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chǎn yè zhèng cèпром шленная пол тика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规划产业重点,进行宏观管理,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现代化所制订的一整套政策体系。具体内容有: (1) 产业结构政策。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方向、目标、实施方案,选择重点产业和新型产业,组织资源转移等。 (2) 产业组织政策。促进产业集中化、专业化,使大中小企业最佳结合。 (3) 地区产业结构政策。包括地区产业结构的规划和实施设想,地区间产业分工和生产要素流动等政策。 (4) 产业技术政策。对产业发展目标、技术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的发展、限制、淘汰等明确规定。 (5) 实施保障政策。包括: ❶资金保障政策; ❷物价保障政策; ❸物资保障政策; ❹劳动力、工资保障政策等。这些产业政策内容,大体可归纳为目标政策和实现目标的保障政策两个方面。 ☚ 企业环境 行业管理 ☛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整个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产业政策思想由德国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李斯特在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中提出,因为当时的德国正急于赶超产业革命的英国。后来欧美许多国家在赶超工业发达国家时也不同程度地借鉴、吸收了这种思想。日本战后为了恢复经济,赶超发达国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系统制定和推行了产业政策,并取得了极大成功。1970年以后世界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在各种文件和研究报告中开始广泛使用这一概念。社会主义国家尽管自诞生之日起就已有了产业政策意向,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体现了产业政策思想,但并没有形成单独的政策体系,而是主要集中于国民经济计划之中。80年代后期我国才比较明确和自觉地提出和实行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国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进行资源长期合理配置,以调节供给总量和供给结构为对象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换言之,就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从而提高供给总量的增长速度,并使供给结构能够有效地适应需求结构要求的政策措施及手段的总称。它主要包括: 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是产业政策的核心。它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而揭示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及其过程,并按照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规定各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提出协调产业结构内部比例关系及保证产业结构顺利发展的政策措施。它主要用来规划和指导产业发展目标和结构格局,协调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制定产业结构政策,绝不是极为详细地规划所有产业的具体发展规模,而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要求,正确选择和确定一定时期的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 产业组织政策是国家对各产业内部企业间关系的指导方针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总和。组织合理和适度的竞争秩序是产业组织政策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促进竞争并抑制垄断的政策和抑制竞争的政策两类。因此,它主要用来规划产业内部企业规模和市场秩序的发展方向,处理竞争与垄断、规模效益与竞争活力之间的关系,指导产业组织形式科学化。 产业技术政策一般包括制定引进新技术,开发新技术的方向和方法,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它主要用来规划和指导产业开发、引进、消化先进技术,推动产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产业布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要逐步形成沿海、沿江、沿路、路边产业的合理分布格局,以交通干线上的大城市为中心,带动大的经济区域发展。因此,它主要用来规划和指导产业在各地区间的合理布局。 产业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相比,具有四个显著特征: ❶产业政策更深地干预了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干预了产业部门之间和产业内部的资源分配过程; ❷产业政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使国民经济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实现其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❸产业政策强调尽量避免国家直接介入资源分配,而强调间接引导; ❹它具有浓厚的本国特色,这是因为它更明显地反映了该国的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历史、政治、文化和传统等特点。当然,产业政策并非万能,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必须与其他经济政策配合使用,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 污染经济 财政政策 ☛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干预产业部门之间或某一特定部门内部产业组织中的资源配置,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加速产业结构现代化,提高国民经济长期福利水平的经济对策。它提出和规划各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明确倡导发展什么产业,限制什么产业,并为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现代化制定一整套政策措施。 19世纪后期德国的迅速崛起,是政府以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成功典型。当时德国实行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幼稚工业论”。国内新兴的制造业面对国际上强大的竞争对手,需要政府的保护。这实际上是由于制造业规模收益递增而导致的垄断,属于市场失灵,特殊之处在于垄断的威胁来自国外。 二战后的日本是另一个实施产业政策取得显著成功的国家。除了 “幼稚工业论” 以外,日本还根据当时本国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提出了另外两条理论依据。其一是结构性冲击和退出障碍。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必然发生变动。市场机制不能保证资源从衰退产业中顺利退出,重新配置到有前途的产业中去。如果没有政府政策对传统产业结构调整行为给予援助,大量资源就会滞留在衰退产业中,不仅不能使资源有效配置,还会因长期亏损和失业等原因引起一系列社会和政治问题。其二是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和可模仿性。发达国家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供后来者借鉴,这使发展中国家具备了某种“后发优势”,可以通过产业政策来加快发展速度。 产业政策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1)有关产业资源配置的政策。其中包括:一是关于产业的一般基础设施,如工业用地、产业用的公路、港口、工业用水和供电等的政策;二是影响国家产业结构的政策,这类政策或者用来培育发展某种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或者用来干预或推动资源从衰落产业向更有前途的产业转移。(2)有关产业组织的政策。其中包括:一是与各领域的内部组织有关的政策,如产业改组、密集化、缩小开工率、对生产和投资进行调整等;二是属于横向产业组织的中小企业政策。 产业政策所使用的政策手段可大致分为直接跟制政策、间接诱导政策和与信息有关的政策。直接限制政策包括行政审批制度、经营许可证制度、配额制、政府垄断经营等。间接诱导政策则是运用税收、补贴、关税、公共贷款等财政和货币工具,以及贸易限制和公共投资等手段,来改变某种产业的投资环境,从而诱导私人资本流入或流出该产业。信息导向政策是指传递产业之间或企业之间的信息和提供信息传递场所的各种政策。上述各种政策手段中,直接限制政策对市场运行的干预力度最强,信息导向政策的力度最弱。一国政府在某一特定时点上实行的产业政策,可以是各种政策手段的组合,其力度的强弱是可选择的。从一段较长时期来看,一国的产业政策应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及时作出调整。 ☚ 政府经营和管制 发展计划 ☛ 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主要功能有: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发挥后发优势,增强产业适应能力。 产业政策一国政府为达到理想的产业结构所采取的投资政策、技术政策、货币政策、劳动政策、外贸政策和其他有关政策的总和。产业政策的概念包括以下主要含义:(1) 产业政策制定的主体是国家,它代表着中央政府对促进市场机制发育和引导产业发展的干预意图。国家的产业政策是一种高层次的经济政策。(2) 对特定产业的干预意图不是盲目的,应以市场机制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最佳地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弥补市场缺陷绝不是排斥市场机制。(3) 产业政策的作用是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这主要是通过对某些特定产业的资源配置,而不是对全部产业的资源配置施加影响来实现的。(4) 产业政策是一种中长期的经济政策,而不是短期的对策,它属于中长期资源配置政策的范畴。 在有些国家,产业政策体现在国民经济计划当中;在有些国家,产业政策则是市场机制的必要补充。从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看,实现比较合理的产业结构,在产业政策方面应重视以下五个方面:(1) 充分发挥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基础作用;(2)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确定不同的重点产业部门,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3) 坚持技术革新,加速设备更新,改善技术结构,提高生产集约化水平;(4)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不断调整对外贸易结构,增加技术贸易比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5) 不断调整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关系。 产业政策可分为三种类型:(1) 培养及发展新兴产业型,(2) 干预个别产业特定活动型,(3) 对衰退产业的调整援助型。其中第二种类型的产业政策又细分为三种,即培养和扶植对外国独占企业的竞争力、原有产业的重整和现代化、对个别产业内企业间的竞争关系的干预。 产业政策一国为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优化升级以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宏观管理的一整套政策。其主要内容: 一是产业结构政策。它提出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格局、规划目标和分阶段发展重点。二是产业组织政策。主要包括: ❶促进产业联合和建立企业集团的政策,以使产业组织合理化,实现 “规模经济”,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❷建立促进产业竞争和防止垄断的产业保护政策,用竞争的压力提高企业素质,加速技术进步,实现规模经济和竞争原则应为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内容。 ❸地区产业结构政策。旨在规划和合理安排各地区间及其内部产业分布。 ❹产业技术政策。即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而制定的技术发展政策。 ❺产业保障政策。包括采用财税、金融倾斜政策等经济措施、相应的法律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措施。 一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业政策的科学性。现代产业政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前期的英国。有的国家自然资源并不丰富,但其经济地位却后来居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他们采取了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一国为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优化升级以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宏观管理的一整套政策。其主要内容:一是产业结构政策。它提出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格局、规划目标和分阶段发展重点。二是产业组织政策。主要包括: ❶促进产业联合和建立企业集团的政策,以使产业组织合理化,实现“规模经济”,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❷建立促进产业竞争和防止垄断的产业保护政策,用竞争的压力提高企业素质,加速技术进步,实现规模经济和竞争原则应为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内容。 ❸地区产业结构政策。旨在规划和合理安排各地区间及其内部产业分布。 ❹产业技术政策。即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而制定的技术发展政策。 ❺产业保障政策。包括采用财税、金融倾斜政策等经济措施、相应的法律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措施。 一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业政策的科学性。现代产业政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前期的英国。有的国家自然资源并不丰富,但其经济地位却后来居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他们采取了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产业政策。 ☚ 投资政策 贴息政策 ☛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chanye zhengceindustrial policy为促使各个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尤其是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进程,国家在财政收支、金融信贷、对外贸易和技术指导等方面所采取的政策。产业政策一般指包含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两个方面内容在内的完整政策体系。西方的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库茨涅兹等人,对目前西方先进工业国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全面研究,得出了一般性结论,即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的高低、现代化程度如何,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现代化程度,换言之,取决于该国产业的加工深度及附加值大小。高度化、现代化的经济发达国家,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普遍较低并日趋降低,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普遍较高并日益提高。从国际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日本以及其他成功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成长阶段,都自觉地对一些基础产业、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业进行过扶植,因此较快、较稳定地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目标。 中国从80年代开始,注重研究和制定产业政策,国务院于1989年3月正式颁发了《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确定了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的产业政策。这一产业政策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制定的,从总体来看,那时中国处于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化初级阶段。存在着以下较严重的产业结构矛盾:一些产业短缺与一些产业过剩并存,特别是农业基础脆弱,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交通运输邮电业发展严重滞后,以及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现象十分突出;不少产业生产与消费脱节;中低技术是中国的主要产业技术;产业结构多年来没有提高,呈现超稳态格局,基本上属于粗加工、低附加值化;与整个产业结构相对应,出口结构相对落后,贸易条件长期不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外贸出口长期增长缓慢、外汇资源匮乏和无力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以加速现代化过程的问题。为了摆脱经济落后的不利地位,必须通过结构调整,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深加工度化、技术知识密集化,提高工业化程度,加速国民经济现代化。 根据上述产业结构的现状、矛盾与结构调整任务,中国的产业政策要求鼓励发展“瓶颈”产业,主要是农业、能源工业、交通运输邮电业和钢材等重要原材料工业。 经过10多年发展,情况发生变化。目前一般生产能力过剩,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仍然落后,国家产业政策已据此作了调整。 ☚ 经济责任制 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 ☛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指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调整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以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的市场干预政策。产业政策主要是影响供给的政策,通过影响供给总量和供给结构,由此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总量与结构的平衡。产业政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产业组织政策。指通过选择高效益的产业组织形式,使资源得以合理有效地利用,以便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使有效供给符合社会对它的需求。(2) 产业结构政策。指促使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政策。 ☚ 经济政策 居民收入分配政策 ☛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一国政府为达到理想的产业结构所采取的投资政策、技术政策、货币政策、劳动政策、外贸政策和其他有关政策的总和。 ☚ 优势产业 产业结构 ☛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所可能造成的失误,而由政府采取的一些对各产业发展支持或限制的经济政策。如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说: “产业政策(狭义的) 的中心课题,就是针对在资源方面出现的市场失败采取对策。可以将产业政策的中心部分理解为,在价格机制下,针对资源分配方面出现的市场失败而进行的政策性干预。” 产业政策一词是70年代以后才在世界上流行起来的,尽管对这个概念的起源有着不同的意见,但是因为日本的经济奇迹使得产业政策一词风靡于全球却是不争的事实。今天产业政策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一方面是由于对日本产业政策神话的憧憬,另一方面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首先,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正面临着深刻的结构变化,各国需要寻求新的对策来迎接这种挑战。其次,在经济政策领域里,出现了一个意义深远的演变过程: 原先看起来似乎并不相干的经济问题和相对独立的经济子系统,在宏观经济大系统中正逐渐相互渗透、相互依赖。使用产业政策这个词,正反映了人们对经济政策领域里正在发生的这种演变过程的关系 (周叔莲、裴叔平、陈树勋,1990,P.35~36)。 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1) 产业结构政策。指促进一国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使国民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发展,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较高的比较利益的政策体系。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优先发展幼稚产业的政策、重点扶植基础产业和瓶颈产业的政策和培养支柱产业以及进出口政策。(2) 产业组织政策。它的核心内容是对产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实现企业规模合理化,反对垄断,促进竞争。(3) 产业布局政策。即影响产业的地区分布的政策,它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4) 产业技术政策。它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国家的产业技术进步,加快技术创新,使产业发展能够尽可能快的吸收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成果 (杨沐,1993,P.13~25; 汪同三、齐建国,1996,P.35~46)。 ☚ 交易成本 制度创新 ☛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调整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结构,从而调节供给总量,使供给结构能够有效地适应需求结构的所有政策措施的总和。产业政策包括轻型产业政策、重型产业政策以及主导产业政策。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往往采取以农业、轻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要比例的轻型产业政策,并以轻纺业为主导产业。重型产业政策是指与农业、轻工业相比较,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政策,往往以钢铁等为主导产业。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技术条件要求制定与其相适应的产业政策,以正确确定主导产业,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现阶段应制定农、轻、重比例协调的产业结构政策,在农业、轻工业充分发展,农业、轻工业技术构成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向重型产业政策发展。 ☚ 产业 产业结构 ☛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指国家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 (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所采取的据以指导其生产、经营等项活动,使国家资源在各个产业部门得到最佳配置,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可分为:(1)产业结构政策。即为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国家对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对衰退产业的“再活性化”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 (2)产业组织政策。包括企业在市场上的行为规范、保护市场机制、增强企业竞争活力以及在企业组织上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政策;(3)产业技术政策。包括引进新技术、开发新技术的方向和方法等方面的政策; (4)本国产业与外国产业关系的政策。包括出口、国际竞争、国际分工政策等。其中产业结构政策是主要的,它关系到产业结构的比重、各种生产要素的分配。 ☚ 农村运输业经济效益 农村产业政策 ☛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国家依据国民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而制定的指导、协调各类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产业政策是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策略的具体化,对各产业内部的行业发展战略和策略的确立和实施具有指导作用。因此,产业政策亦称“中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一词作为一个较完整的政策体系、并运用于经济生活中调节产业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我国产业政策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 指导性。即产业政策对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其内部各行业的发展能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2) 系列性。即产业政策是由一系列具体的方针政策组成的,各种具体的政策直接规定或影响某一侧面的经济技术活动; (3)协调性。即产业政策具有协调行业发展的功能和能动地调整各产业、各行业比例的功能; (4) 动态性。即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产业政策。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协调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结构政策的内容是确定产业构成、产业的分类、产业的相互关系、产业的发展系列及其具体的结构合理化政策; 产业协调政策的内容是指国家为使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得以协调和相互补充,而采取的组织形式、手段和策略。产业技术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为了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而采取的技术政策,其二是为了促进技术进步而采取的技术政策。通过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体现宏观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发展规划,并以此协调和调动财政、金融、税收、价格、外汇等宏观调控杠杆的运动,把有限的资源投入战略产业部门,实现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进出口结构的合理化,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可以通过其促进产业关联和组织的作用,推动企业搞活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业政策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调节机制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其他宏观调节机制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 比其他宏观调节机制更着重于调节供给; (2) 更深刻地干预社会再生产过程; (3) 比注重调节需求的其他宏观调节机制的调节时间跨度更长,调节得更为具体和细致。在我国目前条件下,正确的产业政策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 符合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如注重发展新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在注重协调发展前提下实现产业部门顺序突破等。(2)符合国情和世界市场状况。应根据本国的地理位置、资源、人口等条件,制定能够发挥优势的产业政策和进出口政策。(3) 符合商品经济发展规律。 ☚ 分水岭工业 产业结构高度化 ☛ 00005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