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狄仁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狄仁杰607—700唐大臣。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曾任汴州参军,受阎立本赏识,荐授并州法曹。迁大理丞,断狱时称公平和恕。升冬官侍郎,持节江南巡抚使,毁吴、楚淫祠一千七百余所。天授二年(691年),任地官侍郎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诬陷下狱,武则天免其死,贬为彭泽令。万岁通天(696—697年)中擢魏州刺史,转幽州都督,召拜鸾台侍郎,复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反对武则天立武三思为太子,劝说她立自己的儿子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并劝阻她大造佛像。后授纳言兼御史大夫,以不畏权势著称。张柬之、姚崇等均为其推荐,皆为一代名臣。 《狄仁杰》狄仁杰为儿童时,门人被害者,县吏就诘之①。众咸移对②,仁杰坚坐读书,吏责之,仁杰对曰:“黄卷③之中,圣贤备在,犹未对接,何暇偶俗人而见耶?”以资授汴州判佐,工部尚书阎立本黜陟河南④,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惊谢曰:“仲尼云:‘观过斯知仁矣’⑤,足下可谓海曲明珠,东南遗宝。”特荐为并州法曹⑥,其亲在河阳别业⑦。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去。 (《大唐新语》) 注释①诘(jie)——问。②众咸移对——众人都挪动座位而相对。③黄卷——书籍。古人以辛味、苦味之物染纸以防蠹,纸色变黄,故名。④“工部尚书”——工部尚书,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的长官。阎立本,唐初大臣、画家。高宗显庆中,官将作大匠,后代兄立德为工部尚书,官至中书令。黜陟(chuzhi),亦作“绌陟”,指官吏的进退升降。⑤“观过”句——语出《论语·里仁》,意谓只要观察别人所犯的是什么样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属于哪类的人了。⑥并州法曹——并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三国后渐小,唐代相当于今山西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地区。法曹,地方司法机关。⑦别业——别墅。 赏析狄仁杰是著名公案小说《狄人杰》中的主人公,而本文所写则是现实生活中的狄仁杰的几段逸事。文章虽然短小,但其立意、选材和笔法还是颇有特色的。 狄仁杰是唐朝的一代名臣,以其不畏权势,敢于直言而著称。他主要从政于武则天时代,曾官至相位。但他从不搞献媚邀宠、阿谀奉迎这一套。他曾力止武则天造大佛像,向朝廷推荐了张柬之等数十名贤臣,从而大大减弱了酷吏之害。他还多次力劝武则天立李嗣,复唐室。对于这些彪炳史册的光辉业绩,作者都一概略去不写,而只选取了三件极平凡的琐事。这显然有作者的用心。狄仁杰作为一代名臣,那些卓著的政绩早已传诸人口,而那些生活中的琐事则又往往为人所鲜知。作者在文中就小避大,无疑补足了狄仁杰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另一个侧面。从一滴水珠中同样可以看到太阳的光辉。显然,文章只是撷取了狄仁杰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几滴水珠。 第一件事,记其幼年时事。在门人被害事件中,县吏来诘问书塾中的众童子。别人迫于县吏声威,“咸移对”,而独“仁杰坚坐读书”,鲜明的对比之下,一个性格倔强,不同流俗的少年狄仁杰被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那段言词朗然的应对则更进一步显示出少年狄仁杰不畏权势的个性及其高洁不俗的志趣,同时也显示了他机智、善辩的出色才华。这些正是狄仁杰后来成为一代名臣的基础。 至于狄仁杰斐然的政绩和卓越的才能,也是不能不提的,但短短的百十字又很难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印象。于是作者避开正面的具体描写,而巧妙地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工部尚书阎立本之口,极赞狄公人品与才能的不凡。“海曲明珠,东南遗宝”的激赏与特意荐举的行动,有力地表明狄仁杰决不是一个无德无能的平庸之辈。 如果说以上两件事主要是表现狄仁杰人品刚正、才华出众一面,那么第三件事的笔锋所触则是他柔细的感情世界。狄仁杰远别家室,只身赴任,登太行南望孤云,不由地念起远方的亲人,想象着白云之下亲人所居的家园,以至“悲泣”、“伫立”,久久不去。这些细腻的描写正表现了狄仁杰当时细腻的心理活动。由“南望白云”到“悲泣伫立”,再到“候云移乃去”,真实地写出了主人公触景生情而至悲情难抑,最后怅然失意的情感发展轨迹。由此揭示了狄仁杰这位以刚直著称的廉吏性格中柔情如涓水的另一个侧面。这个细节,使读者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不仅刚直能干而且富于感情、心地慈善的狄仁杰。 总之,这篇随笔短文精心选择主人公生活中琐细微小的事件,以十分精炼又富于变化的笔法。多侧面地展示了狄仁杰作为一代名臣的精神风貌。 狄仁杰·刘 肃· 狄仁杰为儿童时,门人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咸移对,仁杰坚坐读书,吏责之,仁杰对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未对接,何暇偶俗人而见耶?”以资授汴州判佐,工部尚书阎立本黜陟河南,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惊谢曰:“仲尼云‘观过斯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明珠,东南遗宝。”特荐为并州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去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 〔选自《大唐新语》〕 狄仁杰是一位因荷兰人高罗佩(原名罗伯特·梵·左利克)的公案小说《狄公案》而著名的文学人物,唐代也确有其人。如果说《狄公案》侧重于他机敏多智的侦讯才能的描述,本篇则不涉于此,而是以近于朴纳无华的文笔展示了狄仁杰刚柔兼具的性格特色,并且笔触深入人物内心,同时使用侧面衬托笔法,褒扬了其人品、道德、才能的非属一般。 作者在不足二百字的篇幅内,选择了狄仁杰的三件生活“琐事”加以记叙,两件直接描绘,一件则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第一件事,记其幼年时事。在“门人被害”案中,县吏来诘问书塾中的众童子,别人迫于县吏的声威,“咸移对”,态度恭谨而含畏怯,只有“仁杰坚坐读书”,态度傲然而含轻蔑。当县吏“责之”时,狄仁杰则以富有辩诘性的语言,英气充沛地予以了回答。言词朗然、凛正,显示了他从幼年时代起就已具备的刚正,不媚惧权势和善于诘辩的性格特色。狄仁杰后来成为一代刚正的廉吏,在这里已初见其性格的端倪。第二件,写其任并州法曹时登太行山的一段言行。狄仁杰只身赴任,远别亲人,登太行山,南望白云孤飞,不由触景动情。他先是对左右说:“吾亲所居,近此云下。”然后又“悲泣伫立久之,候云彩移乃行”。南望孤云,不由念及亲人。伫立之时悲而泣下,思亲之情足见深浓;“候云移乃行”,孤云飘飞走了,他才移动自己的身形,又是怅然之意尽在其中。作者以人物的言行,透示了他微有孤凉的心境。作者运用人物语言行动上简洁而形象的描绘,揭示了狄仁杰性格之中情柔也如涓水,脉脉深长的又一个方面。前后描写映照,使读者看到了一个刚正、机敏而又感情丰富,血肉鲜活的人。作者取材虽择小事,但却能生动、多面地展现了人物性格,并且深入人物内心。事情虽琐细、微小,但于人物性格的多方展示却大有好处,表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才能。 但是,仅有“小事”,虽能显现其性格,却对褒扬其政绩、人品的卓越缺乏力量。于是作者在记叙两事之间,以工部尚书阎立本的几句话,侧面写出了狄仁杰政德、人品的光辉。阎立本对被诬告的狄仁杰说:“仲尼云‘观过斯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明珠,东南遗宝。”狄仁杰被诬有罪,赞其为“海曲明珠,东南遗宝”,可见激赏;随之又特意荐举,足见信任。虽未正面直接描述狄仁杰的政绩、才能、人品,但此侧面烘托,也起到了作用:无德无才之人,断不会得到阎立本的如此激赏和举荐。语意虽含蕴不张,但确确实实地补写了狄仁杰形象的又一个方面。 本篇写狄仁杰,重在写出其性格的不同侧面,以生动的“琐事”的记叙,避开了空而无当的平平描述,因而人物性格鲜明、活脱,决不僵化、呆板,不是只有人物的轮廓而无血肉。同时,有正面的直接描述,又有侧面的烘托描写,人物展现得既有特色,又较为完整。 狄仁杰607—700字怀英,并州太原人。《全唐诗》存诗一首。 狄仁杰607~700字怀英,并州太原人,唐朝大臣。举明经而授官,高宗时升任大理丞。到职1年,审断滞留狱中待审被告一万七千余人,事后无一人称冤。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误伐太宗昭陵之柏树获罪,仁杰判其免职,高宗下令诛之。仁杰拒不奉旨,说:“依照法律,权善才罪不当死。"高宗大怒,说:“权善才砍了我祖坟上的树,使我担当不孝的罪名,必须杀之”。左右皆劝仁杰,仁杰毫不示弱,说:“我听说违背皇上的旨意,自古以来都很难,臣不以为难。如果处在桀、纣时就难,处在尧、舜时就不难。臣常逢尧、舜,不担心因反对旨意而遭诛。况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陛下制定法律,徒流死罪,都有不同的犯罪等级。如果犯的罪不当死而处死,法律没有信誉,百姓将如何措其手足?”高宗被他说得无话可说,权善才幸免死罪。狄仁杰任豫州剌史时,当地百姓因越王贞谋反一案而遭连坐者六七百人,判处“籍没”者也有5,000余人。司刑使催促仁杰尽快行刑。仁杰一边延缓行刑,一边密奏高宗,为遭牵连者申冤,说:“臣为此奏,似在为逆人申理。但知而不言,担心违背了陛下爱怜百姓的好意。这些人因案牵连,不是出自本意,伏望哀其诖误。”这些人因此而获得减刑,改配流于本州。武则天时,狄仁杰因为廉洁刚正,才能出众而颇受武则天赏识,不断升迁。后因被酷吏来俊臣构陷下狱。仁杰用计将冤情上奏武则天,武则天将狄仁杰、来俊臣等召来审对,从而发现来俊臣等酷吏陷害狄仁杰的实情。狄仁杰免遭重刑,来俊臣等被判处死刑。狄仁杰晚年为相,以善于引荐人才而闻名,成为武则天最敬重和信赖的大臣。卒于任上,武则天废朝之日,为之举哀。 狄仁杰607~700唐初政治家。又名狄梁公。曾任丞相,善医,尤长针术。顕庆 (656~660) 中,应制入关。途中,为一富室十四五岁鼻端生肿瘤如拳大的患儿施行针术,赘疣 (肿瘤) 应手而落。 狄仁杰607—700唐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属山西)人。武则天初年任地官侍郎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后因被酷吏来俊臣诬谋反下狱,旋放出贬为彭泽令。契丹犯河北,转迁为魏州刺史、幽州都督、河北道安抚大使等,筹划防务。后居相位,以敢于诤谏、执法不阿著称,则天呼为“国老”。 狄仁杰607~700唐代大臣。太原人。曾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唐高宗时任大理丞、侍御史。审理冤狱1.7万人,时称“平恕”。历任宁州、豫州刺史。武则天时任地官侍郎,被来俊臣诬陷而入狱,贬为彭泽令,后任魏州刺史、幽州都督。出任河北道行军副元帅、河北道安抚大使,率军与突厥兵作战。任内史时,劝止武则天造大佛像。任宰相时,荐贤举才,曾举荐张柬之、姚崇等人。 狄仁杰607—700字怀英,唐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父狄知逊。举明德。高宗时,历任并州法曹参军、大理丞、侍御史、宁州刺史等职。武则天执政,转文昌右丞,出为豫州(治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刺史。天授二年(691),以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所陷下狱,免死远贬。后复相位,曾请赦免为突厥胁从之人,谏武后造浮屠大像,举荐张柬之、相彦范、敬晖、姚崇等著名将相,为武则天暮年最为敬信之臣。圣历三年 (700),病卒。 狄仁杰607—700唐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属山西)人。以明经举。任并州都督府法曹。高宗初,累迁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断冤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历任宁州、豫州刺史。武则天即位,他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诬陷下狱,贬彭泽令,转任魏州刺史、幽州都督。神功元年(公元697年), 复相。后出任河北道行军副元帅、河北道安抚大使等职,率军追击突厥兵。入为内史,劝止武则天造大佛像。武则天时任宰相。武则天求贤,他曾推荐张柬之、姚崇等数十人,都成为唐代著名大臣。 狄仁杰630—700字怀英。唐太原(今属山西)人,以明经举。任大理丞时断狱以平恕称。为江南道巡抚大使时毁吴、楚地方淫祠一千七百余所。同年,豫州刺使、越王贞起兵败亡,仁杰任豫州刺使,时被株连判处死刑者六七百家,多属冤狱,他密疏申奏,其众得以免死。天授二年(691)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次年,为来俊臣诬陷下狱,后贬彭泽县令,转任魏州刺使、幽州都督。神功元年(697)复为宰相。建议立庐陵王为太子。后任河北道安抚大使,使遭受突厥骚扰的河北很快安定下来。他还谏阻武则天兴造大佛像,荐引张柬之、恒彦范、姚崇等名臣。以下畏权势得武则天信任。史称“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死后追封梁国公,故世称“狄梁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