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亟Jí

《姓氏词典》 引 《姓谱》 收载,未详其源。

亟jí

急速。張衡《思玄賦》:“將答賦而不暇兮,爰整駕而亟行。”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说文》:“亟, 从人,从口,从又,从二,二,天地也。”徐锴云:“承天之时,因地之利,口谋之,手执之,时不可失,疾之意也。”《诗·豳风·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亟,赶忙。又读作qi,屡次。《左传·隐公元年》:“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亟,多次。
通“姑” gu
〔例〕 《新唐书·西域传》:“自龟兹赢六百里,踰小沙碛,有跋禄迦,小国也。一曰亟墨,即汉姑墨国。”
亟,见母、职部;姑,见母、鱼部。见母双声,职、鱼旁对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 上一篇:亞
  • 下一篇:亡

亟jí

急速。《邶风·北风》一章:“其虚其邪,既亟只且!”毛 《传》:“亟,急也。”郑 《笺》:“邪读如徐,言今在位之人,其故威仪虚徐宽仁者,今皆以为急刻之行矣。所以当去以此也。”朱熹 《集传》: “虚,宽貌。邪,一作徐,缓也。亟,急也。只且,语助辞。是尚可已甚,而去不可不速矣。”《豳风·七月》七章:“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郑《笺》: “亟,急。乘,治也。十月定星将中,急当治野庐之屋。其始播百谷,谓祈来年百谷于公社。” 《小雅·何人斯》五章:“尔之亟行,遑脂尔车。”郑 《笺》:“亟,疾。女当疾行乎?则又何暇脂女车乎?”朱熹《集传》:“言尔平时徐行犹不暇息,而况亟行,则何暇脂其车哉。”

☚ 贯   承 ☛

读音j·i(ˊ),为i韵目,属i—er韵部。纪力切,入,职韵。
❶急切地;急迫地。如:亟待解决。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q·i(ˋ),为i韵目,属i—er韵部。去吏切,去,志韵。
❶屡次;一再。

上一条: 下一条:

亟欺qǐ

❶ 爱。例:爱~他敬~他。
❍ 他对娃爱~得不得了!
❷副词。屡次;一再。例:他闹~了多次没理他,反而执上了!
❍ 多次对人耍~脾气,这回让给怼~了回去!
《方言》:“亟,爱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反相敬爱谓之亟。”《玉篇》:“亟,数也。”

{}3802可爱可亲的样子。晋语。山西长子〖〗。陕西。相互敬爱。古方言。《方言》第一:「~,…爱也。东齐海岱之间曰~,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相敬爱谓之~。」

亟ji

急速,赶快。《史记·陈涉世家》:“趣(cu)赵兵~入关。”(趣:促。)(qi):屡次。《论语·阳货》:“好从事而~失时,可谓知乎?”(知:智。)

亟jí

〈文〉迫切;赶紧
 △ ~待解决|~须办理。
另见630页qì。


亟qì

〈文〉屡次
 △ ~来请求。
另见362页jí。

急迫:~~︱~盼︱~待︱~应︱~须︱~宜。

亟jí

急迫地:亟待解决。
另见403页qì。


亟qì

屡次,多次:亟请│亟诺│亟不许诺。
另见227页jí。

亟(一)jí (二)qì

【辨形】 右是又,一捺变点。8画。象形。
【辨义】亟(一)jí 急迫:亟待|亟亟|亟盼|亟须|亟宜|亟应。
(二)qì 屡次:亟来问讯。
【辨析】二音主要区别是:
一、词性不同:亟(一)jí构成动词、形容词;(二)qì副词。
二、适用范畴不同: 亟(一)jí表示时间状态;(二)qì表示频率。
三、构词能力不同:亟(一)jí能构成较多词语;(二)qì只用于“亟来问讯”等词语。

(同)急

❶急。《詩經·豳風·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鄭玄箋: “亟,急。”陸德明 《經典釋文》:“亟,紀力反。” 《詩經·大雅·靈臺》:“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鄭玄箋:“亟,急也。” 陸德明 《經典釋文》:“亟,居力反。”
❷疾。《詩經·小雅·何人斯》:“爾之亟行,遑脂爾車。”鄭玄箋:“亟,疾。” 陸德明 《經典釋文》:“亟,紀力反。” 《禮記·少儀》:“小飯而亟之。” 鄭玄注: “亟,疾也。” 陸德明 《經典釋文》:“亟,紀力反,注同。”
❸數。《禮記·少儀》:“亟見曰朝夕。” 鄭玄注:“亟,數也。”陸德明 《經典釋文》:“亟,去冀反,注及下同。”

亟qì

〖副词〗
一、表示动作行为多次发生、出现。可译为“屡次”或“多次”(4)。《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武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不答应。《臧僖伯谏观鱼》:乱政亟行,所以败也。——屡次实行乱政,是国家败亡的原因。《沧浪亭记》:亟求余作《沧浪亭记》。——他多次请求我做一篇《沧浪亭记》。
二、读j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得很快。可译为“立即”、“赶快”、“急切”(4)。《郑庄公戒饬守臣》:我死,乃亟去之。——我一死,就赶快离开这里。《秦楚之际月表》: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五年之内,号令改换了三次,自有人类以来,不曾有接受天命像这样的急切的。《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以至于陷在穷困饥饿的水深火热之中,又危险又急切。

亟jí

急,赶快。《诗经·豳风·七月》:“~其乘屋,其始播百谷。”《陈涉世家》:“趣赵兵~入关。”(趣cù:催促。)
另见476页qì。


亟qì

屡次,多次。《左传·隐公元年》:“~请于武公,公弗许。”韩愈《答李翊书》:“~称其人,所以劝之。”
另见245页jí。

*

D8BD
(一)ji副词。急迫地:~待解决/~须纠正。
(二)qi屡次:~经商谈。

次数多

次数多

累(累次;累累;累次 累仍) 数(数回;数次;数四;频数;~见不鲜) 屡(屡屡;屡次三番) 亟(~来问讯) 骤(~战~胜) 迭次 几番 连番 叠次 展转 故故
比喻次数多:多多
次数多而接连:勤(~学;~来) 常常 经常 时常 时时 比比 宾宾 繁数 梭梭 频频 频繁 频烦 频并 仍重 仍叠 频仍
一次又一次:臻 频(频次;频数) 叠次屡次 一再 一又 三番 再三(再三再四) 再而三 一而再 一次次 一次一次 三天两头 三日两头 几次三番 累次三番 两次三番 接而连三 接二连三 至再至三
好多次:多次 频繁
屡次,多次:三番五次 三番四次 三番两次 三回五次 屡次三番 二次三番 几次三番
反复多次:翻来覆去 汔再汔四 三翻四复 三番四复 三反四复 翻来复去 番来覆去 覆去番来 反来覆去 覆去翻来
来回反复,反复多次:三回九转

☚ 动作的次数   个数 ☛

需要

需要

需(要需;所~) 用(不~) 待(自不~言) 消(消得;~说) 销 须(须要;要须)
需要与要求:求(求须;需求;诛求;诡求;供~相应) 资须
同作恶者,彼此互有需求:同恶相求
表示需要:得(~去) 庸(无~)
必须,须要:须索
生活所需要:赡生
日常饮食上的需要:饥食渴饮 饥餐渴饮 渴饮饥餐
生活上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
对吃喝和性的需要:饮食男女
生活所需昂贵:买桂
当时需要:机宜
当时的需要或风尚:时宜(不合~)
合于需要:对路 适路
随时的需要:不时之需 不时之须 如布帛菽粟
迫切需要:亟 要需
紧急需要:急需
所需求极有限:饮河
不需要:不消 不必 不用 不待 不由何必 无须 勿庸
(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需要)

另见:供应 欲望 不需 满足2 要求2

☚ 需要   必须 ☛

危急

危急

危(危亡;危革;危剧;危逼;危迫;危亟;危棘;危岌;危蹙) 急(急危;迫急;警急) 革(病~) 亟 频 蹈冰 逼厄 阽切
艰难危急:艰危 艰急
时间紧迫,事机危急:间不容发 间不容缕
艰难危急:艰急
困厄危急:厄急
困迫危急:窘急
忧患危急:忧急
困难危急:困急 窘急
困苦危急:困殆
非常危急:猋急 九鼎一丝 兵在其颈
危急的样子:岌岌
(危险而急迫:危急)

☚ 紧急   和缓 ☛

急迫1

急迫1

急(急促;急切;猝急;遑急;逼急) 迫(迫切;迫促;迫亟;迫速;迫猝;迫遽;激迫;猝迫;慌迫;崩迫) 紧(紧迫;紧促;紧切) 亟(亟亟;~须;~待) 遑(遑急) 遽(遽迫;薄遽) 切(切切) 促(慌促) 忙
急迫地:疾亟
匆忙急迫:仓卒 紧三火四
忙乱急迫:颠蹙
困顿急迫:困逼
穷迫,迫促:戚促
穷困急迫:穷急
急迫的样子:遒然 急巴巴
殷切急迫的样子:殷殷
(马上需要应付或办理,不容许迟延:急迫)

另见:急于 紧急 危急 心情

☚ 急迫1   十分急迫 ☛

〖亟〗

(一)粵 gik1〔激〕普 jí

急切,趕忙。許慎《說文解字》:「〜,敏疾也。」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趣趙兵〜入關。」(趣:同「趨」,催促。)

(二)粵 kei3〔冀〕普 qì

屢次,多次。《論語.陽貨》:「好從事而〜失時,可謂知乎?」

亟qi气

❶指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张景岳注: “亟,即气也。观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即此藏精起气之谓。”
❷与极通。

亟jí

 [书](急迫;迫切) urgently;anxiously;earnestly: ~ 待解决 have to be settled urgently;need prompt solution;~ 盼 earnestly hope;~ 须纠正 must be speedily put right;~ 欲 desire most ardently;want very much
另见 see also qì。
◆亟亟 [书] in a hurry;in haste


亟qì

 [书] (屡次) repeatedly; again and again: ~ 来问讯 come repeatedly to ask for information
另见 see also jí 。

亟 (jí 、qì) 读极 (jí)

【亟】病。
例1 阴者,藏精而起亟者也;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译文 五脏属阴主藏精,能促使疾病痊愈; 卫气为阳,能为人体卫外的屏障。
例2 帝曰: “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府,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 (《素问·通评虚实论》)
译文 黄帝说: “春季出现的疾病,治疗可针刺与时相应的经络腧穴; 夏天出现的疾病,治疗可针刺与时相应的经脉腧穴;秋天出现的疾病,治疗可针刺与时相应的和六腑相关连的经脉腧穴; 冬天的疾病可致腠理闭塞,腠理闭塞的,宜用药物治疗,少用针刺砭右治疗。
例3 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然必因其开也,其入深,其内亟也疾,其病人也卒暴; 因其闭也,其入浅以留,其病人也徐以迟。(《甲乙》卷六第一)
译文 害人的风邪伤人是不能按季节推论的,然而必定是由于人体毛孔开张,邪气深入人体,其内侵致病作用很快,则使人发病急骤; 如果毛孔闭塞,邪气侵入较浅而留止于肤表,则发病较迟而缓慢。
《素问·生气通天论》: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上两句皆指人体的抗病能力而言。精为阴,指内在的抗病能力; 卫为阳,指体表的抗病能力。阴阳是泛义词,当依文以立解。
亟,古极字。《易·说卦》: “其於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 其於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释文》: “亟,纪力反。王肃云: ‘去记反。’ 荀作‘极’。”按“为心病”和 “为亟心”对文,则 “亟心” 即心病。
亟, 甲骨文作。 于省吾说:“亟, 古极字。 ……亟字中从人,而上下有二横画,上极于顶,下极于踵,而亟之本义昭然可见矣。” (《甲骨文字释林》) 《说文·木部》: “极,栋也。”本义是屋脊之栋。屋脊之栋是最高的,可引申为极端。《管子·侈靡》:“亟则谿谷山陵之神之祭更,应国之称号亦更矣。”王念孙案: “亟与极同。” (《读书杂志· 〈管子〉 第六》) 疾病是人体正气极度虚弱的表现,又可引申为病。《吕氏春秋·适音》: “太清则志危,以危听清,则耳谿极。”高诱注: “极,病也。” 《世说新语·文学》: “尔夕忽极,于此病笃,遂不起。”“极” 即病。《太素·卷二·顺养》: “母泄皮肤,使气不极。”“不极” 即不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极”作“亟夺”。当依 《太素》之文。
古音亟、极皆属职部,叠韵。亟属溪母,极属群母,溪群旁纽。

☚ 亨   景 ☛

(jí急) 纪力切,见母职韵,开口三等,入声。
【亟】赶快
苟不亟清其血中之毒,则胎岂能独无恙乎? (余师愚《疫病论》九)
译文 如果不赶快清除病人血中的毒邪,则胎儿岂能单独没有病呢?
【亟】紧急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素问·生气通天论》)
译文 阳邪蓄积病死的,是由于阳邪过亢阻挡隔塞阴气所致,这种阴阳隔塞不通的病,就应当早用泻法治疗,如果不紧急采用正确的方法治疗,就会败坏在庸医手里。
【亟】危急
病且急,历请他医,莫能治,请常为诊。(沈亚之《沈下贤文集 ·卷四 ·表医者郭常》)
译文 患者病情危急,多次请了其他医生,没有能够治愈,于是请郭常来诊治。
(qì气) 去吏切,溪母志韵,开口三等,去声。
【亟】频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译文 冬季三个月,冰雪封闭,万物潜藏,水结冰,土地干燥开裂。这时不要扰乱人体的阳气,要早睡晚起,必须等候日光的温暖以避寒; 要使志意潜藏不要外露,好像私意已取得满足一样; 深居内室避寒取暖,不要使皮肤过多地排泄汗液,让阳气频频丢失,这就是人的活动必须适应冬季气候、保养敛藏阳气的养生方法。
“亟”是 “極 (极)” 的古字。“亟” 的本义是屋脊之栋。屋脊之栋是最高的,引申为极度。《诗·大雅·崧高》: “崧高维岳,骏极於天。” (参见本书第一章 “亟读如极”条) 极度的事可能是紧急状态,引申为紧急。《诗·邶风·北风》: “既亟只且。”毛 《传》: “亟,急也。”引申为危急。《左传·定公五年》: “以周亟矜无资。” 杜预注: “亟,急也。”
由紧急可引申为赶快。《管子·小匡》: “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引申为频繁。《战国策·齐策四》: “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

☚ 几   间 ☛

亟jí,qì

(甲) (金) (篆)
会意字,甲骨文是“二”中一个“人”,“二”的两横代表天地,或上下两极,“人”在其间,顶天立地是为极。小篆加“口”与“又”(手),使“人”的意思更完整。“亟”为“極”(极)之本字。“极,至也,三极,天、地、人。”(朱熹《周易正义》)因与疾、急同音通假,故有“急”义。《广雅》:“亟,急也。”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極(简化为“极”,极端)
殛(雷殛)

86.趣談“亟”字

亟,簡單地説從二從吸,二表示天地,像人呼吸於天地之間。因聲借爲迫切,實爲太極之“極”的本字。


甲骨文;金·毛公鼎;篆jí,qì

[二(表示天地,意符)+吸(呼吸,聲意符)→亟(《説文》:“亟,疾也。從人,從口,從又,從二。二,天地也。”亟:1.jí,“迫切”〈亟待〉。2.qì,屢次(亟問,亟來請求)。)]
[春秋] 左丘明《左傳·隱公五年》:“亂政亟(jí)行,所以敗也。”
《孟子·萬章下》:“繆公之於子思也,亟(qì)問,亟饋鼎肉,子思不悅。”(從前魯繆公對於子思,屢次問候,屢次都送來熟肉,子思感到不愉快。)

亟jí

8画 一部 〈书〉急切,急迫: 问题~待解决。
 另见qì(322页)。


亟qì

8画 一部 〈书〉屡次: ~来问讯。
 另见jí(173页)。

亟()


甲骨文合集13637反,殷
……亟……
按: 人之上下兩畫表天地,會極於天地之意。

班簋,殷周金文集成4341,西周中期
(屏)王立(位), 乍(作)(四)方亟。

史牆盤,殷周金文集成10175,西周中期
亟㺇(宣)慕(謨), 昊(昭)亡(無)𪰖(斁)。
按: 左下增口爲飾。

毛公鼎,殷周金文集成2841,西周晚期
今余唯𤕌(紳)先王命, 命女(汝)亟一方。
按: 增攴示有所行動之意。

伯梁其盨,殷周金文集成4446,西周晚期
㽙(畯)臣天子, 萬年唯亟。

王子午鼎,近出殷周金文集録358,春秋中期或晚期
命(令)尹子庚殹民之所亟。

侯馬盟書156:21,春秋
明亟視之。

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19,戰國
亟(極)(仁)之至, 利天下而弗利也。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102,戰國至秦
不當環,亟執勿失。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乙種59,戰國至秦
(繫), 亟出。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172,西漢
亟出説而賜媚新衣。

山徽墓誌,北魏
古往今來,山川亟改。
按: 又符訛寫。

王僧墓誌,東魏
正光中,除清州高陽令,未及下車,而芳風亟聞。

司馬遵業墓誌,北齊
亟舞雲梯。

張濤妻禮氏墓誌,隋
君但塵芳不寂,終謝業風,灰管亟變,俄彫秋蘀。

高瀚墓誌,唐
屬時宰有薄進士者,尤恚公卿子弟用是進,亟言於武宗皇帝,主司惴不敢第。
《説文》:“亟,敏疾也。从人从口,从又从二。二,天地也。”
“亟”字从二,人之上下兩畫表天地,會極於天地之意。西周中期的史牆盤中,“亟”左下增口爲飾。至西周晚期毛公鼎“亟”字增攴符,表示有所行動之意。楚簡多假“亙”爲“亟”。《郭店楚墓竹簡·魯穆公問子思》簡1:“亙(亟)爯(稱)其君之亞(惡)者,可胃(謂)忠臣矣。”

☚ 二   恆 ☛

亟★规◎常


表意,甲骨文中间象人站立之形,下边的一横画为地面,头顶加一横画指天,金文和小篆字形增繁,加口、攴或又,隶定为“亟”。本义读jí,顶端、最高处,是“極(极)”的本字,假借为副词,表示急迫地、急切地;又读qì,假借为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多次重复,相当于“屡次”。
【辨析】
亟/急 a.这两个字都有急切义,读音古代相近,现代相同,是同源字。b.这两个字虽然都有急切义,但是用法有区别:“急”是形容词,可以作状语(急待)、定语(急性子)、补语(催得急);“亟”是副词,只能作状语(亟待解决),带有较浓的书面语色彩。

(jí)

敏疾也。从人,从口,从又,从二。二,天地也。

*亟kiək

[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 敏疾也。 从人、口、又、二。二,天地也。(十三篇下)
在低矮之處,可能為監獄或礦坑,高度受限制。

☚ 佩   或 ☛
0000011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