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亚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亚丁Aden都城名。中国明朝史籍称阿丹、亚丹,清朝(近代)史籍译称亚德尔。在今亚丁湾北岸的半岛上。其名为古代苏美尔人语词的转讹,意为广阔的草原。地当欧、亚、非海上交通要冲,自古以来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途站。公元前24年,曾被罗马占领。公元16世纪受奥斯曼帝国控制。1802年英国在此建立加煤站。1837年英国侵占该地,曾为自由港。1960年,为英国驻中东海陆空三军联合司令部所在地。1967年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独立后成为首都。早在公元15世纪初,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曾三次访问该地。 亚丁也门共和国经济文化中心和阿拉伯半岛的重要港口。位于阿拉伯半岛南端,濒临阿拉伯海和红海。人口41万(1987)。属热带沙漠气候,最低气温为16℃,最高气温在40℃以上,年均降水量20多mm。自古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途站。1802年英国在此设立海船加煤站,1839年正式侵占。1968~1990年为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首都。1850~1970年为自由港。亚丁港有1500m长的崖壁码头和27个深水泊位。位于亚丁西侧10km处的小亚丁油港,有4个专用泊位,可供5~7万t级油轮停泊。工业主要有纺织印染、发电及现代化炼油厂等。 亚丁Aden也门共和国重要城市,原为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首都。位于阿拉伯半岛南端,扼红海与阿拉伯海出入口,是欧、亚、非三洲海上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人口约35万(1986年)。世界重要转口港和加油港。 亚丁也门共和国港市,海、空军基地。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端,扼红海门户。 亚丁 亚丁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印度洋西北重要港口。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端,亚丁湾北岸,距红海南口曼德海峡约160公里,扼红海和印度洋的出入口。是欧亚非三洲海上要冲。人口40万 (1984年)。公元前24年,被罗马帝国侵占。16世纪处于奥斯曼帝国控制下。1839年以后1个多世纪又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60年,为英国驻中东海陆空三军联合司令部所在地。1967年11月民主也门独立后,定为首都。历史上的亚丁城建在一座死火山口——沙姆桑山附近,即现在的克雷特区。克雷特意为“火山口”。古城高出海面1,800英尺,有很多裂开的深崖,有桥梁相连,下面还筑有隧道。现在,整个城市环绕着一个近似椭圆形的海湾之旁,由克雷特 (老亚丁)、霍尔穆克萨尔、小亚丁和人民城等7个区组成。老亚丁的山头上至今还保存着一座11-13世纪十字军东征时代的古城堡。古城正中有一座反映南也门人民英勇斗争历史的博物馆。以独立斗争时期英勇牺牲的烈士穆德拉姆命名的穆德拉姆区为市内工业中心。霍尔穆克萨区附近辟有工人岛休养地。岛上建有别墅式花园房舍。为发展旅游业,1980年还建了现代化的金色海岸旅馆。亚丁港自古就是红海的门户,为古代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途站,有“东方直布罗陀”之称。15世纪初,明朝三保太监郑和曾3次访问亚丁 (古称亚丹),随同访问的费信,曾写诗记述在这里的见闻。近代亚丁港建于1888年。港内风平浪静,无岩石及珊瑚礁,便于船只停泊。分内港和外港,内港航道长约2英里,宽600英尺,港内面积186.75万平方米,水深一般为30-36英尺,有28个泊位,可接纳7万吨级海轮,是世界重要转口港和加油港。1970年政府在港内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并创办了海运学院。1953年建大型炼油厂,提炼波斯湾沿岸的原油。有纺织、卷烟、肥皂、铝制器皿、海水淡化、造船等工业。有盐场。出口盐、石油、皮革,咖啡、树胶和香料等。 ☚ 皮特开恩群岛 亚丁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