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京师大学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學校部 > 國家大學 > 京師大學堂
京師大學堂  jīngshīdàxuétáng

清代最早國立大學,創于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爲戊戌變法維新圖强而設。甲午中日戰後,光緒帝求賢納諫,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疏奏請在京師設大學堂,後歲康有爲重申此議,六月光緒帝下詔興辦京師大學堂“以期人材輩出,共濟時艱”。軍機處、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委托梁啟超草擬章程,旋命孫家鼐管理大學堂事務,建校舍,十二月即開學。初,京師大學堂不僅爲學校,兼爲全國最高教育行政機構,定大學、中學、小學三級制,按章程規定設格致、製造、農、工、商、兵、礦諸學,然初時僅辦詩、書、易、禮等堂,每堂不過十餘人,仍與舊式書院近似。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因八國聯軍入侵,校務停頓。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京師大學堂恢復,京師同文舘亦于同年併入該校,委派張百熙爲管學大臣,設速成科,下分仕學、師範兩舘;預備科又分政、藝兩科。次年增設進士舘、譯學舘及醫學實業舘。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張之洞充經濟特科閱卷大臣,釐定大學堂章程。同年改管學大臣爲學務大臣,管理全國教育行政,另設總監督,專管京師大學堂事宜,委派張亨嘉爲第一任總監督,至此始爲純高等學校。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設格致、經、法、文、農、工、商七科。民國元年改名北京大學。參閱清·康有爲《請開學校折》,《清朝續文獻通考·學校九》,清光緒帝《明定國事詔》,《清史稿·張之洞傳》。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

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1898年创立,为戊戌变法新政措施之一。1896年,刑部左侍郎李瑞棻上书提出在京设立大学堂。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重申此议,同年6月,光绪皇帝下《明定国是诏》,宣布举办京师大学堂并谕军机大臣与总理衙门议奏大学堂章程。后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共分8章52条,包括总纲、学生功课、学生入学、学成出身、聘用教习、经费等。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为全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教育方针为“中学体也,两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功课“中西并重,观其会通、无得偏废”。当年12月开学,仅为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两堂,每堂10余人,学生总数不及百人,以读程朱理学为主,性质与旧式书院相近。1898年九月戊戌政变发生后,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但保留了京师大学堂。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学堂停办。1902年恢复。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设预备科(分政、艺两科)和速成科(包括仕学、师范两馆)。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医学实业馆。同年管学大臣改为学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另设总监督,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宜。1910年,筹办分科大学,陆续开设经、文、法政、格致、农、工、商七科,学生约400人,除商科学制三年外,其余各科均为四年。辛亥革命后,1912年5月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为第一任校长。

☚ 钦定学堂章程与奏定学堂章程   教会学校 ☛

京师大学堂

学校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创办于北京。设诗、书、易、礼四堂和春秋两堂,每堂学生十至二十人。分普通学、专门学。普通学以经学、理学、中外掌故、诸子、初级算学、初级格致、初级政治、初级地理、文学、体操为必修科,专门学有英、法、德、俄、日各国语言及高等数学等十五门课程,听学生选习一至二门。翰林院编修、各部员司及大员子弟和各省中学堂毕业生均可入学。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时期停办。二十八年复校,分大学院、大学专门分科、大学预备科(政科、艺科)及速成科(仕学馆、师范馆)。学制均为三年。并入的同文馆分英、俄、法、意、日五种语言专科。次年添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宣统元年(1909)改大学预备科为高等学堂。师范馆已改为优级师范。筹设经、文、法政、医、格致、工、商等分科。次年除医科未立外,余皆开学。辛亥革命中停办。1912年改名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

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1898年创立,为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以适应变法的需要。还规定京师大学堂为全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教育方针为中西并重。1898年11月开学,仅办有诗、书、易、礼四堂和春、秋二堂,每堂不过10余人,几与旧时书院无异。1910年分科大学正式开办,陆续开设经、文、法政、格致、农、工、商7科。学生约400人。经科还接受外国留学生10余人。1912年民国成立,更名为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

119 京师大学堂

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1898年创立。为戊戌变法的 “新政”之一。宗旨是“广育人才、讲求时务”。其章程规定应设格致、制造、农、工、商、兵、矿诸学,实际最初仅办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两堂,性质仍同于旧式书院。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停办。1902年复校,设预备科 (政科、艺科) 及速成科(化学馆、师范馆)。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1910年发展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

☚ 南洋公学   晓庄学校 ☛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

清末设置的国家高等学府。《清史稿·选举志二》: “(光诸二十四年) (公元1898年) 寻议复筹办京师大学堂。拟定章程,要端凡4: 1宽筹经费,2宏建学舍,3慎选管学大臣,4简派总教习。诏如所拟。命孙家鼎管理大学堂事务,经费由户部筹拨。……寻议言:‘东西各国学堂,皆系小学、中学、大学以次递升,毕业后始予出身,拟请按照办理。小学毕业生考试合格,选入中学堂; 毕业考试合格,再选入大学堂; 毕业考试合格发给凭照。督、抚、学政,按其功课,严密扃试。优者分别等第,咨送京师大学堂复试,作为举人、贡生。其贡生留下届应考,愿应乡试者听。举人积有成数,由京师大学堂严加考试,优者分别等第,咨送礼部。简派大臣考试,候旨钦定,作为进士,一体殿试,酌加擢用,优予官阶。……京师大学堂分大学院、大学专门分科、大学预备科。附设者,仕学、师范两馆。大学院主研究,不讲授,不立课程。专门分科凡7: 曰政治科,曰文学科,曰格致科,曰农业科,曰工艺科,曰商务科,曰医术科。政治科分目2: 政治、法律。文学科分目7: 经学、史学、理学、诸子、掌故、词章、外国语言文字。格致科分目6: 天文、地质、高等算学、化学、物理、动植物。农业科分目4: 农艺、农业化学、林学、兽医。工艺科分目8: 土木、机器、造船、造兵器、电气、建筑、应用化学、采矿冶金。商业科分目6:簿记、产业制造、商业语言、商法、商业史、商业地理。医术科分目2: 医学、药学。预备科分政、艺两科。政科课目: 伦理、经学、诸子、词章、算学、中外史、中外舆地、外国文、物理、名学、法学、理财、体操。艺科课目: 伦理、中外史、外国文、算学、物理、化学、动植物、地质及矿产、图画、体操。为入专理某科便利计,得增减若干科目。各3年卒业。仕学馆课目:算学、博物、物理、外国文、舆地、史学、掌故、理财、交涉、法律、政治、师范馆课目: 伦理、经学、教育、习字、作文、算学、中外史、中外舆地、博物、物理、化学、外国文、图画、体操。’”

☚ 京察   京师同文馆 ☛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

我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北京大学前身。1898年七月建立,同年十二月开学,首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为孙家鼐。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为办学方针。初定设道学、政学、农学、工学、商学等十科,但只办了 《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两堂,每堂仅有学生十余人。1902年,由张百熙任管学大臣,设速成、预备两科,前者有仕学、师范两馆,后者有政科、艺科。1903年,又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和医学实业馆。1910年,改设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清亡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 道学   京师同文馆 ☛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Jingshi daxuetang

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1898年创立,为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目的在于“广育人才,讲求时务”。按章程规定,专门学科,初议设道学、政学、农学、工学、商学等10科。实际最初仅办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两堂,性质仍同于旧式书院。成立之初制定的《大学堂章程》计8章52节,对于办学总纲、课程、入学、学成出身、聘用教习、经费等均有详细规定。《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是施行教育的机关,也是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规定大学、中学、小学之级制,教育原则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理”;明确规定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的内容,注重仪器设备。1902年京师大学堂设速成、预备两科,速成科分仕学、师范两馆,预备科分政科及艺科。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同年改管学大臣为教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另设总监督,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宜,派张亨嘉为第一总监督,京师大学堂遂成为单纯的高等学校。1910年发展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7科。1912年5月改名为北京大学。

☚ 武备学堂   万木草堂 ☛

京师大学堂

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创立,目的为“广育人才,讲求实务。”1900年帝国主义侵占北京,学校被迫停办。1902年复学,设预备科及速成科。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1910年发展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

1898年创立于北京的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教育方针为“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设置格致、农、工、商、兵、矿等课程。1900年学校停办,1902年复校后,颁布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1910年设经、法、文、格致、农、工、商7科,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

☚ 船政学堂   教学做合一 ☛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

1898年创立于北京的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教育方针为 “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设置格致、农、工、商、兵、矿等课程。1900年学校停办,1902年复校后,颁布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1910年设经、法、文、格致、农、工、商7科,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

☚ 船政学堂   教学做合一 ☛

京师大学堂jing shi da xue tang

Capital University,predecessor of Beijing University

京师大学堂

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清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五日(1898年7月3日)开办于北京。是为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光绪帝派孙家鼐管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是其立学宗旨。拟设天学、地学、道学、政学、文学、武学、农学、工学、商学、医学十科,以达“总古今,包中外,该体用,贯粗精”之目的。招收官僚子弟及各省中学堂毕业生入学。戊戌变法失败后,实际只办了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二堂,每堂不过十余人,性质仍与旧式书院相近。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学校一度停办。二十八年复校,增设预备科(政科、艺科)及速成科(仕学馆、师范馆);次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宣统二年(1910)发展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

国家设立的大学名。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邢部侍郎李端棻奏请建立大学堂,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元月御史王鹏运又奏请开办京师大学堂,得到光绪帝的批准,下谕筹办。同年五月,总理衙门上报了由梁启超草拟的《京师大学堂章程》,并派孙家鼐为京师大学堂的管学大臣,工部侍郎许景澄为总教习,于官书局原址正式创建京师大学堂,目的在于“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京师大学堂章程》是按日本学规参照本国情形起草的,其主要内容为:第一,中西并重,以西学为学堂之一门,不以西学为学堂之全体;以西文为西学之发凡,不以西文为西学之研究;第二,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种,普通学科毕业后,再学习专门学科一门或两门;第三,京师大学堂既是学校又是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兼管全国各省教育行政和学堂;第四,京师大学堂设藏书楼、仪器院,并在上海等处开设编译局,编辑大、中、小学教科书;第五,京师大学堂内另设一师范斋,以培养教师,附设一小学,使师范生有实习之地;第六,京师大学堂学生来源有两类:一是翰林院编检、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上及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之愿入学堂肄业者;二是各省中学堂毕业生。维新运动失败之后,虽然新政停止实行,但筹办京师大学堂仍然继续进行,不过在顽固派统治之下,京师大学堂于此年十一月开学时只有仕学院,令举人、进士出身的各京曹入院学习,分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二堂,学生不及百人,上午自习经史,午后学自然科学与外文,性质仍同于旧式书院。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秋,学生渐多,将近二百人,乃选拔其优秀者,别立史学、地理、政治三堂。其余改名为立本、求志、敦行、守约诸堂。仕学院学生分隶于史学、地理、政治三堂,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学校被迫停办。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元月复校,改定章程,先设预科,分政科、艺科两门;设速成科,亦分两门,即为已做官的官员学习新知识而设的仕学馆与培养师资的师范馆。其译局由旧官书局筹办,一设京师,一分设上海。九月,大学堂招生,录取仕学生五十七名,师范生七十九名。十一月,同文馆并入,设英、法、俄、德、日五国语言文字专科。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闰五月,特派湖广总督张之洞会同商办京师大学堂,增设进士馆(为新进士学习新知识而设)、医学实业馆。六月,又奏请改同文馆为译学馆,分授英、俄、德、法、日五国语言文字,兼习各种科学。十一月奏派学生赴外洋留学,派往日本三十一人,西洋十六人,又奏请京师专设总理学务大臣以统辖全国学务,大学堂另设总监督一员,专管大学堂事务。于是诏改管学大臣为学务大臣,以大学士孙家鼐充任。十二月,以大理寺少卿张亨嘉为大学堂总监督。凡译学馆、进士馆、医学馆、译局等均直辖于学务大臣而不隶大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定大学堂属于学部,总监督为专官,秩正三品,下设经、法、文、工、商五科监督各一人,教务、庶务、斋务各提调,均聘请通晓学务者充任。至宣统二年(公元1912年),大学堂发展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五月,改为北京大学。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