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以意逆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孟子的文学批评主张。语见《孟子·万章上》: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文”指文采, “辞”指言辞, “志”指作者的思想感情。“逆”作“领受”或“理解”讲。其意思是:评论作品不能昧于文采,也不能只从言辞的表面意义去理解,曲解其中心意旨,而应着眼于其整个内容,认真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此说反对断章取义,主观臆测,强调从作品实际出发,整体把握,全面评价,这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 知人论世 形神 ☛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古代诗学概念。始见于《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这是孟子提出的阅读和理解诗歌作品的方法。“逆”,迎也。“文”是文采,“辞”是言辞,“志”是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古今人的共识。有歧义的是对于“意”的理解。汉、宋之儒普遍认为这里的“意”是指说诗者自己的“意”,而非诗人及作品之“意”。赵岐《孟子注疏》云:“意,学者之心意也。”“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宋之朱熹,直至现代朱自清的《诗言志辨》,都深受赵岐的影响。这一认识,从现代西方的接受美学角度看,也有一定的意义。但如趋之极端,脱离作品,随心所欲,牵强附会,主观妄说,则又会产生极大的弊病。宋代理学家程颐就说:“善学者要不为文字所梏,故文义虽解错而道理可通行者,不害也。”(《二程集》)而清代不少学者则反对这种“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的说法,他们把孟子的“意”解释指作品蕴藏的意旨。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缘起》分析“以意逆志”云:“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汉宋诸儒以一‘志’字属古人,而‘意’为自己之意。夫我非古人,而以己意说之,其贤于蒙之见也几何矣! 不知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为舆,载志而游,……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两种对立的解释,各有所见。但比较而言,评说诗歌,自应首先探索作家作品的志意,当然也不排斥说诗者本人的观点制约,因而往往是作家作品之意与说诗者自己之意的结合。统观《孟子》一书中的说诗方法及批评实践,便反映了这种两结合的倾向。总之,孟子的“以意逆志”,是要求全面而正确地分析诗人诗作,评说诗歌作品,不能望文生义,或是仅仅抓住其中的片言只语而妄加雌黄,也不应对某些艺术性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必须领会全篇的精神实质,加上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向和作品的社会意义。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的方法,影响深远,是对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一大贡献。参见“知人论世”。 ☚ 音象意 知人论世 ☛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孟子关于艺术欣赏与批评的美学观点,出于《孟子·万章上》。对于“以意逆志”的理解,历来纷争不一。一说认为其意是欣赏、批评文艺作品,应根据作品的提示去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 另一说认为应根据欣赏者的主观感受,去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无论“以意逆志”的真意如何,它还指明了艺术欣赏与批评的过程,即它是一个与艺术创作相反的逆向过程;由外向内,由艺术形象返回到艺术家要表现的思想感情的过程。 ☚ 浩然之气 目之于色有同美 ☛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孟子·万章》载孟子与弟子咸丘蒙的一段对话:“咸丘蒙曰: ‘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 《诗》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 ‘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 ‘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对孟子所说“以意逆志”后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说: ☚ 郑声淫 知人论世 ☛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用自己的心意去揣测别人的心意。 ☚ 以己度人 用尽心机 ☛ 揣度 揣度猜(猜忖) 逆 悬 揆 忖(忖度;忖量) 揣(揣测;揣夺;揣较) 诪 料(料度;料估) 评跋评薄 暗约 斟汋 推想 窨付 窨附 窨约 窨服 掂度 拟度 訾度 亿度 推度 忆度 捉摸 着莫 着摸 端倪 另见:猜想 推测 估量 判断 肯定 否定 ☚ 预测 预料 ☛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yiyinizhi孟子提出的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孟子·万章上》云:“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是说,搞诗歌评论和解释的人,不能因表面文辞而影响对其深刻意旨的探讨。应根据“意”来推断作者本来的“志”。对“志”的理解,一般都认为是作者的原意,初衷、本心。对“意”的理解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意”乃“说诗者”自己的认识。赵岐在《孟子注疏》中认为,“以意逆志”即“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朱熹释为“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朱自清先生也认为可释为“以己意己志推作者之志”。依据这种观点,“以意逆志”可理解为,读者根据自己的主观体验、感受,去推测、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作家的思想情感,创作目的。另,据清人吴祺、王国维解释,“以意逆志”乃“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也就是从诗人的思想去论诗”。“意”便是作者的思想。这两种解释都颇可自圆其说。在今天看来,“以意逆志”的说法,在孟子那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倒无关紧要。以上两种解释却都是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重要思想。前一种解释强调了读者的创造性、能动性,很接近西方当代接受美学。第二种解释强调作品内容的客观规定性,更接近社会学批评原则。这两种观点都能给我们以启示。 ☚ 知人论世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 ☛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一种理解诗的方法。语出《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就是说,评论诗歌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片言只词断章取义地曲解诗句,也不能用诗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后人对“以意逆志”中的“意”,究竟是评诗者之“意”,还是诗作者之“意”,众说不一。汉代经学家和宋代理学家普遍认为“意”是评论诗者之“意”。近人王国维则将“以意逆志”与孟子的“知人论世”结合起来解释:“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术,孟子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玉溪生年谱会笺序》)他认为“意逆”虽在评诗者,但评诗者在对作品进行解释时,应按“知人论世”的原则,以避免主观武断。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 ☚ 奈">双 ![]() 以意逆志yǐ yì nì zhìtry to appraise the poet’s(writer’s) sentiments according to one’s under standing 以意逆志yǐ yì nì zhì【解义】逆:指揣度。志:心意,意图。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别人的想法。 以意逆志yǐ yì nì zhì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以意逆志yǐyì-nìzhì《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文:字。辞:语。意:内心的想法。逆:揣度。志:心志,意图。后以指读书不拘泥于文字,善于用自己的内心去体味作者作文的本意。 以意逆志yǐ yì nì zhì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多指诗文阅读中,用自己的体悟去推测作者的思想情感。逆: 度,猜度。 以意逆志yi yi ni zhi逆:指揣度。志:心意,意图。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别人的想法。语本《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是为得之。” 以意逆志yǐyì-nìzhì〔偏正〕 逆,揣度;志,心意。用自己的心理去揣度别人的想法。语出《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六》引宋·叶梦得《石林诗话》:“长篇最难,晋魏以前,诗无过十韵者,盖常使人~,初不以叙事倾倒为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