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人口发展的基本特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人口发展的基本特征

人口发展的基本特征

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传统等诸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安徽人口发展的基本特征:
基数大,密度高 从历史上看,安徽除了一些特殊时期以外,与其他省份同时期相比,始终是人口较多的省份。至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止,安徽总人口处于全国第八位。安徽的人口密度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口密度增长较快。1949年为201人/平方公里,到1992年,已达419人/平方公里,增长了一倍多,是同期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人口分布、密度差异较为显著 由于地域的差异,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安徽人口的分布及密度基本上保持着平原、圩区人口稠密,皖西、皖南山区人口稀疏的格局。1949年以后全省人口有很大发展,但人口分布的这一格局始终没变。人口的分布及密度从多到少,大体上按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沿江圩区、皖南山区、皖西山区的顺序排列。
文盲率高 1949年前,安徽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极低,文盲占90%以上,学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10%。1949年后,安徽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有文化人口为3404万,占全省总人口的60.59%,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8.2%,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比重由第三次人口普查的31.80%,下降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24.43%,但仍大大高于全国15.88%的平均水平。受过初中及初中以上教育的人只占总人口的25.89%,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低7个百分点。特别是在文盲、半文盲人口中,还有一部分是青少年文盲,因而扫盲任务仍较艰巨。
人口年龄类型由年轻型进入成年型 1949年前,由于生活贫困,人民的健康水平极低,加之战争频繁,人口死亡率极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仅有35岁左右,因而人口的年龄结构较轻。1949年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保健条件的改善,老年人口的比重逐渐上升;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落实,少儿比重明显下降。年龄中位数从第三次人口普查的20.28岁上升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24.01岁,人口平均寿命增加一倍,人口年龄类型由解放初期的年轻型进入成年型。由于人口年龄类型的改变,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事劳动生产的人数在逐渐增多,消费人口相对减少,社会总负担在不断减轻。
市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安徽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工商业不发达,城镇少,农村人口比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92.3%的人口居住在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建设速度加快,市由1982年的12个增加到1990年的18个,建制镇由118个增加到468个。其中市人口692万,镇人口310万,比1982年分别增长41.7%和44.6%;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82年的14.2%上升到1990年的17.8%,但仍低于全国26.2%的平均水平。1992年撤区并乡以后,建制镇增加到805个,市镇人口进一步扩大。

☚ 人口的历史发展   二 1949年前的安徽人口 ☛
0000002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