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人皆可以为尧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皆可以为尧舜。

————(《告子下》)

鉴 赏

《孟子》书中,把尧、舜合在一起说的地方约有四十余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可以说,在孟子眼里,尧舜已成为最完美的道德典范,成为内圣之道的最高代表,并已符号化为一种理想人格的象征。

既然尧舜代表着完美的理想人格,那为何又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呢?孟子的这一结论有两个前后相承的依据: 一是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因而人人都有善性;二是“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告子上》)“我”与尧舜是同类,所以“尧舜与人同耳”(《离娄下》)。就是说,“我”与尧舜起点是一样的,都天生具有善性,尧舜能成就理想人格,“我”也应该能够。这样,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说就拉近了圣人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为普通人通过内修德行而实现理想人格创造了可能。这也是孟子内圣功夫深受后人欢迎的重要原因。

尧舜成了圣人,而芸芸众生为何依旧只是平凡之人呢?孟子认为这是为与不为的区别,而不是能与不能的区别。他告诉梁惠王,挟着泰山跳过北海,这是不能,举不起一根羽毛,看不见一车木材,不愿为老人折取树枝,这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同样,梁惠王不行王道,不加恩于百姓,也是不为,而不是不能。因此,人为尧舜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而是为与不为的问题。“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告子下》),道德的实践其实就是如此简单,慢慢行走谁不会呢,只看你愿不愿意去做,所以关键不是能与不能,而是为与不为。


人皆可以为尧舜 - 可可诗词网

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皆可以为尧舜》

尧舜:传说中上古时期的两位贤明君主。指人只要立志进取,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人。《孟子·告子下》:“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

【例】人人都有他生来的价值,只要每个人认识和发挥了这个价值,就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人。所以孟子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张岱年《黄梨洲与中国古代的民主思想》)


人皆可以为尧舜 - 可可诗词网

人皆可以为尧舜

 儒家关于人性的著名命题。语出 《孟子·告子下》。尧舜是古代传说中的圣人,在儒家心目中,圣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孟子的看法,从人的本心上说,众人与圣人没有差别,都是一个善字,差别在于圣人保持了本心,而众人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本心。只要众人行尧舜之道,收其“放心”,就能成为圣人。孟子的这一命题,在佛教禅宗广为流行后,才引起儒家学者特别的注意。禅宗主张人人心中都有佛性,只要 “明心见性”,就能 “立地成佛”。这样简捷的法门,对芸芸众生当然具有无限的魅力。相比较之下,汉唐儒家的圣贤真是高不可攀,不说一般百姓,就是绝大多数儒生也不敢有以圣贤自期的奢望。于是,在宋代,儒家学者便抬出孟子的人性论来,要与禅宗的 “佛性” 论争夺信徒。陆九渊说: “心只是一个心。我之心,我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如此。”其弟子杨简说得更明白: “人心自善,人心自灵,人心自明。人心即神,人心即道。人人皆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同,人人皆与天地同。”明代王守仁将孟子所谓人皆有之的 “良知” 称为 “人心一点灵明”,就是这 “一点灵明”,便是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根据。陆九渊甚至说: “不识一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其目的就是把历来令人敬而远之、望而生畏的圣贤与常人之间的距离拉近,激发众生皈依儒教的向善之心。人是否都能成佛或成圣,在现代看来,当然毫无意义,但在古代,却无疑具有莫大的魅力。

人皆可以为尧舜 - 可可诗词网

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

【鉴赏】 《孟子》书中,把尧、舜合在一起说的地方约有四十余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可以说,在孟子眼里,尧舜已成为最完美的道德典范,成为内圣之道的最高代表,并已符号化为一种理想人格的象征。

既然尧舜代表着完美的理想人格,那为何又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呢?孟子的这一结论有两个前后相承的依据:一是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因而人人都有善性;二是“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 圣人与我同类者。”(《告子上》)“我”与尧舜是同类,所以“尧舜与人同耳”(《离娄下》)。就是说,“我”与尧舜起点是一样的,都天生具有善性,尧舜能成就理想人格,“我”也应该能够。这样,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说就拉近了圣人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为普通人通过内修德行而实现理想人格创造了可能。这也是孟子内圣功夫深受后人欢迎的重要原因。

尧舜成为了圣人,而芸芸众生为何依旧只是平凡之人呢?孟子认为这是为与不为的区别,而不是能与不能的区别。他告诉梁惠王,挟着泰山跳过北海,这是不能,举不起一根羽毛,看不见一车木材,不愿为老人折取树枝,这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同样,梁惠王不行王道,不加恩于百姓,也是不为,而不是不能。因此,人为尧舜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而是为与不为的问题。“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告子下》),道德的实践其实就是如此简单,慢慢行走谁不会呢,只看你愿不愿意去做,所以关键不是能与不能,而是为与不为。


“人皆可以为尧舜”注释、译文和感悟 - 可可诗词网

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二)
 注释
 ①为:成为。
 【译文】
 人性本善,只要注重修养,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
 感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人都可以成为尧帝、舜帝那样的人。比喻只要肯去做贤德的事,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战国时,曹国国君的弟弟曹交向孟子请教:“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人吗?”孟子回答说可以。曹交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孟子便开导他说:“尧帝和舜帝推行的王道无非是孝悌忠信,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只要肯去做就可以了。就拿走路来说吧,跟在长者后面慢慢走叫做悌,跑到长者前面去叫做不悌,难道人不能慢下来一步步地走吗?要说做不到,那是因为他不肯去做啊!”(见《孟子·告子下》)

人皆可以为尧舜

尧舜:传说中上古时期的两位贤明君主。指人只要立志进取,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人。《孟子·告子下》:“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
【例】人人都有他生来的价值,只要每个人认识和发挥了这个价值,就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人。所以孟子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张岱年《黄梨洲与中国古代的民主思想》)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提出的道德修养命题。语出《孟子·告子下》。尧舜是上古社会的传说人物,被后世道德学家尊为圣人。孟子认为凡人和圣人在先天本性上并无差别,都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扩充先天善性,无论什么人均可以成为圣人。孟子认为“圣人与我同类者” (《告子上》),“尧舜与人同耳”(《离娄下》),还讲“舜人也,我亦人也”(《离娄下》),并引用颜回的话讲:“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滕文公上》)。孟子肯定并论证了人们在道德修养上的平等,肯定人的后天努力对道德修养的决定作用,这些思想很有价值,它鼓励人们积极向善。

人皆可以为尧舜rénjiēkěyǐwéiyáoshùn

〔主谓〕 尧舜,传说中的上古时代的两个贤明帝王,比喻才能高超、品德高尚的人。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孟子·告子下》:“曹交问曰:‘ ~,有诸?’孟子曰:‘然。’”
※ 为,不读作wèi。
△ 褒义。多用于人生修养。
〖反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非尧舜,谁能尽善

人皆可以为尧舜

尧舜: 上古时的贤君圣人。意谓人只要有了好的修养,都可以成为像尧舜那样贤明的人物。语见《孟子·告子下》。《东西晋演义·东》三: 温曰:“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晋室耳,此言非所及也。”嘉曰:“~,但恐将军不肯为耳。”
【人人可以为尧舜】《快心编》二九: ~。这一句话虽则太阔,然人性本善,由习而迁,若有好人教调,凭你性极顽劣,朝诲夜训,便也改了许多习气。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