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梁古病名。 ❶指心积症。《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难经·五十四难》:“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治宜伏梁丸等方。参心积条。 ❷指髀股䯒皆肿,环脐而痛的疾患。 《素问·腹中论》:“人有身体髀股䯒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以本证为心积伏梁之日久不愈者可见之,亦宜用伏梁圆治之。 ❸指少腹内之痈肿。《素问·腹中论》: “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儒门事亲》卷三:“其一伏梁,上下左右皆有根,有大脓血,此伏梁义同肚痛。”1972年甘肃武威汉滩坡出土《武威汉代医简》有“治伏梁裹脓在肠胃之外方”,用大黄、黄芩、芍药、消石、桑卑肖、䗪虫,祛瘀破坚,清热解毒。 伏梁古病名。指腹部有包块、疼痛、腹胀的疾病。伏梁形容肿块疼痛,腹直肌隆起如梁一样,故名。《难经·五十六难》指伏梁为心积。表现上腹部有肿块,心烦不得眠。《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伏梁在心下,可上下移动时唾血。《素问·奇病论》指伏梁为下腹部胀满、包块、内有脓血、疼痛,且忌按。并说,在脐上者预后较差,在脐下者较好。 伏梁fú liáng《本草纲目》主治第3 卷积聚癥瘕(19)。古病名。指脘腹部痞满肿块一类疾患。多由气血结滞而成。证候有四: ❶少腹痞块硬满,上下左右有根,内裹脓血,居肠胃之外,上迫胃脘。属内痈(《素问·腹中论》)。 ❷身体股胫皆肿,环脐而痛。是气溢于大肠而成(《素问·奇病论》)。 ❸病在心下,其块能上下移动,时唾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❹五积之一。《难经》:“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另人病心烦”。治用伏梁丸(李东垣方):黄连、厚朴、黄芩、肉桂、茯神、丹参、川乌、干姜、红豆蔻、菖蒲、巴豆霜。根据1972年甘肃武威旱滩坡出土文物《武威汉代医简》有:“治伏梁里脓在胃肠之外治方”,说明伏梁主要是指体内痈疡的疾患。 伏梁fú liáng病证名。 ❶以腹腔有脓血包块为主症的病证。《证治准绳·第二册》:“脉细而沉时直者,身有痈客,腹中有伏梁。” ❷唾血,心下有痞块的心之积证。《证治准绳·第二册》:“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病人心烦腹热,咽干,甚则吐血,宜大七气汤。” ❸风邪所致的脐周痛、身肿等症的病证。《备急千金要方·坚癥积聚》:“有身体、腰、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曰:病名伏梁。”《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五》:“心脉微缓,即知心下热聚,以为伏梁之病,大如人臂,以脐上至于心,伏于心下,下至脐,如彼桥梁,故曰伏梁。”《医学心悟·积聚》:“心之积,起脐上,上至心下,大如臂,名曰伏梁。”《医说·卷第八》:“或以劳疾为伏梁,不辨乎。”《卫生易简方·卷之三》:“治伏梁,气结聚在心下不散。” 伏梁fúliánɡ古病名。指脘腹部痞满肿块一类疾患。多由气血结滞而成。证候包括: 少腹痞块硬满, 上下左右有根, 内裹脓血, 居肠胃之外, 上迫胃脘, 属内痈( 《素问·腹中论》)。身体股胫皆肿, 环脐而痛, 是气溢于大肠而成( 《素问·奇病论》)。病在心下, 其块能上下移动, 时唾血(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五积之一。《难经·五十六难》: “心之积, 名曰伏梁, 起脐上, 大如臂, 上至心下, 久不愈, 令人病心烦。” 治用伏梁丸(李东垣方: 黄连、厚朴、黄芩、肉桂、茯神、丹参、川乌、干姜、红豆蔻、菖蒲、巴豆霜)。1972 年甘肃武威旱滩坡出土文物《武威汉代医简》有“治伏梁裹脓在胃肠之外治方”, 说明伏梁主要是指体内痈疡的疾患。 伏梁fú liáng❶cardiac fullness ❷swelling of thigh ❸swelling of lowerabdomen ❹abdominal ma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