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自然的矛盾
自然界不是从来就存在人和自然的矛盾,它是在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之后才产生的。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总是力求创造一个较为舒适美好的环境,能动地改造周围的自然界,向大自然索取人类生存必需的食物、能源、制作工具的原材料等,人就以自然界为对立物而存在,并和自然界形成了一对矛盾。
人类的产生不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于地球,相反,它一开始就具有群体性,因而人类就具有社会性的特征。他们通过群体的力量,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界,如集体砍伐森林、狩猎、捕鱼、开山采矿、耕耘土地等,不断地改变着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凡人的足迹所到之处,自然界无不打上人的烙印,这种烙印表现出人和自然界的紧密联系。在这种紧密联系中蕴含着人和自然的矛盾。
人和自然的矛盾是通过生产劳动展开的,离开生产劳动来考察人和自然的矛盾是没有基础的。虽然一切动物和自然界也是有矛盾的,但动物在这种矛盾面前永远是无能为力的,是被动的、消极的适应自然界,只能受自然界的控制和摆布。适者生存,不适者则被淘汰。人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即人能制造工具,能从事生产劳动,并在劳动过程中发挥其特有的主观能动作用,以不断地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即不断改造自己,同时也不断地改造自然。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应,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 人和自然的矛盾随人的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而发生变化。人和自然界的矛盾本身是变化的,从而呈现出历史性和阶段性。
人和自然这一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尖锐对立的,而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历史时期,由于人们过分相信自己的力量,不尊重自然规律,人为地造成人与自然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这一尖锐的矛盾可否克服,对此人们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而且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大,于是就会造成地球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资源的耗尽,因此人和自然的矛盾是不能协调的。
在人和自然的矛盾运动中,它的变化、发展存在着有利于人类社会与有害于人类生存的两种趋向。研究人和自然的矛盾就是要探讨认识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克服或避免不利于人类生存的趋向。而搞清人类在人和自然矛盾中的地位对解决这个问题是有助益的。人与自然,既是各自独立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从而构成对立统一的矛盾整体。人始终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后,就组成了人类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必须进行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人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活动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人们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去征服自然和统治自然及其发展,否则,就会受到无情的惩罚。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生产劳动是最基本的活动,只有通过生产劳动才能向自然界获取人类自身的物质需要,使人和自然界发生紧密的联系。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首先是人和自然间的物质、能量转换与循环过程。即人类或是向自然界索取加工各种物质产品所必需的自然物质工业,或是利用自然物质过程进行再生产农业,同时又将生产的剩余物、废弃物质、残存物质以及自身的排泄物还给自然界。人和自然的这种物质、能量的转化与循环过程,则是由人自身的生产活动引起、调节和控制的。自然是人类社会生产的物质前提。现代工业的区域性、农业的带状分布性、社会的分工和劳动的地域分工等,都是以自然为基础的。另外,由于人具有能动性,在自然界中有着特殊的作用,能反作用于自然界,具体表现在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能力日益增长,给自然界打上人类意识的烙印也越来越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