、套种, 等等。
传统农业在欧洲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社会(约公元前5、6世纪)开始, 直至20世纪初叶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为止。中国传统农业延续的时间十分长久, 大约在战国、秦汉之际已逐渐形成一套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传统农业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尽管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 但就其主要特征而言, 没有根本性质的变化。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 反映在《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和《农政全书》等著名农书中,对世界农业的发展有过积极的影响。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 使之与现代农业技术合理地结合, 对加速发展中国农业生产, 实现农业现代化, 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农业traditional agriculture

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从石器和铁器时代交替时期起到19世纪末期开始使用农业机器以前,主要是使用铁木农具,主要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生产活动。基本特征是生产工具由原始的石器发展为铁木农具;畜力逐渐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逐步形成,如选育良种、积肥施肥、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改革农具、利用能源,实行轮作制等,但基本上还停留在经济的落后阶段,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的内容十分丰富,精华是精耕细作夺高产。其中很多技术对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仍有重要作用,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中的成功经验,并进一步加以科学总结和提高,对于实现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有人把古代农业称之为传统农业。(见“古代农业”)

传统农业

采用传统的耕作方法和生产技术的农业。基本特征是使用铁木农具,以人、畜力为动力,采取植保、施肥、灌溉、轮作、休闲等传统技术措施,基本上维持了自然生态平衡。社会分工有一定程度发展。但投入、产出的物质较少,局限于农业内部半封闭式循环,自然经济处于统治地位。

传统农业Traditional Agriculture

劳动密集型农业。使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生产技术、生产工具进行生产活动,主要满足自身消费的农业。其特征是农民受习惯势力的束缚,不愿进行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改革,对商品价格的刺激反应迟缓,长期在小块土地上从事自给性生产。因此,它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它普遍使用铁犁、耧车、风车、水车、石磨等铁木农具,以畜力作为主要生产动力,实行长期固定或很少有变化的农业结构耕作制度。其中有些生产技术、耕作制度、生产经验较为适合当地的气候、水文、地理、作物等具体情况,因而有利于某些农作物在当地生长,也有较高的生产率。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越来越受到冲击,以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农业Traditional Agriculture

亦称“劳动密集型农业”。使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生产技术、生产工具进行生产活动,主要满足自身消费的农业。基本特征有:金属农具和木制农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铁犁、铁锄、铁耙、耧车、风车、水车、石磨等得到广泛使用;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逐步形成,如选育良种、积肥施肥、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改革农具、利用能源、实行轮作制等;有些生产技术、耕作制度、生产经验较为适合当地的气候、水文、地理和农作物,因而有利于某些农作物在当地生长,也有较高的生产率。随着科技进步和商品经济发展,传统农业越来越受到冲击,以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的对称。以人力和畜力为动力,以人工操作的铁制农具为标志,建立在生产技术的经验积累基础上的农业生产形态。

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

农业史上处于原始农业和近现代农业之间的特定时期,也是农业生产的一种历史形态。以使用畜力牵引和人力操作的金属农具为主要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其典型形态是铁犁牛耕。中原地区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传统农业在古代的农业中占统治地位。近代引进了某些现代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但农业基本上未脱离传统农业形态。中国传统农业是劳动集约和技术集约型农业。它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围绕提高土地利用率这一中心,采取精耕、细管、良种、多肥等综合技术措施,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高的单位面积产量。在农艺和产量方面,中国传统农业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与中国自然条件的特点、封建地主经济制度下的小农经营方式, 人多地少格局的逐步形成有关。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结构的主导方式是以种植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形成广大的农区。同时又以游牧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广大牧区为其补充。两者互相依存,又互相斗争。这种农牧分区的格局与民族关系纠结在一起,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并不平衡。总的趋势是实行精耕细作的农业区不断扩大,农艺水平不断提高。大体上虞夏至春秋时代,是从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传统农业过渡时期;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精耕细作农业的成型期,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形成了以“耕、耙、耢”为中心的旱地农业技术体系:隋、唐、辽、金、宋、元时代是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期,经济重心转移至江南,形成了南方水田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明清是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时期,适应全国性人多地少格局的形成,多熟种植获得较快推广,耕作技术进一步精细化。也有一些地区的农业采取粗放经营的方式,其至保留了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残余。

☚ 锄耕农业   原始畜牧业 ☛
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技术的习惯称法。通常指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如选择农作物和畜禽良种、复种、间套种、积制农家有机肥料、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改革工具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我国传统农业的内容十分丰富。大约在战国、秦汉之际,已经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技术,以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中的精华,并进一步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提高,对于实现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 农村经济调控   现代农业 ☛
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Traditional Agriculture

从生产力角度看,以使用畜力牵引和人工操作的铁制农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经验积累基础上的农业生产形态。中国农业自阶级社会形成以来,就形成传统农业,而后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并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前,约有数千年的传统农业史,并总结出许多极其宝贵的耕作技术经验和优秀的耕作制度,在数千年农业文明史上曾创造出许多辉煌。
特点与发展。中国传统农业是精耕细作、集约型农业,具有因地因时因作物制宜的特点,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业空间和光照利用率为特征,达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中心,采用优良品种、精耕、细管、多施有机肥、适时适量灌溉等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并形成多种耕作制度和作物栽培制度。是中国劳动农民智慧的结晶,在世界近代以前的农业发展史上曾达到最高水平。主要著述有: 《汜胜之书》、 《齐民要术》、 《耒耜经》、 《陈旉农书》、《王桢农书》、《农桑衣食撮要》、《茶经》、《农政全书》、《天工开物》 等,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农业的精华。
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中心,实行多种经营,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结构的主导形式。并在农区以外的草原地区,发展以游牧经济为主导的牧区,两者互为依存,在不同历史时期又互有消长,以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需要。
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呈现出地区不平衡性。精耕细作的农区虽然不断扩大,但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在相当长时期内还保留有粗放经营的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残余。中国传统农业大体经历以下发展阶段: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是由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形态过渡时期,主要特点是与青铜工具、耒耜、耦耕、井田制相联系的沟洫农业。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精耕细作农艺的成型期,主要特点是以铁制农具为主的耕、耙、耱为中心的旱地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井田制成为主要土地利用方式。
隋、唐、宋、辽、金、元时期是精耕细作农艺发展期,并出现了间作、轮作换茬栽培制度,主要特点是以耕、耙、耖、灌为中心的水田农艺技术体系形成期。出现畲田、梯田、圩田、涂田、沙田、架田等土地利用方式。
明、清、中华民国前期是精耕细作、集约型农艺技术持续发展期,形成了一整套间作、套种、轮作换茬、水旱轮作等优良耕作制度和栽培制度,主要特点是为对付人口激增而出现的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致力于提高复种指数和垦殖耕地,土地利用率达到传统农业的最高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科学技术和物质投入占主导地位,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的传统优良农艺继续发挥着作用,使中国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农业技术。传统农业讲究精细的土壤耕作和适时的田间管理。汉代以后出现蓄墒防旱的良好耕层为目的的耕、耙、耱、压等整地技术,并重视中耕除草和轮作倒茬,明清时大量采用间作、套种和一年二熟制等提高复种指数的农作栽培技术。在南方,宋代以后创造了耕、耙、耖等适用于水田耕种的技术,对于育秧、播种等也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在水稻生长期间进行精细适时的田间管理,如稻田耘耥、施肥及灌溉、排水技术,并根据水稻生物学特性适时进行“烤田”。
传统农业重视选育良种,汉代出现穗选法,《齐民要术》 记述有种子田,清代出现单株选育新品种。植物无性繁殖和无性杂交技术出现于秦代。几千年来中国农民选育和积累了大量适用于不同农田条件和经济要求的品种,从丰产、优质到抗逆性强的各种类型的作物种质资源居世界领先地位。
强调用地和养地相结合,重视施肥技术以保持土壤肥力是传统农业的又一特点和优良传统,充分利用人畜粪溺、种植豆科绿肥、藁秆还田、人工沤制堆肥、罱取河泥、施用饼肥以及把一切生活消费后的 “有机废物” 回归土壤等,在施肥技术和理论上都有科学记述,并创造了丰富经验。
中国传统农业土地利用率高、产量不断提高,而土地肥力经久不衰,越种越肥,主要是采用了上述综合技术措施,并贯彻了因地因时因作物制宜原则,而不违农时,尤其是掌握适宜的播种期、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和收获期采取不同的耕作技术和管理措施是获得农业丰产的重要环节,在这些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早在战国时代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的技术,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特的科学创造,即使在现代农业阶段仍然是普遍适用的。
农业生产结构。从战国以来就逐步形成了以长城为界的南部农业区和北部牧业区,当然在农业区内也有少数畜牧业,在牧业区内也有少量农业。两大经济区通过互市交换各自所需的产品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也密切了人民交往和经济联系。
农业区以粮食种植为主,多种经营,历代以农民家庭为生产单位,既种粮食,又种果、蔬、油、棉、麻,兼养猪、羊、鸡、鸭等。由于生产规模较小,其产品以自给自足为主,少量投入市场。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太湖流域地区人口密集、城镇发达,适应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要,创造了一种把粮食(稻麦)、蚕桑、鱼菱、猪羊等水陆生产、农牧渔副紧密结合起来的农业生产网络结构,使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废物——茎叶、猪羊粪、蚕矢、河泥等都利用起来,参与有机物质再循环,形成了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发展的局面,使农、牧、渔业久盛不衰。但由于封建地主经济剥削制度下,小农经济的狭隘性和盲目性,难以在更大规模上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长期来,中国农业未能在生产结构总体上建立起农、林、牧、副、渔业协调发展的局面,中国农民千百年来陷入了贫困的境地,从而促进了向现代农业转化的缓慢历程。

☚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现代农业 ☛
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技术”的习称。
❶通常指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工业化以前的农业均属传统农业。其基本特征是: 使用铁制的生产工具,以人畜力为动力,采用历史沿袭下来的传统农业技术。根据经验,懂得施肥、灌溉、轮作、休耕、防治病虫害、除草工具等技术和方法; 精耕细作、用养结合,主要运用农业内部物质、能量的自然循环和转换,很少外界物质能量的投入,其产量不能超过此一界限。它基本上维持了自然生态平衡; 社会分工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商品经济从自然经济的缝隙中产生。
❷也有人把古代农业称为传统农业。

☚ 古代农业   近代农业 ☛
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

在实践中根据生物有机体,主要是农作物、牲畜和环境间的生态适应关系,采用适应性对策的农业系统。传统农业对生产力的提高有限,提高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是精耕细作和投入有机肥等,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但生产耗时耗力,比较分散。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如休闲套作、间作套种等,农业生产结构是在广大的农区以种植业为主导,种植业中又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畜牧业仅占次要地位。
传统农业从传说的大禹治水开始,以防洪排涝为目的的农田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与此相联系的垄作、条播、中耕除草和耦耕等技术出现并获得发展,选种、治虫、灌溉等技术亦已萌芽,休闲制逐步取代了撂荒制。
从西周开始,土地利用实行 “井田制”,农田开始灌溉、排水及施肥,农作物已较齐全。到了春秋时期,传统的土地公有制 (井田制) 逐渐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铁器及犁耕在春秋晚期开始萌芽,农田水利也有较大的发展,精耕细作技术已在某些生产环节中萌芽。从春秋至魏晋南北朝,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技术体系逐步成型。经过长期的探索,逐步形成耕、耙、磨、压、锄相结合的旱地防旱保墒耕作技术体系。在畎亩法的基础上,黄河流域的劳动人民逐渐创造了代田法、区田法等抗旱栽培技术。耕作制度逐步取代了休闲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灵活多样的轮作倒茬方式。施肥改土、用养结合得到重视,形成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的又一精华。一是 “多粪肥田” 施肥养地,二是合理轮作种植。与这些技术相适应,良种选育、植物保护等技术也获得了较大发展。
唐中叶时期,中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以南地区。这一时期北方农业和农业技术发展缓慢,而南方精耕细作体系逐步成熟起来,江东犁(曲辕犁) 的出现和耖耙的推广,带动了水田农具和耕作技术的发展,水田耕作形成耕、耙、耖、耘、耥相结合的体系。稻麦两熟制在江南形成并推广,稻田从原来的一年一熟变成一年两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由于土地水旱交替使用,土壤得到了进一步的熟化和培肥。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水稻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小麦也超过粟而跃居第二位,棉花种植遍及南北,成为主要衣被原料,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也有所发展。
到明清时期,人口激增,耕地日感不足,为了解决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人们加强对边疆地区和边际土地 (如山地、海涂、盐碱地、冷浸田等) 的开发,使这类土地的改良与利用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更加充分地利用现有农用地,增加复种指数,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稻麦两熟制已占主导地位,双季稻栽培由华南扩展到华中,南方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三季稻栽培。在北方,两年三熟制或三年四熟制已基本定型,个别地区还出现一年三收甚至更多的园艺栽培。为适应这些复杂的、多层次的种植制度,作物品种种类、栽培管理、肥料的堆制和施用等技术均有较大发展。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和花生、烟草等经济作物的引进,促进了边际土地的利用,丰富了多熟制的内容,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这一时期,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 中国生态农业   现代农业 ☛
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traditional agriculture

相对于现代农业而言,通常指沿袭历史形成的耕作制度和农业技术进行的农业生产。现代社会中的传统农业,依靠生产者长期积累的经验实现缓慢的技术进步,缺乏现代生产要素作为廉价的经济增长源泉,尽管在传统技术的范围内是有效率的,但农业生产要素收益率低下,就现代经济环境而言是无效率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比,还有以下的社会经济特征:农户生产的目的是自给自足或是仅仅将少量剩余农产品向市场出售;劳动力充裕,资本稀缺;生产规模狭小,集约化水平较低;农民文化技术水平低下,靠手工工具操作,生产主要凭经验等。传统农业中的一些技术和思想的精华,如有机生产、精耕细作等,对于今天的现代农业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应改造传统农业,而不是抛弃传统农业。

☚ 农业现代化   现代农业 ☛
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

亦称“古代农业”。(见“古代农业”)

☚ 古代农业   近代农业 ☛
0000484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