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人体骨胳测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人体骨胳测量

人体骨胳测量

人体骨胳测量是人体测量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技术之一,包括颅骨测量和一般体骨测量。能否正确地进行测量,得到较准确的数据,关键在于能否正确确定Frankfort平面和各个测量点。
Frankfort平面是1884年在德国Frankfort城举行国际人种学会议时,由德国人类学家提出的平面。这个平面在颅骨上是由左右外耳门上缘点(po)和眶下缘点(or)组成的平面。后来人类学家Mollison创制定颅器——Mol-lison定颅器(Mollison′s craniophore),利用这三点将颅骨固定在定颅器上,即将颅骨置于Frankfort平面 (或称眼耳平面)。这一平面,在活体上相当于人站立时,臀部和背部靠墙,两眼向前平视的颅骨位置。由于此平面易于确定,故已成为各国人类学家采用的统一标准平面(图1)。


图1 Frankfort平面(眼耳平面)示意图
po外耳门上缘 or眶下缘


颅骨主要测点
(1)眉间点(glabella,g),左右眉嵴之间(眉间区)在矢状面上最向前突出之点,大致位于鼻额缝的上方。当眉间区十分平坦,不易确定此点时,可借助两侧眉弓的趋势予以确定。
(2)额结节中点(metopion,m),两侧额结节最突出点的连线与正中矢状平面相交之点。
(3)前囟点(bregma,b),矢状缝与冠状缝相交之点。如果因骨缝扭曲而使此点偏离正中矢状面,则以二缝的主轴相交点为前囟点。
(4)颅顶点(vertex,v),颅骨位于Frankfort平面时,颅顶在正中矢状面上的最高点。
(5)人字点(lambda,1),矢状缝与人字缝相交之点。当骨缝扭曲或有顶间骨时,以二缝主轴的相交点为人字点。
(6)颅后点(opisthokranion,op),正中矢状面上颅骨最向后突出(离眉尖点最远)之点。该点通常位于枕外隆凸的上方,可在测量颅最大长时确定此点。
(7)枕外隆凸点(inion,i),枕骨上项线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当上项线不明或枕外隆凸不显著时,可在枕外隆凸下面向颅底转折处取得此点。
(8) 大孔前缘点(endobasion,enba),枕骨大孔前缘与正中矢状面相交最向后突之点 (即离大孔后缘点最近之点)。
(9)颅底点(basion,b),枕骨大孔前缘与正中矢状面相交最低之点,位于大孔前缘点的上方。
(10) 星点(asterion,ast),人字缝、枕乳缝、顶乳缝三者相交之点。有缝间骨存在时,以三缝主轴的汇合点为星点。
(11)外耳门上缘点(porion,po),外耳门上缘的中点,即假设的平分外耳门为前后两半的垂线与外耳门上缘的交点。在外耳门后上缘有一斜行的小骨棘,确定时可以该骨棘的基部作为外耳门后上缘的一部分,借以确定外耳门上缘点。
(12)颅侧点(euryon,eu),颅侧壁最向外突出之点。此点通常位于顶骨,少数位于颞骨鳞部上分;也可借测定颅的最大宽来确定此点。
(13)额颞点(frontotemporale,ft),额骨颞嵴上与对侧颞嵴距离最近之点。
(14)鼻根点(nasion,n),鼻额缝与正中矢状面相交之点。如果两侧鼻额缝高度相差过大,则取其平均位置以确定该点。
(15) 鼻棘点(nasopinale,ns),梨状孔左右二半下缘最低点的切线与正中矢状面相交之点。如果梨状孔下缘有鼻前窝或沟存在,以致难以确定该点,则可以参照鼻腔底的水平予以确定;如果鼻前棘很高,则可以在其侧面位置确定该点。
(16)上牙槽前缘点(prothion,pr),上颌两中央切牙之间最向前突的一点; 它与以下的上牙槽点有区别。
(17)上牙槽点(supradentale,sd),上牙槽突前面两个中央切牙之间最下突之点。
(18)上颌额点(maxillofrontale,mf),眶内侧缘与额颌缝相交之点。如果眶内侧缘中段圆钝而不易定点,可由眶内侧缘的下段向上延展,予以确定。
(19)眶外缘点(ektokonchion,ek),与眶上、下缘大致平行而平分眶入口的直线与眶外缘相交之点。
(20) 眶下缘点(orbitale,or),颅骨位于Frankfort平面时,眶下缘最低之点。如果眶下缘圆钝,应取圆钝的中部作为眶缘,不可偏向眶内或眶外。
(21)颧颌点(zygomaxllare,zm),颧颌缝的最下之点。如果该缝最低处是一条线,则以该线的最前点为颧颌点。
(22)颧点(zygion,zy),颧弓最向外突出之点。两中央切牙之间最向上突的点。
(24)颏下点(gnathion,gn),下颌骨前下缘与正中矢状面相交之点。
(25)颏前点(progonion,pg),下颌联合下部在正中矢状面最向前突出之点。
(26) 下颌角点(gonion,go),位于下颌骨外面,下颌体下缘与下颌支后缘相交处的最下最后和最向外突之点。
颅骨主要径线测量方法
(1)颅长(g-op),即眉尖点至颅后点在矢状面上的最长径。用弯脚规测量。将弯脚规的一端贴于眉间点,另一端沿着颅后正中矢状面方向上、下移动,以取得颅骨的最长径。
(2)颅宽(eu-eu),即两侧颅侧点之间的距离,与正中矢状面相垂直。用弯脚规测量。
(3)颅高(ba-b),用弯脚规测量颅底点至前囟点的距离。
(4)耳上颅高,颅骨在Frankfort平面,两侧外耳门上缘点连线至颅顶点在正中矢状面上的垂直距离。测量时将颅骨在Mollison定颅器上固定于Frankfort平面,然后用弯脚规移动上方的测臂使其与颅顶接触,向右移动颅骨,使测臂尖恰好落在颅骨的正中矢状面上,读出测臂的刻度即耳上颅高。
(5)最小额宽(ft-ft),即两侧额颞点之间的距离。用弯脚规或直脚规测量。
(6)颧宽或面宽(zy-zy),即两侧颧点间的距离。用弯脚规测量,尽量与正中矢状面垂直。
(7)全面高(n-gn),用直脚规测得自鼻根点至颏下点的距离。测量时用厚约2~3mm的蜡片代替下颌关节的厚度,并使上下颌牙齿按其固有的咬合斜面关系咬紧,同时记录牙齿的磨耗的级数。
(8)上面高(n-sd),鼻根点至上牙槽点的距离。用直脚规测量。
(9)面底长(enba-pr),大孔前缘点至上牙槽前缘点的距离。用直脚规或弯脚规测量。
(10)颅底长(enba-n),大孔前缘点至鼻根点的距离。用弯脚规测量。
(11)眶宽(mf-ek),用直角规测量上颌额点至眶外缘点的距离。
(12) 眶高,用直角规测量与眶宽垂直的眶上下缘入口最大径。测量时直脚规两脚触点不要在眶缘的切迹或凹陷处。
(13)眶间宽(mf-mf),两侧上颌额点之间的距离。用直脚规测量。
(14) 中面部宽 (zm-zm),两侧颧颌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用直脚规测量。
(15)下颌髁突间宽,即下颌骨两侧髁突外侧点之间的距离。用直脚规测量。注意直脚规主干应与整个下颌骨的正中线相垂直。
(16)下颌角间宽 (go-go),用直脚规测量两下颌角点

图2 颅骨主要测点示意图

之间的宽度。
(17)下颌联合高 (id-gn),即下牙槽点与颏下点之间的垂直距离。用直脚规测量。
(18)下颌支高,用直脚规测量从髁突最高点至下颌角点之间的高度。
(19)下颌支最小宽,用直脚规测量下颌支最小的前后径。
☚ 人体形态观察   活体测量 ☛
0000033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0: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