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归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归宿诗人的命运凶吉难卜 为迎接灵感危机的挑战 我不怕有更高的代价付出 优雅的举止和贫寒的窘迫 曾给了我不少难言的痛楚 但终于我诗行方阵的大军 跨越了精神死亡的峡谷 埋葬弱者灵魂的坟墓 绝对不是我的归宿 一片杂草养生的荒园 坟头仅仅是几抔黄土 这就是我祖祖辈辈的陵园 长年也无人看管守护 活着的时候备尝艰辛 就连死后也如此凄苦 我激动地热泪夺眶而出 一阵风带来了奶奶的叮嘱 “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 孩子,这是你最后的归宿” 在一个许多人随浊流而扬波或以“难得糊涂”为生存智慧的丑陋时代,食指体现了他真正诗人的气节。他坚持探寻真善美的可能性,以个人方式否定黑暗和人类的弱点。但是,他精神分裂了,最终不得不住进精神病院,像凡高、荷尔德林、陀斯妥耶夫斯基那样,成为人类艺术史上令人痛楚又炫目的闪电。 诗人在《在精神病院》一诗中,描述了他日常生活的一角:“为写诗我情愿搜尽枯肠,可喧闹的病房怎苦思冥想……当惊涛骇浪从心头退去,心底只剩下空旷与凄凉,怕别人看见噙泪的双眼,我低头踱步,无事一样。”在长达二十余年的病院生涯中,食指那颗纯洁坚强的诗心永远醒着,他不断创作诗歌,向生存发出叩问和叹息。这首《归宿》是众多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代表作。 写这首诗时,诗人已四十三岁。我们会感到,这里的情感较其青年时代,变得更为沧桑、深致、明澈了。此诗的情感有一种复调特征:灵魂的坚韧、高傲,与扼腕、低回紧紧纠葛在一起,它是生命的歌吟,是对诗人使命和人生宿命的双重呈现。 前三节境界沉雄悲慨,诗人在付出了精神和肉体的高代价后,得以在诗的峰巅坦然相陈: “终于我诗行方阵的大军/跨越了精神死亡的峡谷/埋葬弱者灵魂的坟墓/绝对不是我的归宿”。而后三节,境界苍凉萧瑟,诗人要处理的是与“精神死亡”相应的肉体生命主题。换句话说,在这里,朴素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第一次警醒和震动了我们,满含着肉体生命之轻的绵长浩叹。这两种彼此相应又盘诘的意向,使此诗的语境变得又凄楚又强韧,它们相互渗入,难以剥离,共时鸣唱。那末,此诗命名为“归宿”,就显得更为发人深省了:从结构上,它是可以旋转的、倒置的。肉体终有一死→精神跨越死亡,是一种读法;精神跨越死亡→肉体终有一死,是另一种读法。但我以为,这两种读法都减弱了此诗更丰富的含义。我倾向于认为,复调的诗歌不是单维直线的,而是均衡地双向拓展,永不休歇的自我对话。我们应保留住两个声部,不放弃任何一个。诗人是要保持生命与精神以问题的型式存在,而不是以一个强力的声部压抑或弥合另一个声部。你可以在这首诗中找到你心仪的一个答案,但那些有阅历的诚朴的人们,宁愿和食指一样长久地探询这些彼此缠绕的“问题”。这是更高量级的体悟。食指就是这样一个罕见的诚实痛苦的大诗人。 归宿ɡuīsù最终的着落;结局 归宿guīsù【释义】 归宿guī sù名词。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多用于褒义。 出发←→到达 归宿chū fā ← → dào dá guī sù出发:离开原地到别地去。 住处 住处歇处 落脚 轩櫺 区处 另见:住宿 住房 馆舍 ☚ 住处 各种住处 ☛ 住宿 住宿宿(宿止;宿寓;宿栖;止宿;归宿) 舍 顿(顿宿) 歇(歇息;歇宿;息歇) 馆 止息 过夜 寝止 次止 做寓 落夜 落脚 途次 住止 住夜 另见:旅客 居住 旅途 旅舍 驻扎 睡觉 休息 ☚ 住宿 投宿 ☛ 结果2 结果2分晓 下文 名目 名堂 归齐 究竟 结末 结抹 到头来 另见:结局 状态 达到 作用 ☚ 结果2 表示结果 ☛ 归向 归向适(适归) 怀(怀向) 皈 所归首乡 另见:靠近 顺从 倾向 屈服 投向 归于 归属 ☚ 归向 归顺 ☛ 归宿 归宿归(归止;归束;归根) 旋济 另见:安家 安身 回来 ☚ 聚居地 住处 ☛ 归宿歸宿guī sù止宿;去处。《医论十三篇》:“必先疏其下流,使有归宿。” 归宿goal of one’s work; end-result of one’s action;destination;home to return to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