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伊斯兰教辞典︱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阿拉伯文al-Islam)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他两个宗教是佛教和基督教)。主要流传于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中亚等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西欧、北美、黑非洲等地区也得到迅速传播。到20世纪90年代初止,约有9亿多信徒。 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氏族制社会剧烈变动的历史时期。阿拉伯半岛内部因氏族制解体而形成的贫富分化和对立、各部落间长期的仇杀、阿克苏姆(在今埃塞俄比亚境内)和波斯等外来势力的入侵和殖民以及传统商道路线的转移,诱发了阿拉伯民族的觉醒。阿拉伯人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愿望和改变社会经济状况的要求,是伴随着伊斯兰教的建立而得以实现的。 伊斯兰教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于公元7世纪初在麦加创立。“伊斯兰”(Islam)的原意为“顺从”与“和平”,其信徒通称为穆斯林,意即“安拉意志的顺从者”,并能获得安拉赐与的和平和安宁。早年,它未能立即获得大多数麦加人的信奉以取代当地流行的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一部分穆斯林在麦加贵族反对派的迫害下难以存身,曾分批移居埃塞俄比亚;622年,穆罕默德亲率信徒迁徙雅兹里布(后称麦地那),随之建立起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公社“乌玛”,以图从组织上保证伊斯兰教事业的胜利。经过社会、政治、军事、宗教等方面的多年奋斗,到630年,麦加和阿拉伯半岛的其他地区的部落民陆续归信或顺服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政治权威和先知地位。632年,穆罕默德逝世时,伊斯兰教已成为半岛的统治宗教。 正统哈里发时期,穆斯林军开始向外征战,伊斯兰教的传播地域也随之越出阿拉伯半岛范围。8世纪初,它的影响扩及亚、非、欧三洲,并逐渐演变为世界性宗教。自麦地那的哈里发国家起,伊斯兰教始终是历代穆斯林帝国和王朝的精神支柱;即使在近现代,它在伊斯兰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领域和意识形态中,仍居于重要的、甚而是统治的地位。 伊斯兰教是继犹太教、基督教之后的一神论宗教。它的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古闪族的一神观念;在其形成过程中,亦受到西亚地区其他宗教(如犹太教、基督教、琐罗亚斯德教等)和学说(如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并吸收或保留了古阿拉伯人的原始信仰、崇拜仪式和生活习俗中的某些因素。伊斯兰教由信仰(“伊玛尼”)、宗教义务(“伊巴达特”)和善行(“伊哈桑”)三部分组成。其基本信条包括信仰安拉为唯一、至上的主宰,信仰以哲布勒伊来为首的天使,信仰《古兰经》和以前诸经典(《讨拉特》、《引支勒》、《宰逋尔》)为天启,信仰穆罕默德为“众先知的封印”(33:40)和他以前的诸先知或使者;信仰后世生活、世界末日(复活日)的审判和天园火狱的奖惩;有的教义学家还主张信仰一切皆由安拉前定。这六个方面通称六大信仰。穆斯林除应念诵清真言以表白信仰外,还应履行教法规定的礼拜、斋戒、纳课和朝觐等基本宗教功课(通称五功);为“安拉之道”而战(通称“吉哈德”或“圣战”),早年曾是穆斯林的宗教“定制”(2:216)之一。伊斯兰教还责令穆斯林应遵守十项天命,包括禁止崇拜偶像,反对信奉多神,不奸淫,不偷盗,应孝敬父母,善待孤儿和穷人等;在洁净、婚姻、丧葬、饮食、利息、借贷、战争、贸易等方面,亦有严格规定或禁戒。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有宰牲节、开斋节、圣纪等;此外,在伊斯兰教传播的不同地区、民族和教派中还有各自独特的节日。 穆斯林以清真寺为宗教和文化生活的中心。一些地区的陵墓、麻札、拱北等建筑,也被该地区或外地穆斯林奉为圣地、圣墓;朝拜这些地区或建筑,已成为他们宗教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教职人员(如伊玛目、阿訇、乌里玛、穆智台希德、穆夫提、阿亚图拉等),它们在伊斯兰教的进一步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 伊斯兰教的基本经典为《古兰经》和“圣训”,二者同为伊斯兰教教义、教理、教法、伦理和社会思潮、学说的经典根据和理论基础。穆斯林学者据此撰有大量著作,涉及经注、圣训、教义、教理、教法、伦理、哲学、历史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伊斯兰教强调两世吉庆观,宣传善恶报应说,主张宿命论,提倡中庸之道,并视敬畏、虔诚、顺服、行善、坚忍、自制、谦和、宽恕等品德为待人接物和处世行事的规范。 伊斯兰教创立后不久,先是由于内部政治的、随之是宗教的分歧而发生分裂,相继形成哈瓦利吉派、十叶派和逊尼派等派别;至9、10世纪,伊斯兰教的宗教体制最终定型,以致各派间的对立亦一直延续至今。其中,有的派别又因内部的利害冲突或主张各异而进一步分化,如十叶派又有栽德派、伊斯玛仪派和十二伊玛目派等支派,有的支派之中又有不同的宗派和分支。 在伊斯兰教的宗教体制形成的同时,教法学日臻完善。早年仅有地方性的小教法学派; 9世纪时以阿布·哈尼法、马立克、沙斐仪和伊本·罕百勒等大教法学家为代表的学派相继形成,并被逊尼派所公认。十叶派和哈瓦利吉派也相应地建立起独立的教法体系。早年开始汇集“圣训”的活动,到9世纪时,经过辨伪和考证,出现了六大圣训集,其权威性为逊尼派所承认和接受。随之,十叶派亦开始汇集本派的“圣训”,后有四圣书问世。此外, 由于人们对《古兰经》和教义中的某些问题理解的差异,7世纪末开始兴起不同的学派,其中主要有反宿命论的盖德尔派、坚持宿命论的贾卜里派、强调内心信仰并主张对恶行“延缓”裁决的穆尔吉亚派、倡导理性并强调安拉纯粹统一和公正的穆尔太齐赖派、主张安拉拟人(同形同性)或具肉身的属性派、为正统信仰辩护并受到官方支持的艾什尔里派等;哈瓦利吉派和十叶派亦有其相应的学说主张。有的学派内部还因具体观点的差异,又分为不同的支派。11世纪中叶,艾什尔里派教义被定为官方信仰;随后,安萨里把苏非神秘主义引入官方信仰,使之合一,从而被认为伊斯兰教信仰的最终形式。伊斯兰教的各宗教学科(经注学、诵经学、圣训学、教法学、法理学、教义学等)在各学派发展过程中也相继建立。十叶派长期处于非法、无权地位。其中,有的支系虽一度在某些地区(如伊斯玛仪派在北非埃及、叙利亚等地;栽德派在黑海南岸地区和也门)建立起独立王朝,但它们并不是十叶派整体的国家。1502年,十叶派终于成为波斯帝国的国教。它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内部的尖锐斗争:在教义上排斥苏非神秘主义,在教法上倡导理性的乌苏尔学派陆续取代固执圣训的阿赫巴尔学派在十叶派内的统治地位,在教职上逐渐形成由低级毛拉,到乌里玛、穆智台希德以至于阿亚图拉的教阶制,……这一切使十叶派在波斯意识形态领域内树立牢固的统治地位。 在伊斯兰教中部分虔信者因对宗教礼仪和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态度不同,除了从神秘主义方面阐释教义、教理和礼仪外,还坚持俭朴守贫、禁欲苦行、勤奋礼拜、忘我赞念,以及强调精神功修、净化灵魂,以求与安拉合一等方面,从而形成苏非派(其观点称为苏非主义)。 12世纪时,苏非派在各地先后发展为类似于教会性质而又相互独立的教团。众多的苏非教团作为民间信仰的有组织形式,不同于官方信仰,它们活跃于伊斯兰教以前从未传播过的穷乡僻壤,布道说教,发展信徒;或是在穆斯林中传授神秘奥义,接纳信徒。在民间信仰制度化、组织化的同时,苏非主义得到系统化、形而上学化。出现了以*苏哈拉瓦迪(以其照明学说)和*伊本·阿拉比(以其存在的单一学说)为代表的神智论和泛神论的发展。在十字军东侵和蒙古人统治时期,经过苏非教团的布道活动,伊斯兰教得以在它从未深入过的穷乡僻壤和边境地带获得发展,从而使苏非神秘主义在伊斯兰教中长期居于统治地位(12—18世纪)。 近现代以来,伊斯兰各国先后沦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附属国,为争取民族解放、摆脱受欺压和受奴役的境地,各国穆斯林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掀起多次社会运动(如阿拉伯半岛的瓦哈比运动、波斯的巴布运动、苏丹的马赫迪运动、北非的赛努西运动、印度的阿里迦运动、印尼的巴德利运动等),引发起种种社会思潮(如泛伊斯兰主义、伊斯兰现代主义、伊斯兰社会主义等),其中,尤以20世纪70年代的伊斯兰复兴思潮和复兴运动对各国的影响为大。孟加拉(70年代中叶)、巴基斯坦(70年代下半叶)和苏丹(80年代上半叶)推行社会生活的伊斯兰化、伊朗“伊斯兰革命”的胜利和伊斯兰共和国的建立(1979)、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清真寺事件(1979)以及埃及、黎巴嫩等国的极端主义组织的暴力和恐怖活动、阿尔及利亚“拯救”组织的参政活动等,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不同阶层、集团或政治倾向的人在利用伊斯兰教方面所表现出的政治活力,引起世界各国人民对伊斯兰教的普遍关注。 伊斯兰教在中国历史上曾有回教、回回教、清真教等称谓。一般学者认为,它于唐永徽二年(651)始传中国,历经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主要流传于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乌孜别克、保安、塔塔尔等10个民族中。迄今,中国穆斯林人口总数已达1700余万(1990年),他们分布于全国城乡各地,尤集中于西北五省(区)以及云南、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省。 中国伊斯兰教除11世纪在新疆喀什地区有过经文学校、出现过著名的穆斯林学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和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外,明中叶(16世纪)于陕西倡兴的经堂教育,以后陆续发展至全国各地,形成不同的学派(陕西学派、山东学派、云南学派等)。明末清初(17世纪)开始的汉文伊斯兰教典籍的翻译和著述活动,一度极其活跃,王岱舆、张中、伍遵契、马注、刘智、马复初等穆斯林学者的著作,对中国伊斯兰教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古兰经》的通译活动,至90年代已出现多种汉文和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的译本。因神秘主义与封建经济的结合而于西北地区建立的不同门宦和依禅派,采取了不同于*格底目的传统组织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伊合瓦尼和西道堂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中国穆斯林的主体属于逊尼派,遵奉哈乃斐学派教法;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有一部分穆斯林属于十叶派。 伊斯兰教在历史上也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定的影响。中国穆斯林在天文、历算、建筑、医药、军事、科技、文学、武术等方面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有过一定的贡献;当前,中国穆斯林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积极参加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国伊斯兰教正在不断地从事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以发扬伊斯兰教的优良传统,与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相协调。 |
☚ 伊斯兰教辞典︱二、穆斯林王朝世系表 伊斯兰教辞典︱伊朗伊斯法罕谢赫鲁特富拉清真寺 ☛ 000098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