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改造历史演进
技术改造在我国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技术改造在含义、性质、内容和任务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发展。从此,技术改造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1979年以后安徽的企业技术改造历程,大体经过起步、发展、转轨3个阶段。
起步阶段 1979—1983年。当时技术改造工作仍称为“挖、革、改”,其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更新,资源综合利用,治理“三废”,增加劳动安全措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对扩大生产、改进质量和增加品种的局部性技术改造,给予单列计划。这期间,安徽省主要对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原有生产设备进行填平补齐,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拨款;管理工作由省经委负责,审批权在100万元以内。此后技术改造资金实行拨改贷,资金来源主要由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投资主体开始全面转移。安徽省委、省政府相应提出发展工业坚持内涵改造为主的对策,在省经委专设技术改造处,各地相应成立专职科室。技术改造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全面铺开。
发展阶段 1984—1990年。这一时期党中央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上明确提出了要加速科技进步,加速企业技术改造,安徽省企业的技术改造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企业的技术改造有3个特点:一是管理上初步建立了一套宏观管理机制;二是在组织形式上从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向联合科研单位方面发展;三是进行了多渠道、多种方式的筹资,扩大了资金来源,技术改造投资规模有了明显扩大。
转轨阶段 1991年以后。进入“八五”时期安徽省的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全省经济建设的重点。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要求,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决策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为了促使技术改造由粗放型、速度型向集约型、效益型转变,全省各地、各部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省政府的部署,在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的指导下,采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加强宏观调控和信息引导,鼓励技术进步,控制不必要的重复引进和进口,调整投资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使全省技术改造实现了向更高层次的转轨,技术改造已成为振兴安徽经济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