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包虫增殖生长研究
兰州大学蒋次鹏研究完成,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人体包虫增殖生长的研究是探讨包虫增殖生长过程的自然规律,以往国内外研究主要是通过动物实验,而本项目研究对象则是病人。通过对15例肝或肺囊型包虫手术摘除标本和几例肝泡型包虫手术活检或尸检标本的连续病理切片, 分别进行组织形态学的显微镜下观察, 全面探讨人体囊型和泡型包虫的增殖生长规律,其主要论点:过去一向认为囊型包虫的增殖生长方式主要是内殖性芽生。该项研究揭示,无论是囊型或泡型包虫,均存在内外二种增殖生长方式,对其增殖过程作了详细的镜下观察; 发现囊型包虫原头节可经生发膜依次进入角质层、纤维外囊和外囊之外的迁徙过程。这一现象为囊型包虫病人选用全囊肿切除或者内囊摘除后尽量多切除外囊壁的手术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此可根除隐患,避免病人再次手术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医疗费用。泡型包虫内殖性芽生方式, 过去只提到一种由母囊泡壁一处向腔内突出增殖并延伸直达对壁。该项研究却发现另一种增殖方式, 即母囊泡壁的相对二处同时向腔内突出增殖延伸,经至相互汇合而形成隔膜。从而进一步揭示泡型包虫内殖性芽生的增殖规律。该项研究首先提出, 将疱型包虫外殖性芽生形成的子囊泡称为一级芽生, 孙囊泡称为二级芽生, 按此逐级增殖,一个母囊泡可朝外增长无数的多级新囊泡,酷似癌瘤样浸润扩散,侵犯邻近组织器官,以致形成泡球蚴巨块,为晚期病人不能手术根治的主要原因。外生增殖芽一旦脱落, 即使是极小一部分甚至仅含几个未分化细胞核,亦能继发淋巴转移或血行肺脑转移。从而为解释泡球蚴的转移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近10多年来,国内外积极探索包虫病的药物治疗,旨在杀死原头节,破坏泡球蚴组织,阻滞增殖生长,和防止转移扩散。该研究为此提供了必需的组织形态学基础。该研究经1985年在西班牙召开的第13届国际懈虫病学大会评选, 授予 “1985年米格尔·贝佐国际特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