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人口年龄构成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人口年龄构成不同年龄人口在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重。国际上通常把年龄分成以下3组:❶0~14岁为少年儿童人口; 人口年龄构成又称“人口年龄结构”。在人口研究特别是城市人口研究和城市规划工作中,一般将人口分为托幼年龄、小学年龄、中学年龄、劳动年龄、老年人年龄等几个年龄组。各年龄组人口数分别占总人口的比例,即人口年龄构成。 人口年龄构成 人口年龄构成据1982年人口普查,全国壮族人口13383086人。其年龄基本构成如下:0至14岁少年儿童人口占38.86%,15至64岁成年人口占56.2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4.92%。壮族分年龄组的构成如下:0至14岁组占38.86%,15至19岁组占12.51%,20至24岁组占6.65%,25至29岁组占7.9%,30至34岁组占6.07%,35至39岁组占5.09%,40至44岁组占4.77%,45至49岁组占4.22%,50至54岁组占3.59%,55至59岁组占2.78%,60至64岁组占2.56%,65至99岁组占4.92%,100岁及以上122人。壮族人口特殊年龄组的构成如下:不满周岁婴儿组占2.82%;学龄前儿童组(1至6岁)占14.85%;小学学龄儿童组(7至12岁)占15.33%;初中学龄人口组(13至15岁)占7.69%;高中学龄人口组(16至18岁)占7.61%;劳动年龄人口组:男性(16至59岁)占26.05%;女性(16至59岁)占23.71%;女性(16至59岁)占23.71%;退出劳动年龄人口组:男性(60岁及以上)占3.25%;女性(55岁及以上)占5.8%;育龄妇女组(15至49岁)占23.09%。壮族人口年龄构成的特点,一是年龄构成轻,主要表现为0至14岁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和20岁以下年轻人口占的比重都较大。全国壮族0至14岁少年儿童占38.86%,比全国少年儿童占33.59%和全国汉族少年儿童占33.18%的比重均高;全国壮族人口中20岁以下年轻人口占51.37%,比全国20岁以下年轻人口占46.08%的比重高。二是年龄结构类型基本上属年轻人口型。衡量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有四项指标,壮族的这四项指标数值如下:少年儿童系数38.86%,接近40%的标准;年老系数4.92%,在标准5%以下;老少比12.66%,低于15%的标准;年龄中位数19.45岁,在标准20岁以下。这些数值表明,壮族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基本上属于年轻人口型。三是人口再生产的趋势基本上还是增加型。衡量人口再生产趋势有三项指标。壮族的这三项指标数值如下:0至14岁人口占38.86%,接近40%;15至49岁人口占47.28%,在50%以下:50岁以上人口占13.86%,超过10%。此情况表明,壮族人口再生产趋势基本上属于增加型,但开始出现向稳定型转变的势头。 ☚ 零岁人口及出生婴儿性别比 劳动年龄人口 ☛ 人口年龄构成 人口年龄构成安徽人口年龄构成由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年轻型进入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成年型(见表1-2-29)。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主要表现是: 表1-2-29 人口年龄类型 单位:%
资料来源:安徽省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 少年儿童(包括学龄前儿童和婴儿)比重下降 0—14岁人口比重占总人口比重28.39%,比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36.14%下降了7.75个百分点。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 1990年全省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9.40%,比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上升了6.73个百分点。在劳动适龄人口中,男性占31.88%,女性占27.52%。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这充分表明安徽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对全省的经济发展将起重要作用。 育龄妇女人数比重增加 1990年,15—49岁育龄妇女14987773人,占总人口26.68%,比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23.17%上升了3.51个百分点。其中15—39岁育龄妇女10425520人,占育龄妇女总数的69.56%。育龄妇女比重上升,特别是15—34岁育龄妇女的比重高,势必增加了计划生育工作的艰巨性。 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1990年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036816人,占总人口5.39%。比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31个百分点。老年人口增加,比重上升,表明人民生活改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全省100岁及以上人口343人,比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21人增加了222人,增长1.83倍。老年人增长,使老少比也发生了变化。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的10.26上升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18.99。 人口年龄金字塔 年龄金字塔形象地反映人口年龄结构及其特征。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年龄金字塔明显地反映出,20—25岁金字塔向外扩张,表明这个年龄组的人口是安徽人口生育第二个高峰时出生的,然而15—20岁年龄人口则向内收缩。两个年龄组一个向内收缩,一个向外扩张,充分显示了计划生育工作的成效。70年代初,安徽省计划生育刚刚起步,人口控制不明显,生育高峰未能抑制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贯彻,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所以15—20岁的人口向内收缩,表明了人口控制成绩显著(见图1-2-2)。 特殊年龄人口 从安徽四次人口普查资料与1990年人口普查特殊年龄构成对比来看,少年儿童比重比前3次人口普查比重下降,劳动力后备军比重减少,其余特殊年龄人口比重都在上升,上升幅度最明显的是育龄妇女人数和劳动适龄人口数。公民组和老年人口也比前3次普查增长(见表1-2-30)。 表1-2-30 四次人口普查特殊年龄人口对比
表1-2-30(续)
资料来源:四次人口普查资料 ☚ 五 人口构成 人口性别构成 ☛ 人口年龄构成 人口年龄构成澳门是一个人口年龄比较年轻的地区。据1991年人口普查统计,40岁以下者占总人口的73.93%,41~59岁者占16.42%,60岁以上者占9.65%。1991年澳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0.4岁,比1981年的30.7岁略有下降,说明人口有低龄化趋势。1991年澳门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29.35岁,人口抚养指数为45.26%,低于1984年发达地区的49.2%。比较1981年和1991年各年龄级组的比例: 1981年的0~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 14.4%,1991 年占18.14%; 1981 年 10~1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9.74%,1991年占13.07%; 1981年20~2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25.02%,1991年占20.01%; 1981年30~3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2.87%,1991年占22.43%; 1981年40~49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7.96%,1991年占10.66%; 1981年50~5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8.56%,1991年占5.76%; 1981年60~6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6.49%,1991年占5.44%; 1981 年 70 ~ 79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3.71%,1991年占3.02%; 1981年8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25%,1991年占1.16%。 ☚ 人口文化素质 人口宗教构成 ☛ 人口年龄构成 人口年龄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省人口出生率一直较高(三年困难时期除外),使少年儿童所占比重增大,老年人口比重缩小,人口越趋年轻化。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36.4%,而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增大为40.9%;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由6.3%降为4.5%;中位年龄由23.2岁降为19.9岁:平均年龄由27.3岁降为25.5岁:老少比也相应降低,由17.3%降为11.0%。全省人口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的成年人口类型演变成为60年代中期的年轻人口类型。在人口年龄分布上有两个波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生活安定,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较高,出现了五十年代出生人口所在年龄段人口比重增大,从而成为年龄分布上的第一个波峰。1960年前后,由于暂时经济困难的影响,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出现了人口出生减少的低谷期。及至1963——1964年由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人口出现了补偿性生育高潮,这两年出生人口所在年龄段人口比重激增,从而成为年龄分布上的第二个波峰。下面是1953年和1964年两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年龄金字塔。(见441、442页) ☚ 人口地域分布 人口身体素质 ☛ 人口年龄构成Population Composition by Age不同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分布状况。通常以各年龄组人口数与人口总数之比表示。在统计研究中,可以选择不同的年龄分组标志。按年龄自然顺序,从零岁组起,一岁一组,是年龄构成的基础分组资料。也可以几岁一组,按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需要,可划分为满足各种需要的年龄组,得出各种不同年龄构成资料。常用的几种年龄组有: 人口年龄构成各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结构。通常以百分数表示。人口年龄构成主要取决于生育率和死亡率的情况。当生育稳定时,如死亡率高,年龄构成就轻,反之就老; 当死亡率稳定时,如生育率或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年龄构成就轻,反之亦老。研究人口年龄构成是人口统计的基本任务之一,具有重要意义。人口发展的类型和速度,劳动年龄人口和被抚养人口的比例等,都取决于人口的年龄构成。可以用1岁、5岁或其他特定的年龄组距表示人口年龄构成。其中1岁组距是最基本的。按其他年龄组距分组计算的年龄构成,均可从1岁年龄组距合并而成。年龄构成常与性别构成合并使用,称为性别年龄构成。一般是把各年龄组男子(或妇女)人数与人口总数(而非男子或妇女总数) 相比。通过年龄构成可说明同一时间不同人口或同一人口在不同时间的特征或差异,表明人口发展类型和趋势。人口年龄构成不同、相应的人口问题和对策也不同。如人口年轻型国家的人口问题,主要是儿童、少年、青年的抚养教育问题、就业住宅问题,而人口老年型国家的人口问题、主要是老年人口的照顾、赡养、医疗和未来劳动力的补充问题。为了使人口和社会协调发展,政府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消除人口结构中的不利因素。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目前是属于年轻型的,但从人口发展趋势来看,明显已走向老年型。无论今后的人口政策如何,在50年内我国老人数量将逐年增加。政府和社会宜采取相应措施,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人口年龄构成 人口年龄构成不同年龄人口在全部人口中的分布比例。年龄是人口的一种重要自然特征。不同年龄的人口在人口再生产过程和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将人口按年龄自然顺序,从零岁组起,依次按岁排列,是研究人口年龄构成的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可进行若干类型的年龄分组。较常用的年龄分组有:
☚ 人口性别构成 人口金字塔 ☛ 人口年龄构成population composition by age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