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介词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介词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目的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有:于、以、为等。 当dāng 在、正在、正是……的时候。例如: (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口技》) (2)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4)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以yǐ (1)介绍行为动作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例如: ①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②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 ③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④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⑤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如: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伤仲永》)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不辱使命》)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①夫不能以游堕事。(《满井游记》)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④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⑤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 (4)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按照”。例如: ①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于yú (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 ①在。例如: a.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观潮》) c.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送东阳马生序》)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到。例如: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b.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惠子相梁》) 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 ③从。例如: a.怀怒未发,休棂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 b.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隆中对》) c.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满井游记》) (2)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也可译为“比”。例如: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②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 ③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3)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给”、“对”。 ①向。例如: a.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b.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②给。例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对。例如: a.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自zì 从、由。例如: (1)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 (4)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从cóng 自、由。例如: (1)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山中杂诗》) (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3)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4)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5)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公输》) 为wèi (1)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向”等。例如: ①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③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羌村三首(之三)》〕 ④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⑤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 (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例如: 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礼记·大道之行也》) ③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 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3)介绍动作的主动者,可译为“被”。(作此义时读“wéi”)例如: 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观潮》)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满井游记》) ③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与yǔ 介绍动作发生时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给”。例如: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世说新语·咏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山市》) (4)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在zài 引出时间、处所、范围等。例如: (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3)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观刈麦》)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其五)》〕 (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6)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对duì 向、跟。例如: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陈太丘与友期》) 由yóu (1)因为。例如: ①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2)从、自。例如: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3)凭借。例如: 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及jí 等到,到了。例如: 及反,市罢。(《郑人买履》) 因yīn 依着,根据。例如: (1)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居jū 经过,过了。例如: (1)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乎hū 相当于“于”。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对象、处所等。例如: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向xiàng 介词,朝向。例如: (1)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山中杂诗》)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 和hé 跟、和。例如: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比bǐ 介绍比较对象。例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将jiāng 把,拿。例如: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介词jiècí〈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边,引出与动作相关的对象、时间、处所等,如“从、跟、比”等。 介词;借词◉ 介词jiècí 名 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合起来表示方向、时间、处所、条件、对象、比较等的词。〈例〉“向前进”中的“向”、“在教室里读书”中的“在”,都是~。 介词❶又称副动词、次动词、半动词、准动词。 指用在词或短语前头,合起来表示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目的等的词。 语法特点是:(a)不能重叠。(b)不能加动态助词“着”、“了”、“过”。 (c)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只有同别的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短语,才能作状语、补语或定语等。 如“从北京来”的“从北京”作状语,“来自北京”的“自北京”作补语,“对问题的看法不一致”中的“对问题”作定语。 有的介宾短语还可以作宾语,如“一切措施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中的“为了解放生产力”作宾语。 常见的介词有:(a)表示时间、方向、处所的,如“自、从、自从、至、于、往、当、当着、朝、向、趁、由、随、随着、沿、沿着、顺、顺着、乘”等。 (b)表示对象、范围、关系的,如“对、对于、关于、替、和、跟、同、与、给、把、将、被、连”等。 (c)表示方式、方法、手段的,如“按、按照、依、依照、本着、经、经过、据、根据、通过、鉴于”等。 (d)表示比较的,如“比、和、跟、与、同”等。 (e)表示原因、目的的,如“因、因为、由于、为了、为着”等。(f)表示排除的,如“除、除了、除去、除开”等。现代汉语的介词大都是从古代汉语的动词演变来的,有些词还兼有动词和介词两种语法功能,是兼属动词和介语的兼类词。 如“他不在家”中的“在”是动词,“他不在家学习”的“在”是介词。 介词jiè cí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1879年,杨少坪在《增广英字指南》(卷六)中,将preposition译作“前辞”。 ◇介字、介系词、缀名字、位置字、联名部字、前置词。“介词”这词后出,如1907年《中等国文典》第一章《总略》:“介词者,所以介绍名词以与动词、形容词及其他名词相联络者也。”1923年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有许多现象,孤立的说来说去,总说不通,总说不明白;一有了比较,竟不须解释,自然明白了。例如一个‘之’字,古人说来说去,总不明白;现在我们懂得西洋文法学上的术语,只须说某种‘之’字是内动词(由是而之焉),某种是介词(贼夫人之子),某种是指物形容词(之子于归),某种是代名词的第三身,用在目的位(爱之能勿劳乎),就都明白了。” 介词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某些词组的前边,共同组成“介词词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向、方式、条件、对象、目的的词。如表示时间、处所、方向的:“从”、“自从”、“在”、“当”、“向”; 表示方式、方法、条件、依据的:“按”、“以”、“用”、“根据”; 表示对象范围的:“对”、“关于”、“被”、“把”; 表示原因目的的:“由于”、“为了”; 表示比较排除的:“比”、“除了”。介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一定要组成介词词组之后才能以词组形式充当状语、补语,在“的”的帮助下,有的还能充当定语。介词多数是由古汉语的动词虚化来的,有的还能恢复动词的本性,这些介词一旦单独作了句子的谓语之后,就变成一般动词,如:“他的家在延安。”。 ☚ 叹词 连词 ☛ 介词 介词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以表示处所、时间、工具、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关系的词叫做介词。《马氏文通》等早期语法书称为“介字”。古代汉语中的介词多由动词转化而来,常见的有“于”“以”“为”“与”“由”“从”“自”“被”等。如《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武。”介词“于”分别把名词“州部”和“卒武”介绍给动词“起”和“发”,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处所。《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介词“为”分别把名词“尧”和“桀”介绍给动词“存”和“亡”,表示产生动作行为的原因。《荀子·天论》:“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介词“以”分别把名词“治(合理的行为)”和“乱(不合理的行为)”介绍给动词“应”,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柳宗元《封建论》:“彼其初与万物皆生。”介词“与”把名词“万物”介绍给动词“生”,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事物。《韩非子·五蠹》:“铁铦距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介词“于”把时间名词“古”和“今”介绍给动词“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 见 介字 ☛ 介词虚词的一种。亦称“介字”、“次动词”、“前置词”。用在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之前,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处所、时间、对象等的词。如“于”、“以”、“为”、“自”、“用”等。介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与其他词语组成介词结构。汉语的介词大都由动词发展而来。在殷商时期,己产生了“于”、“从”、“在”等部分介词。如《卜辞通纂》七五二:“贞:今七月王入于商。”古汉语中,某些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放在介词之前。如《孟子·离娄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夜以继日”即“以夜继日”。 介词 介词“虚词”的一种。也称“副动词”“次动词”。 ☚ (八) 介词 介字 ☛ 词 词词(名~;动~;代~;连~;叹~;量~;副~;宾~;助~;介~;单~) 辞 另见:字 词语 ☚ 词 辞藻 ☛ 介词 介词jicci语法学术语。用在词或短语的前面,共同组成介宾短语,表示时间、方向、处所、方式、原因、目的、对象、比较等的虚词。常见的介词有:
☚ 副词 连词 ☛ 介词 介词jieci也称“次动词”、“副动词”。介词是用在名词或别的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性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和目的等意义的词。根据意义,介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 副词 连词 ☛ 介词 介词Jieci用在词或短语前头,合起来表示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目的等的词。介词可分6类: ☚ 副词 连词 ☛ 介词又称“前置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组成介宾短语(为人民、按客观规律),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方式、对象等的词,如“从”、“自从”、“向”、“按照”、“把”、“关于”。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重迭。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