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伊犁白话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伊犁白话报报纸。1911年伊犁同盟会在惠远城创刊。冯特民主编。先出汉文铅印版,继而出满、蒙古、维吾尔文油印版,宣传共和、改革时弊等革命思想,揭露沙俄侵略等,影响颇大。 伊犁白话报新疆最早的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由革命党人冯特民(字远村,又名冯超、冯一)创办于1910年3月, 社址在伊犁惠远城北大街。冯特民任主编。该报的“爱国活历史”专栏,曾以报道各族人民的爱国活动, 宣传鼓动革命思想为主要内容, 在辛亥革命期间很有影响。曾用汉、满、维、蒙四种文字刊行,其中汉文版系铅印,满、维、蒙文版均系油印。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塔城、宁远(今伊宁市)、绥定、霍尔果斯和北京、上海、天津、汉口等地设有“代办处”。1912年停刊。 伊犁白话报 《伊犁白话报》汉、维、蒙、满文1910年(宣统二年)3月创刊于伊犁惠远城。社址在新疆伊犁惠远城北大街(今霍城县猛进乡),我国新疆地区在辛亥革命时期唯一的一张少数民族文字的革命报纸。由中国同盟会主办,日刊,汉文版铅印,维吾尔文、蒙古文、满文油印。该报除宣传同盟会的纲领外,还向少数民族同胞进行民族民主革命教育,号召他们与全国人民一道反对清朝封建独裁统治。该报的宣传促进了新疆革命形势的发展,同盟会员日益增多,许多少数民族同胞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冯特民任该报主编和撰稿人。主要撰稿人还有冯大树、李辅黄、郝可权、郑方鲁等人。他们都是在1910年前后随同新军协统杨缵绪从湖北调到新疆的湖北籍的同盟会员。冯特民,湖北江夏(即武昌)人。名一,又名超,字远村,笔名鲜民,毕业于湖北自强学堂。1904年(光绪30年)在武昌加入科学补习所。次年与刘静庵等组织日知会,任评议员。1905年他与张汉杰等在武汉接办《楚报》,“纵论鄂省政治,不辟嫌疑”,因揭载张之洞与英人密订《粤汉铁路借款合同》的全文,配发评论,遭查禁,被通辑,逃往新疆。此后他加入了同盟会。因当时形势所迫不便公开提倡革命,就以办报的合法形式暗中传播革命思想。该报设有“摘登来函”、“转载专件”、“演说”、“爱国话历史”、“本省新闻”、“译报”、“杂俎与闲评”等七个栏目,内容丰富、文字新鲜活泼,深受读者欢迎。各族读者主动为报社筹集资金。1911年11月,被勒令停刊。 ☚ 行都日报 军人日报 ☛ 伊犁白话报报刊名。清宣统二年(1910)二月新疆伊犁同盟会创办。由革命党人冯特民(字远村、又名冯超)任主笔,李绍武、韩玉青任编辑。社址在惠远城(今新疆霍城县南)。先出汉文铅印版,继又出满、蒙、维文油印版。重点在于宣传五族共和、革除弊政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对沙俄的扩张主义行径也有一定揭露。其中,“爱国话历史”专栏,专门宣传爱国活动和革命思想,在辛亥革命期间颇有影响。因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文字晓畅,颇受汉、满、蒙、维等族人民欢迎。第二年底,被伊犁将军志锐勒令停刊。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