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伏羲祭典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伏羲祭典

伏羲祭典

民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秦州卦台山于元代已有伏羲庙。明代,中央政府在秦州专立伏羲庙,礼部特别制作标准祭文,由地方官负责祭祀。明洪武四年(1371 年),全国各地取消对三皇的祭奠。伏羲祭奠取消。明正德五年(1510 年),政府对伏羲祭祀禁令松弛,卦台山恢复春秋祭,祭礼仿文庙进行。明正德十一年(1516 年),朝廷批准秦州在卦台山重建伏羲庙,官祭正式恢复。明正德十六年(1521 年),又批准将拟建于卦台山的伏羲庙改建于秦州。明嘉靖二年(1523 年),秦州伏羲庙正式建成,祭祀活动渐次正规化、制度化,礼部制订了程式化的祭文。明嘉靖十三年(1534 年),巡按甘肃御史张鹏、秦州知州黄仕隆主持制礼作乐,张鹏自撰《迎神曲》《送神曲》各一章,同时制定了祭祀程序、乐生舞生员额、祭祀人员服饰以及所用祭器,祭祀进入极盛期。明代后期祭礼废弃,祭品只用少牢,乐舞省去,祭祀用银也没有保障,多由秦州知州捐助。祭日也逐渐由一年两度改为一年一度,时间定在农历正月十六。清代对三皇的祭祀渐次转衰,秦州的伏羲庙也渐渐冷清。清乾隆四年(1739 年),秦州知州李 申报甘肃布政司,请求动用公款恢复明代祭祀,未得答复。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秦州知州侯作吴再次申报甘肃布政司,获准每年由布政司给银助祭,恢复太牢礼仪,但仍然没有恢复官祭,敬献拜跪礼都有所降低。清中后期,祭银列入州署财政预算,而祭祀不再由官府主办,转由伏羲城(亦称小西关城)士绅组织的上元会主办。清道光七年(1827 年)正月十五日,伏羲庙创办灯会,成为祭典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祭祀活动从正月十四开始,城乡民众前往进香,同时上演庙戏;十五日出榜文;十六日正祭,正式举行典礼。祭资已不再由政府拨付,完全依赖敬香人捐助。祭祀依旧由上元会主办,正祭时多邀请当地行政长官主祭,礼仪与晚清同。祭祀程序依次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望瘗七部分。清代祭祀程序、礼仪较明代简略。民国则更加简略,祭器供品大不如前。正月十六日零点,礼炮九响,正祭开始,屠宰乌牛、白马、猪三牲献血,清洗后将头架于供桌,杂陈果品、糕点、茶酒等物,而后由民众敬香。早晨八时许,典礼开始,主祭、陪祭依次列香案前宣读祭文,行三拜九叩礼(后改为三鞠躬)。下午行送神礼,将榜文焚于先天殿前的琉璃塔上,最后将灰送至藉河中,祭祀即告毕。1949 年天水解放后,上元会自行解散,不再祭祀伏羲。1981 年之后,逐渐有诚信者开始在伏羲祭日上香。1988 年 6 月26 日(农历五月十三),天水市人民政府举办规模盛大的伏羲祭祀典礼。从 1989 年开始,祭典活动发展为伏羲文化艺术节。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女娲祭典 ☛
0000241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