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儿汗国 Khan国名。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于公元1256年占领伊朗全境后建立。1258年攻入巴格达。都城贴必力失(今伊朗大不里士),为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疆域东自阿姆河,西到地中海,北起高加索,南至阿拉伯海。1270年,击败察合台汗国。后又西进叙利亚,南侵埃及。13世纪60年代,成为独立国家。14世纪中叶分裂,1388年为贴木儿帝国所并。 伊儿汗国古西域国名。为蒙古成吉思汗孙旭烈兀封地。1253年建国,都大不里士。疆域以波斯故址和小亚细亚为中心,东起阿姆河,西到地中海,北自高加索,南达印度洋。伊儿汗国位于欧洲与中亚之间,在沟通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上起着桥梁作用。14世纪中叶,汗国发生分裂,后为帖木儿帝国所并。 伊儿汗国一译“伊利汗国”。蒙古四大汗国之一。成吉思汗孙, 拖雷子旭烈兀的封地。蒙哥汗(宪宗)三年(1253)旭烈兀任第三次西征统帅,八年破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后以帖必力思(今伊朗大不里士)为中心建国,至元元年(1264)被忽必烈汗(世祖)正式册封为伊儿汗。疆域东起今阿姆河,西至地中海,北自高加索,南抵印度洋,是沟通亚欧两洲经济文化联系的重要枢纽之一。阿八哈汗(1265—1282)时,相继败西利亚(今叙利亚),战埃及王,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合赞汗(1295—1304)时,进行一系列改革,清除积弊,制定税率,整治驿站,鼓励农桑,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加强法制,提倡文治,是汗国最盛时期,农牧商业均得到发展,岁入增加。1317年,年仅十二岁的不赛因即位后,由于权臣出班专政,二丞相不合,内乱迭起,并遭到钦察汗月即别的进攻,国势渐衰。1334年(一说1335年)不赛因死后,诸王争立,汗位屡相更迭,在四、五年中换六汗,汗或被弑杀,或被废黜,汗国陷于分裂,国势益衰。1388年为帖木儿帝国所灭。 伊儿汗国 ☚ 伊利汗国 巴达哈伤 ☛ 伊儿汗国又译作伊利汗国。蒙古四大汗国之一。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汗之子※旭烈兀所创建。元宪宗三年(1253),旭烈兀受长兄蒙哥汗遣派分镇波斯,统军西征。进入波斯境后,六年(1256),灭亦思马因教派的木剌夷国。八年(1258),攻陷阿拔思王朝都城报达(今巴格达),杀末代哈里发穆斯塔辛,灭其国家。九年,分兵三路侵入叙利亚,其先锋怯的不花为密昔儿(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算端忽秃思击溃,始罢。旭烈兀通过西征,在波斯地区建立伊儿汗国。初以篾剌哈(今伊朗阿塞拜疆马腊格)为都城。世祖至元元年(1264),被忽必烈正式册封为伊儿汗。其疆域以波斯与小亚细亚为中心,东自阿姆河与印度河,西到地中海,北邻钦察汗国,南抵阿拉伯海。格鲁吉亚、特拉彼宗德、科尼亚、基利克、塞浦路斯及曲儿忒等国,俱向其称藩纳贡。是沟通亚欧两洲经济文化的重要枢纽之一。设宰相掌管全国政务,任命各省长官、以长子阿八哈领汗国东部呼罗珊等省地。为领土争端常与钦察汗国交战,对元朝始终处于宗藩国地位,不时朝贡。因与元朝君主同属拖雷后裔,关系较其它汗国尤为密切,双方使臣往来十分频繁。阿八哈汗(1265—1282)即位后,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并定都于桃里寺(今伊朗大不里士)。旭烈兀曾孙※合赞汗时(1295—1304),进行一系列改革,清除积弊,制定税率,整治驿站,鼓励农桑,加强法制,提倡文治,并改信伊斯兰教,定为国教。汗国经济、文化均有所发展,达到极盛时期。完者都汗※合儿班答时(1304—1316),迁都于新建的孙丹尼牙(今伊朗苏丹尼耶)。元统二年(1334,一说1335),※不赛因汗死后,诸王争立,汗位屡相更迭,汗或被杀,或被废黜,汗国陷于分裂,形成割据局面。14世纪末为帖木儿帝国所灭。附:伊儿汗国诸汗世系。(见上页) 
伊儿汗国成吉思汗孙旭烈兀的封地,1258年攻克巴格达后建立。疆域甚广,东自阿姆河,西到地中海,北至高加索,南达印度洋。居民从事农牧业,商业相当发达。合赞汗(1295—1304)时,在宰相拉施特丁的协助下进行了一系列行政和经济改革:规定了确切的土地赋税额,废除任意征索的苛捐杂税,开办了些水利灌溉工程,将荒废土地以优惠条件分给地主们,在全国统一了度量衡制度等等,尊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十四世纪中叶,国内分裂成几个独立国家。1388年为帖木儿帝国所吞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