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阴wǔ yīn佛教“五蕴”的旧译,指色、受、想、行、识。寒山《可笑五阴窟》:可笑五阴窟,四蛇共同居。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其他部 > 名類 > 五陰 五陰 wǔyīn 指手太陰、手少陰、足太陰、足少陰、厥陰五條經絡。其稱始見於先秦典籍,今沿稱。《靈樞經·經脈》:“五陰氣俱絶,則目系轉,轉則目運。” 五阴 066.五阴(p136.3)义项二引书证作:《景德传灯录》二七:“僧肇法师……临就刑,说偈曰: ‘四大元无主,五阴本来空。’” 按:引书证失篇目,与它处引同书皆详标卷次、篇目之体例不一,且不便读者覆按原文,故须补卒: 《明州布袋和尚》。 ☚ 二惠兢爽 五坡岭 ☛ 五阴指手太阴、手少阴、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五条阴经。《灵枢·经脉》: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 五阴the five skandhas 五阴佛教名词。“三科”之一。又译“五众”、“五聚”、“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五类现象的总称。狭义地说,是佛教对人和人的意识活动的概括,偏重于心理部分。广义地说亦指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总和。色,相当于物质概念,但有少数精神现象。包括地、水、火、风四大及由四大所组成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和色声香味触等感觉对象。受,指主体的感受,有三类: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想,主体所从事的精神活动。行,思想中决定人的行为的各种因素。识,一切认识活动赖以发生的精神主体。对五阴的解释,是佛教各派确立自己思想体系的重要依据。小乘佛教多数派别通过分折“五阴”,得出“人无我”的结论,认为“人我”是“五阴”的暂时和合,唯有假名,而无实体。而大乘佛教则认为“人我”及“五阴”本身都是虚幻不实的。汉安世高译《阴持入经》中有专门论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