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府
清代设置的行政区。属新疆省。《清史稿·地理志二十三》: “伊犁府: 〔汉至晋为乌孙、伊烈两国地,后入铁勒。北魏,悦般国,又高车地。周,突厥地。隋,西突厥及石国。唐,西突厥及回鹘地,又西境为突厥施乌质勒部,又西突厥及笯赤建国、石国地。大历后,葛逻禄居之。宋为乌孙,后入辽。元名阿力麻里,为诸王海都行营处。明,绰罗斯部,后属准噶尔〕。乾隆时,准部平,改乌哈尔里克为伊犁。二十五年 (公元1760年) 设办事大臣。二十七年,设将军,节制南北两路,以参赞大臣副之。二十九年,设锡伯营索伦、察哈尔领队大臣各一。三十年,设额鲁特领队大臣。三十四年,设惠宁城领队大臣。筑河北九城。同治五年 (公元1866年) 陷回。后又为俄占。光绪初,全疆底定。八年,收回伊犁。十四年,以绥定城置府。东距省治1545里。广1500余里,袤1100余里。北极高43度56分。京师偏西34度20分。领县2: 绥定、宁远。”
清代新疆府名。光绪十四年(1888)置。治所在绥定城(今新疆霍城县治)。辖绥定、宁远(今伊宁市)2县。有8台站、8驿站、20卡伦,维吾尔族、回族村庄53处,及察哈尔营、额鲁特营驻牧地。隶伊塔道管辖。伊犁将军、副都统、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驻惠远城。辛亥革命后废。居民53000余人、有汉、满、回、维吾尔、哈萨克、蒙古、锡伯、达斡尔等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农牧兼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