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介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介帻古代的一种长耳裹发巾。流行于汉魏。即后来的进贤冠。《太平御览》六八七晋陆云《与平原书》:“一日案行视曹公器物,有一介帻如吴帻。”《南史·褚澄传》:“又赎彦回介帻犀导及彦回常所乘黄牛。”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首服部 > 巾幘帽 > 介幘 介幘 jièzé 漢代興起至魏晉時爲文官所戴的一種長耳頭巾。其制後代多有沿革。晉·陸雲《與平原書》:“一日案行并視曹公器物牀薦席具,……介幘如吴幘。”《晉書·輿服志》:“介幘服文吏,平上幘服武官也。”《南史·褚澄傳》:“又贖彦回介幘犀導及彦回常所乘黄牛。”《隋書·禮儀志六》:“幘,尊卑貴賤皆服之。文者長耳,謂之介幘;武者短耳,謂之平上幘。各稱其冠而制之。”宋·吴自牧《夢粱録·駕宿明堂齋殿行禋祀禮》:“樂工皆裹介幘如籠巾,著緋寬衫、勒帛。” 介帻jièzé一种长耳的束发头巾,文吏所服,汉唐间比较流行。帻耳较长,顶端隆起形似尖角屋顶。唐代乐师也有用者。晋陆云《与平原书》:“一日案行并视曹公器物床荐席具……介帻如吴帻。”《南史·褚澄传》:“又赎彦回介帻犀导及彦回常所乘黄牛。”《晋书·舆服志》:“《汉注》曰,冠进贤者宜长耳,今介帻也。冠文者宜短耳,今平上帻也。始时各随所宜,遂因冠为别。介帻服文吏,平上帻服武官也。”《隋书·礼仪志六》:“帻,尊卑贵贱皆服之。文者长耳,谓之介帻;武者短耳,谓之平上帻。各称其冠而制之。”《新唐书·车服志》:“介帻者,流外官、行署三品以下,登歌工人之服也。”《新唐书·车服志》:“黑介帻者,国官视品、府佐谒府、国子太学四门生俊士参见之服也。”宋吴自牧《梦粱录·驾宿明堂斋殿行禋祀礼》:“乐工皆裹介帻如笼巾,著绯宽衫,勒帛。” 介帻 介帻古代帻的一种,指用以束发的巾饰。帻耳较长,顶端隆起如甲穀状,形似尖角屋顶。一般为文官戴进贤冠时配用。历代皆流行,至隋唐时,在帻上又横撇簪导,等级有别。王公卿相用犀玉,以下用骨角。形象资料可见隋唐画塑。 ☚ 幅巾 纶巾 ☛ 介帻汉代一种长耳裹发巾,文儒者所服。汉之帻自秦之绛袙发展而来,原为束发向上不使蒙面。汉兴,“施巾连题”,自头顶覆发向后却之。后又增高颜题,续耳,覆发之巾隆起为屋,耳长者称介帻。类流行于汉魏间之进贤冠。 介帻汉魏时流行的一种长耳的裹发巾,即后来的进贤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