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山甫周宣王时大臣。鲁献公次子。亦作仲山父或中山父。因封于樊(今陕西西安南),又称樊仲、樊穆仲。《诗·大雅·烝民》赞扬他“既明且哲”,说他是宣王的“喉舌”,肩负着“出纳王命”、“赋政于外”的重任。宣王晚年曾“料民于太原”,他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是兵员枯竭、财用匮乏的表现,这将示天下以寡弱,势必会引起诸侯的叛离,但宣王未予采纳。 仲山甫 仲山甫周之卿士,宣王时人。《大雅·烝民》一章: “保兹天子,生仲山甫。”毛《传》:“仲山甫,樊侯也。”《续汉书·郡国志》: “河内郡修武,故南阳,秦始皇更名。有南阳城,阳樊攒茅田。”服虔曰:“樊仲山之所居,故名樊阳。”《后汉书·樊宏传》: “其先周仲山甫封于樊,因而氏焉。”孔颖达《疏》:“仲山甫是樊国之君,爵为侯,而字仲山甫也。” ☚ 仲行 向 ☛ 仲山甫 仲山甫周宣王时大臣,封于樊(今陕西长安南),亦称樊仲、樊穆仲(穆当为谥)、仲山父、中山父、山父等。他曾进谏劝阻宣王立戏为鲁太子,又曾谏阻宣王料民。因佐助中兴之治,尹吉甫尝作烝民之诗以赞美之。 ☚ 尹吉甫 史伯 ☛ 仲山甫见 仲山父 仲山甫周宣王卿士。封于樊(河南济源县境),亦称樊仲,谥穆仲。《诗·大雅·烝民》就是颂扬仲山甫的作品。“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用修补衮衣,比喻他能匡正周王的过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