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逆佛教所称五大恶业: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为是五不救罪,必入地狱无疑。云何为五? 谓杀父、杀母、害阿罗汉、斗乱众僧、起恶意于如来所。”也指各种逆伦之罪。宋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引子》:“秀者育三纲而识五常,蒙者造五逆而犯十恶。” 五逆病证名。指疾病过程中的五组逆证。 ❶内证之五逆。《灵枢·玉版》:“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五逆也。”又:“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灵枢·五禁》:“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䐃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衃,血衃笃重,是谓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 ❷指痈疽外证误治后出现的五组逆证。《灵枢·玉版》:“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音义同“纳”)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证见五逆,显示病情危重。 五逆关于五逆,各书的记载颇不一致。《灵枢·玉版篇》认为:腹胀、发热、脉大是一逆;腹满、肠鸣、四肢消瘦、脉大是二逆;鼻出血不止、脉大是三逆;咳嗽、尿血、消瘦、脉小而有力是四逆;咳嗽、消瘦、发烧、脉小而数是五逆。 五逆wǔnì疾病过程中的五组逆证。 ❶内证之五逆。《灵枢·玉版》: “腹胀, 身热, 脉大, 是一逆也; 腹鸣而满, 四肢清, 泄, 其脉大, 是二逆也; 衄而不止, 脉大, 是三逆也; 咳且溲血, 脱形, 其脉小劲, 是四逆也; 咳, 脱形, 身热, 脉小以疾, 是五逆也。” 又: “其腹大胀, 四末清, 脱形, 泄甚, 是一逆也; 腹胀便血, 其脉大时绝, 是二逆也; 咳, 溲血, 形肉脱, 脉搏, 是三逆也; 呕血, 胸满引背, 脉小而疾, 是四逆也; 咳, 呕, 腹胀且飧泄, 其脉绝, 是五逆也。” 《灵枢·五禁》: “热病脉静, 汗已出,脉盛躁, 是一逆也; 病泄, 脉洪大, 是二逆也; 著痹不移, 肉破, 身热, 脉偏绝, 是三逆也; 淫而夺形, 身热, 色夭然白, 及后下血衃, 血衃笃重, 是谓四逆也; 寒热, 夺形, 脉坚搏, 是谓五逆也。” ❷痈疽外证误治后出现的五组逆证。《灵枢·玉版》: “其白眼青, 黑眼小, 是一逆也; 内(音义同“纳”) 药而呕者, 是二逆也; 腹痛渴甚, 是三逆也; 肩项中不便, 是四逆也; 音嘶, 色脱, 是五逆也。” 证见五逆, 示病情危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