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传习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传习录 明代心学家王守仁的语录及部分书信汇编而成的哲学专著。由其门人徐爱、钱德洪等编撰。《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卷上为王守仁讲学答疑的语录,卷中是写给别人的七封书信,卷下一部分是语录,一部分是王守仁编的 《朱子晚年定论》。王守仁与陆九渊一样,是反智论者,反对将读书 (包括圣贤的书)作为修养之道,自然也不愿将心力放在注经和著书上,故他不是著作等身的学者,而是讲学传道的老师。他生前几乎没有写过任何专著,《传习录》 和 《大学问》都是身后由门人编录而成,而且篇幅不大。《传习录》所录,是王守仁的主要学术思想,如卷上记王守仁对 “经”与 “史” 的看法:“以事言曰史,以道言曰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庖羲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 《乐》 即三代史,五经亦即是史。” 后来,章学诚在 《文史通义》 中提出 “六经皆史” 的命题,人人佩服其深刻,其实,王守仁早已言之。又如卷下记王守仁论 “心外无物”:“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又记“灵明主宰” 说: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它吉凶灾祥? 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王守仁主张以 “吾心” 为主宰,他在给别人的书信中写道: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又道: “夫道,天下之公道也; 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现代学者多推崇李贽反对 “天下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的精神,不知这种反权威的精神实发端于王守仁。值得一提的是卷下收录的 《朱子晚年定论》,这是王守仁从朱熹的书札中搜集一些与自己观点相同或相近的片段 (共三十四段) 汇编而成。王守仁为之写了一篇短序,说朱熹晚年 “大悟旧说之非”,极为后悔 “自诳诳人之罪”,称世上流行的 《四书集注》、《四书或问》等,大都是朱熹 “中年未定之论”,不能代表朱熹的真正思想; 至于《朱子语类》,那是门人按自己的意见编集的,更不足为训。王守仁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虽然倍受后代学者非议,但在当时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传习录》《传习录》
薛侃等录。共3卷。此书系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汇编。王守仁的弟子徐爱自明正德七年(1512)开始,陆续录下王守仁论学的话语,编为一书,取名《传习录》。“传习”出自《论语》中“传不习手”一语。正德十三年,另一弟子薛侃将徐爱所录残稿及陆澄与他新录下的部分一起刊刻出版,仍名《传习录》。嘉靖三年(1524),南大吉增入王守仁论学书信若干篇。嘉清三十三年,王守仁的弟子钱德洪就陈九川等所录《遗言录》加以删削,与他及王畿所录编成《传习续录》,刊刻出版。嘉清三十五年,又增加黄直所录于《传习续录》中重刻。至隆庆六年(1572),谢廷杰在浙出版《王文成公全书》,以薛侃所编《传习录》为上卷,以钱德洪增删南大吉所编书信部分为中卷,以《传习续录》为下卷,成为今传《传习录》的定本。其中上卷曾经王守仁审阅,中卷为王守仁亲笔,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记载比较具体。全书记录了王守仁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一部比较纯粹的哲学著作。流行版本主要有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书》本,及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叶绍钧校注本等。 传习录 哲学著作。三卷。明王守仁撰。成书于明代隆庆六年(1572年)。(撰者事迹参见“《王文成公全书》”条)。 《传习录》是作者的语录和论学书札汇辑。自明正德七年(1512年)其门子徐爱陆续录下著者论学的谈话,取名《传习录》。此为是书之雏型。后,著者的其他弟子薛侃、南大吉、钱德洪等在此基础上不断增补,加入新录语录和论学书札等。并经删削,出版了多个版本的《传习录》和《传习续录》。明隆庆六年(1572年),谢廷杰将其编入《王文成公全书》,即今本之《王文成公全书》的《传习录》。 《传习录》分为三卷。上卷收录薛侃新编之《传习录》。中卷收录钱德洪所编的八篇书信。下卷为先之《传习续录》。 该书上卷的主要内容偏重于对朱熹增改的《大学》古本。朱熹一生注释古书,研究古代文化,偏重于“道问学”向外的一边。朱熹研究事物的方法主张就事物本身一一穷极其理。而王守仁持相反的观点。他尊崇陆九渊的哲学,认为心即是理,理即是心,更不用向外面事物上去寻求什么理。这就是王守仁的“心即理”的观念。他的“知行合一”观念就是由“心即理”发展而来。如“好好色”:“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故意去好。”又“恶恶臭”:“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要闻到那臭味已自恶了,不是再加个‘恶’的意念。”按照他的理论,心是本体,是纯天理性的,世界上的万物都会在“心”里得到感应,并同时指挥人的行为。这就是“心与理一,知行合一”的观念。作者还认为,私欲是障碍的本体。有了私欲后,天理昧、良知昏、感不真、应不切,甚至没有知行可言了。 中卷是著者晚年成熟时期的著作,提出了著名的拔本塞源之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心物合一”、“天人合一”、“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等思想。关于“致良知”作者认为,良知人人具有,其中包括个人的道德意识和人的最高本体。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到世界万物。“心物合一”即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观念之综合。王守仁认为,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同时心也不会离开物而存在。 下卷解说他的晚年各种思想比较具体。文中还记载了他提出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本,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该书是一部比较纯粹的哲学著作,包括了著者的主要哲学思想。与著者的另一部著作《大学问》一起,是著者最主要的两部哲学著作,因而具有很大的价值,地位比较重要。 《传习录》除《全书》本外,其单行本有日本正德二年,即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冈田群玉堂刻本。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活字印《学海类编》本。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国学保存会排印《国粹丛书》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安东宏道书局排印本。民国十六年(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学生基本丛书》本。 传习录明代王守仁的语录和信札集。由王门弟子徐爱、薛侃、南大吉、钱德洪等相继辑成。自正德7年(1512)始,徐爱陆续录下王守仁的论学谈话,并据《论语·学而》:“传不习乎”名之为《传习录》。正德13年(1518),薛侃将徐爱所录残稿连同他与陆澄新录部分一起刊印,仍名《传习录》。嘉靖3年(1524),南大吉增入若干王氏论学书信仍以原名续刻。嘉靖33年(1554)至35年(1556),钱德洪编成《传习续录》刻印。隆庆6年(1572),谢廷杰以薛侃所编《传习录》为上卷,以钱德洪增删南大吉所增书信部分的8篇为中卷,又以《传习续录》为下卷,附以王氏所编《朱子晚年定论》,合称《传习录》,收入其刊刻的《王文成公全书》。其中,上卷曾经本人审阅,主要阐述其格物致知新说和心与理一、知行合一的思想;中卷为王氏亲笔,属晚年成熟之作,系统阐发了其致良知、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等思想;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解说其晚年各方面思想比较具体。这是一部比较纯粹的哲学、伦理学著作,也是研究王守仁哲学、伦理思想的主要资料。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有叶绍钧校注单行本出版。 传习录 175 传习录明王守仁著,共三卷,包括王守仁和弟子们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等,由弟子徐爱、南大吉、钱德洪等先后编辑而成。该书反映王守仁哲学和道德伦理合一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从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主观唯心主义本体论出发,通过“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两个基本命题,把知和行,内心修养和社会实践合一起来,以实现人的道德完善,进而达到社会完美的最高目标。“知行合一”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强调知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有合理因素,但抹煞二者质的区别,则是错误的。“致良知”是王守仁晚年提出的表述其主观唯心主义的最彻底命题,在中、下卷有较多论述。其内在逻辑为通过对良知的体认和推行,亦即反观内省和事上磨练,不断去私复礼,使每个人都达到与封建纲常伦理的合一,即是“致良知”。这样就能消除一切社会弊病,达到完美理想的封建王国,是最高理想。《传习录》收入《王文成公全书》,还有多种单行本。 ☚ 朱子语类 孟子字义疏证 ☛ 传习录 《传习录》chuanxilu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学家王守仁的哲学语录。由其门人徐爱、钱德识等辑录,编入《王文成公全书》作为首篇,共分上、中、下三卷。其内容记载有关“致良知”、“知行合一”等论点的问答。书中批评了当时儿童教育的弊端, 提出了对幼儿期心理和活动的见解。他着重指出了游戏是幼儿阶段的主要活动方式, 强调了游戏在早期儿童发展上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幼儿心理主要特点是“乐喜游而惮物检”,指出要顺应此特点进行教学。 ☚ 神灭论 童心说 ☛ 传习录 传习录明代心学的代表作。明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的汇集。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少时热心于骑射和兵法,二十八岁中进士。曾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被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这期间,他的思想发生重要转变,背弃了早年信奉的朱熹学说。曾镇压赣南农民起义和平定宁王叛乱。 ☚ 困知记 大学问 ☛ 传习录明王守仁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与门人问答和信札两部分。重点讲授“致良知”、“知行合一”观点。由门人徐爱、钱德洪辑。编入《阳明全书》。单行本有《国粹丛书》本及安东宏道书局本等。 传习录chuan xi luRecords of the Teachings of the Master 传习录chuan xi lurecords of the teachings of the master 《传习录》chuan xi luInstructions for Practical Living; a Record of Instruction and Practice→王阳明(Wang Yangming) 传习录 传习录明王守仁的哲学语录和论学书信的汇集。共上中下三卷。在心理学思想方面,主要论述了“心”与“理”的关系。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即认为“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否认在主观之外有客观 “物理”的存在,主张“心即理”,把朱熹的“具众理而应万事”改为“众理具而万事出”。倡导主观唯心主义。将《大学》的“致知”与《孟子》的“良知”结合起来,提出“致良知”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题,研究封建伦理道德的认识和实践如何统一的问题。 ☚ 伤仲永 西国记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