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产业内贸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产业内贸易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同国家之间就同一产业的产品所进行的贸易。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Krugman,Paul, 1953— )借助于规模经济对它进行了解释。按照传统的贸易理论,各国将分别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进行国际交换。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发生在这两类国家之间的贸易应在国际贸易中占很大比例;同时,各国分别从事不同产业产品的生产并相互交换,因而国际贸易将发生在不同的产业之间,也就是说同一产业的产品和同种产品在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是不太可能的。而在现实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是主要的国际贸易内容,同一产业内的产品贸易又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针对这一事实,克鲁格曼提出了新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推动了产业内的贸易活动,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较比较优势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由此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传统的贸易理论。此外,产业内贸易也与各国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或偏好有关。

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又称部门内贸易,指一国既进口同时又出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这里的相同类型商品是按国际商品标准分类法统计时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商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一国的出口项目中。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内贸易得到迅速发展。
根据以比较成本学说为基础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每个国家都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短缺要素的产品,如此,参与国际贸易的一定是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的商品,即国际贸易只能是产业间贸易。很明显,这一理论无法对产业内贸易作出解释。为此,许多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少理论,试图对此加以说明。
最早对产业内贸易现象作出理论解释的是瑞典经济学家林德(Linder,1961)。他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第一次从需求角度作了分析。林德认为,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一国代表性需求的商品也越容易在另一国找到市场,因而这两个国家间的贸易量越大。如果两个国家需求结构完全一样,一个国家所有可能进出口的商品,也是另一个国家可能进出口的商品,这样就会发生产业内贸易。他进一步指出,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工业化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比较接近,消费者的偏好相似程度比较高,因此,它们之间的产业内贸易量比较大。
林德以后,许多经济学家继续致力于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研究。有的受林德的启发,进一步从需求角度加以探讨,更多的则是从市场结构方面进行分析。例如,格雷 (Gray) 和兰开斯特 (Lancaster) 从产品差别化的角度分析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强调产品的差别化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格雷认为,相对要素价格越类似,长期边际成本越接近,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亦越大。兰开斯特更断言,即使在所有方面都相同的国家之间,也可以出现产业内贸易。戴维斯 (Davis) 则主要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揭示产业内贸易的成因,指出规模经济可以在产业内形成互有竞争力的价格,从而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发生。芬格 (Finger,1975) 则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批评。在n种商品两种要素的模型基础上,他一反常理,假设要素收入是非均等化的,并根据“可出口能力” 对商品进行惟一的分类,他认为,除了在分界线附近的商品外,如果将商品按要素密集度划分为不同的产业,那就不会有产业内贸易。因此,所谓产业内贸易的发生,是由于商品并未按要素密集度的相似性划分行业。另外,哈韦里逊 (O.Harvy Lyshyn) 和赛文 (E. Civan) 认为,关税同盟等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关税同盟内的产业内贸易还和由关税同盟所引起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密切相关,如果是贸易创造型的关税同盟,则产业内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高; 若是贸易转移型的关税同盟,则产业内贸易比重低。
尽管存在着对产业内贸易的不同解释,但在产品的差别化和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这一点上,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认为,传统理论关于产品同质性及完全竞争的假定不符合实际情况。事实上,同一产业的产品虽然具有替代性,彼此相互竞争,但它们又不完全一样,各有一定特征,从而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产品差别的存在使垄断竞争成为制成品市场的一种普遍现象。同一类产品的差别化意味着不同生产者的产品可以满足不同的消费层次结构和不同的消费偏好。与此同时,虽然消费者的偏好因为收入水平和主观因素存在差别,但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偏好又有重叠。这样,只要各国同一产业的产品存在着差别,消费者偏好又有重叠,就存在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关于规模经济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规模经济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必要基础: 一方面,规模经济促进了各国在各产业内部发展专业化生产,使建立在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得以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规模经济的制约作用,每一国的大型企业只能生产系列有限的产品,使得各国产品具有差别性。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性原因。但是哈韦里逊和赛文在对62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有关贸易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指出,国家的经济规模越大,规模经济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一国经济规模的大小对产业内贸易几乎没有影响,因为经济规模较大国家的较强的自我供给能力缩小了产业间的贸易量,规模经济显得不再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产业内贸易中,各国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产业内公司的特定竞争优势,而不像产业间贸易那样,首先表现为由生产要素禀赋所决定的国家竞争优势。当两国要素禀赋结构相似而无多少产业间贸易发生,而规模经济占重要地位和产品高度差别化时,从生产规模化和产品多样化中获得的利益就会超过常规的比较利益,产业内贸易就成为贸易利益的主要来源。这些利益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规模经济收益递增使得效益提高,产值增加; 二是产品的多样化使消费者不同层次的偏好得到满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程度。不同国家生产一种产品的不同部分,然后进行相互贸易以使成本最小化也是产业内贸易的一个方面,这种对各种比较优势的利用被认为是要素禀赋模型在现代生产条件下的扩大。

☚ 自由贸易港区   公司内贸易 ☛
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世界贸易中出现了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种产品,以及同一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参加贸易的现象。例如,日本出口丰田汽车到德国,同时进口德国的奔驰汽车;美国出口汽车的零部件到日本,又从日本进口汽车的零部件。出现这种贸易现象的原因用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理论是不能解释的,当代国际经济学的专家们提出了新的解释,从而形成了现代的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般情况下,产业内贸易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是因为许多同类产品有着不同的特性;第二,由于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有着季节的差异,导致一些地区在某一季节出口这一产品,而在另一季节又进口同种产品;第三,由于一些国家国土面积比较辽阔,国内贸易运输费用常常比国际贸易的运费要高,因此,通过国际贸易可以节约运输费用和时间。但是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业内贸易会迅速发展? 为什么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会日益增加呢?其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国际分工深入到制造业内部,出现了“水平分工”的结果;第二,在制造业内部同一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投入的要素比例不同,从而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第三,战后跨国公司的广泛发展,其专业化生产,以及内部中间产品的转移,都是以国际贸易的形式出现的,从而加强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第四,战后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的突飞猛进,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前提和条件。

☚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产业内贸易指数 ☛
0000197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