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五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五蕴wǔ yùn

佛教语。即色(形相)、受(情欲)、想(意念)、行(行为)、识(心灵)五种。白居易《和微之·和送刘道士游天台》:既未出三界,犹应在五蕴。元稹《大云寺》:真谛成知别,迷信尚有云,多生沉五蕴,宿习乐三坟。

五蕴wǔ yùn

佛教称色 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为五蕴,是物质世界(色蕴)和精神世界(受、想、行、识蕴 ) 的总和。梵文Pacaskandha的意译。 蕴, 梵文Skandha。义为“积聚”、“类别”。五蕴是佛教全部教义分析研究的基本对象。
(例)
❶那如来微开善口,敷演大法,宣扬正果,讲的是三乘妙典,五蕴楞严。(八·91·)
❷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十九·249·)

五蕴

五蕴

佛教术语。指构成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五类(色、受、想、行、识)因素。蕴,堆、类。色蕴,物质世界呈现出的种种形色,受蕴,众生对外界的种种感受;想蕴,认识对外界直接反映所形成的印象;行蕴,决定行为的思维过程与活动;识蕴,精神作用的主体和能力。色蕴指物质世界,其余四蕴则指精神世界。五蕴是佛教学说研究的基本对象。

☚ 福田广种   上真 ☛
五蕴

五蕴

可旻《渔家傲·赞净土》:“五蕴山头云叆叇,遮藏心月无光彩”。佛教名词,道教亦借用。五指色、受、想、行、识;蕴指蕴藏积聚的作用。五蕴指把“诸所有色”、“诸所有受”、“诸所有想”、“诸所有行”、“诸所有识”积聚起来。广义讲指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总和。

☚ 五眼   六贼 ☛
五蕴

五蕴wǔyùn

┃┃ 佛教语。指人的身心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合成。唐·王维《能禅师碑》:“五蕴本空,六尘非有。”

☚ 五道   贝书 ☛

五蕴

佛家称色 (形相)、受 (情欲)、想 (意念)、行 (行为)、识 (心灵) 为五蕴,此五者构成人之身心。佛教虽不承认灵魂实体但却认为人之身心亦有烦恼、轮迥。《坛经·机缘品》:“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若厄。”

五蕴

佛教术语。指色、受、想、行、识等五类现象。色蕴,指人体感官及所能感受到的一切物质现象;受蕴,由感官感觉外界事物而引起的痛痒、苦乐、忧喜、好恶等感受;想蕴,指认识直接反映的影象,以及据此形成的感觉、知觉、表象、概念等;行蕴,指思虑、筹划、判断、意向、动机等思维活动;识蕴,指认识所具有的了解、辨别、缘虑、思量和记忆的作用。五蕴从狭义上来讲是现实人的代称,从广义上来讲是物质世界(色)和精神世界(受、想、行、识)的总和。是佛教世界观对世界的基本分析。依据对五蕴的不同解释,佛教各派形成不同的学说体系。

五蕴

梵文Pancaskandha的意译,又译“五阴”。佛教名词。蕴,意即积聚、覆蔽。五蕴,认为一切有情的构成可分析为五种因素。1.色蕴,包括“四大”(地、水、火、风)、“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等一切物质现象;2.受蕴,随感官生起的苦、乐、忧、喜等感觉;3.想蕴,知觉或表象作用;4.行蕴,有目的行动的意志;5.识蕴,统一各种心理作用的根本意识。

五蕴

参见“五阴”。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4: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