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成藥部 > 散 > 五苓散 五苓散 wǔlíngsǎn 散藥。本方由五味藥組成,以猪苓、茯苓爲主藥,故名。由猪苓、白术、茯苓、澤瀉、桂枝等五味藥研末製成。主治水腫脹滿,渴不思飲,霍亂身疼,頭眩。清·汪昂《醫方集解·利濕之劑·五苓散》:“本方去桂,名四苓散。本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並治小便不利。本方加蒼术,名蒼桂五苓散,治寒濕。本方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治濕熱發黄,便秘煩渴。本方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積熱。”參閲漢·張仲景《傷寒論》。 五苓散祛湿剂之一。出自《伤寒论》。猪苓45克、泽泻75克、白术45克、茯苓45克、桂枝30克。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或水煎灌服。马、牛150~250克;猪、羊30~50克。功能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的痰饮、水肿、泄泻、小便不利等证。方中重用泽泻,渗湿利水,直达膀胱,为主药;茯苓、猪苓淡渗利水,以增强蠲饮之功,为辅药;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运化水湿,为佐药;桂枝既外解太阳之表,又温化膀胱之气,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同发挥行水化气、解表健脾的功用。 本方有良好的利尿效果,可促进水肿吸收。对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均可运用。但多以肉桂易桂枝。本方减桂枝,名四苓散(《明医指掌》),治小便不利,泄泻;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主治湿热黄疸;本方合平胃散,名胃苓汤(《丹溪心法》),主治湿滞伤食、肚腹胀满、泄泻、小便不利。 五苓散《伤寒论》方。猪苓 (去皮)、白术、茯苓各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桂枝 (去皮) 半两。为末,每服 一方寸匕,白开水冲服,日三次,多饮暖水,汗出愈。功能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治太阳病,发汗后,汗出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之水逆证; 及水肿,霍乱身疼,胸中满,脐下悸,吐涎,头眩等症。近代常用于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脑积水等水湿内停者。方中桂枝辛温,既能温化膀胱而利小便,又能疏散外邪而治表证;茯苓、猪苓甘淡渗湿,通利小便; 泽泻甘寒渗泄,助二苓以利水;白术苦温健脾燥湿,使脾强而制水。诸药合用为治太阳蓄水证之方。实验研究: 有利尿作用。 五苓散powder of five drugs contain poria中兽医学方剂名。出自《伤寒论》。由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组成的散剂。功效化气利水,健脾除湿。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尿不利、水肿、泄泻等。 五苓散 《伤寒论》【组方药物】 猪苓10克 泽泻15克 白术 茯苓各10克 桂枝7克 【制剂用法】 上药5味,为细末。每服6克,开水调服,1日3次。 【主要功效】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适应病证】 水湿内停,兼有表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或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呕逆、泄泻以及痰饮等。今常用于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胸水、尿潴留、泌尿系感染及胃肠炎等属水湿内停者。 【临床验证】 1.肾炎:以本方治疗急性肾炎40例。每次3~9克,7天为1疗程,经1~2个疗程治疗,结果:痊愈13例,临床治愈而肾功能改变不明显者20例(《国医论坛》1987,2:51)。另一报道以本方加白茅根治疗急性肾炎38例。结果:痊愈36例,显效2例。水肿消退时间多数在10天以内,小便转阴时间多数在15天以内(《四川中医》1985,9:19)。2.尿潴留:以本方治疗术后尿潴留32例。全部在3~48小时内治愈(《四川中医》1986,11:37)。以本方加减治疗产后尿潴留10例。平均服药2剂,即排尿通畅(《国医论坛》1987,2:51)。另有1例前列腺肥大,4天导尿不出。以本方加车前子,并重用桂枝45克。结果自动排尿(《河北中医》1985,6:26)。3.胸水:以本方加商陆、党参、赤芍并服用抗痨药,治疗结核性胸水6例。结果:胸水平均消失时间为7.8天,比另一组(西药加抽水)平均14.4天为优(《国医论坛》1987,2:51)。4.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以本方合生脉散加葶苈子、车前子治疗25例。一般服药3~7剂即见效,连服2~3周即可控制心衰。另有报告以本方加味治疗肺心病心衰30例。结果:显效率71.43%,有效率92.86%,优于西药对照组且无明显副作用(《河北中医》1985,9:19)。此外,本方对美尼尔氏综合征、泌尿系感染或结石、青光眼、肥胖症、饮酒宿醉、慢性肠炎、腹泻等均有明显疗效。 【方义分析】 此为仲景名方,亦是临床常用方。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使水湿从小便排出;白术健脾化湿,并加强二苓利尿之功;桂枝辛温,既可解表散邪,又可肋膀胱气化,使水气通行,实为一物两用。诸药相配,可以化气利水,使水湿、痰饮、蓄水等症消解。 【实验研究】 1.利尿作用:本方对犬、兔、大鼠均有利尿作用。成方中以五苓散利尿作用最为明显(《中华医学杂志》1961,1:7)。利尿效果按仲景原方为最佳,若各药等量投与,利尿效果则明显减低;药量颠倒,则利尿作用更差(《岳美中论文集》1987,17)。全方的利尿作用较方中单味药的利尿作用为强(《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1,2:51)。其利尿机理可能是抑制肾小管的重吸收(《中药成药学》1984,174)。2.对水、电解质代谢的影响:给正常大鼠投服10倍于常用量的本方,连用30天。肾血流量增加,24小时尿量明显增加,主要脏器含水量分布正常(《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1,2:57)。尿中钠、钾与对照组比较,显出增加趋势。尿中虽排出电解质,但对全身水分分布、细胞外液及各脏器中电解质(细胞内液)基本上无影响(《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1,3:45)。3.对乙醇代谢的影响:本方对乙醇代谢有明显的影响,对急性与慢性乙醇中毒有一定效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3,3:54及1985,3:36)。给小鼠投与乙醇20克/公斤,连用12周,小鼠呈醉酒状态,且引起脂肪、水分代谢异常,产生肥胖和水肿,其后蛋白质代谢亦异常,产生营养障碍,白细胞减少,并可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而给予乙醇加五苓散(1克/公斤3个月)的小鼠,则毛色好,活泼,且体重与不用乙醇的对照组接近,呈良好发育曲线。表明本方对脂肪、蛋白质、水分代谢异常有防治效果(《日本东洋医学会志》1978,3:1)。4.对乙醇性脂肪肝及肝损害的影响:本方有改善肝内脂肪代谢的作用。实验表明五苓散对乙醇所致脂肪肝呈保护作用。此作用是由于五苓散增加了乙醇的排除与氧化的速度,从而抑制乙醇所致脂肪肝的形成(《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6,1 : 22)。服用乙醇可使肝脏对乙醇代谢起重要作用的醇脱氢酶(ADH)和醛脱氢酶(ALDH)活性明显下降,引起乙醇氧化障碍,导致肝细胞损害。给予本方,可显著增加ADH和ALDH活性,从而促进乙醇氧化,加快消除和防止肝损害(同上)。 【编者按语】 本方又名“五苓汤”(《宣明论方》卷五)。本方改制为水丸,则名“五苓丸”,每12粒重1克,每袋12克。成人每次6克,1日2~3次口服。 五苓散《伤寒论》方。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组成。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水湿内停,症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或兼有表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及痰饮,症见脐下动悸,吐涎沫,头眩,短气而咳。 五苓散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由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组成。上药研细为散,每服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主治: ❶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 ❷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 ❸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 萆薢渗湿汤 苓桂术甘汤 ☛ 五苓散wǔlíngsǎn《伤寒论》方。猪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为末, 每服一方寸匕, 冲服, 或水煎服。功能化气利水, 健脾祛湿。治水湿内停, 外有表证, 头痛发热, 小便不利, 烦渴欲饮, 水入即吐, 脉浮; 水湿内停而致的水肿, 小便不利, 或泄泻; 及暑湿吐泻等。也用于肾炎水肿, 胃肠炎吐泻, 传染性肝炎, 泌尿系感染等。实验研究: 有利尿作用。 五苓散 五苓散本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后世亦将本方改为汤剂及丸剂,分别名五苓汤、五苓丸。为化气利水法的代表方。《金匮要略》的茵陈四苓散、《温疫论》的四苓散等方,均由本方衍化而来。方由猪苓(去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组成。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一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用法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酌定。功能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症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水湿内停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本方所治证属外有表邪,内停水湿所致。治宜温化膀胱,通利小便,兼以解表。方中重用泽泻为君,直达膀胱之府,渗湿利水;臣以茯苓甘淡渗湿,健脾利水,猪苓淡渗利水,以上三药相配,相得益彰,以增强利水渗湿之功;佐以白术健脾以运化水湿,更佐桂枝,一则辛温发散以解表,一则温阳化气以利水。上药合用,则行气化,表解脾健,水湿之证可除,故吴谦认为本方“乃治水热小便不利之主方也”。《伤寒论》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伤太阳膀胱之府,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者。如吴谦等在《删补名医方论》中指出“是方也,乃太阳邪热入腑,水气不化,膀胱表里药也。一治水逆,水入即吐;一治消渴,水入则消”。后世取其利水渗湿之效,凡水湿内停,不论有无表证,均可使用。如汪昂在《医方集解》中认为本方“通治诸湿肿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乱。”又指出“此皆伤湿之见证也,湿胜则脾不运,土不能制水”,故本方亦为健脾利水之常用方剂。据药理研究,本方有显著的利尿效果。当有代谢障碍时,给五苓散后利尿作用显著,并促进局限性水肿的吸收。本方为治疗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导致水肿、水泻等证的常用方。现临床上亦用以治疗肾炎水肿、尿潴留、急性胃肠炎、急性黄疸性肝炎等属水湿内停者。据报导,本方加味治小儿肾炎,利水消肿作用明显。对于津液亏损,口渴而小便不利者,或阴血虚损之眩晕,均不宜使用。 茵陈四苓散(《金匮要略方论·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上各味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现作汤剂,水煎服,用量酌定。功能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者。本证由湿热郁结所致,故方中用五苓散以利水渗湿,再加茵陈蒿以清热利湿退黄。 茯苓泽泻汤(《金匮要略方论·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功能健脾利水止呕。主治胃有停水,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外台秘要》用本方治消渴,脉绝,胃反者,有小麦二升。 四苓散《丹溪心法》) 即五苓散去桂。水煎服。功能健脾利水渗湿。主治水湿内停,小便短少,大便溏泄,或渴、或水肿等症。 桂苓丸(《张氏医通》卷十六) 桂一两,茯苓二两。上二味制成蜜丸,沸汤下二钱,日三服。亦作汤名桂苓饮。功能温阳化气,降逆利水。主治肾气上逆,水泛为痰,逆冲膈上,及冒暑烦渴,饮水过多,腹胀小便不利。 四苓汤(《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二) 茯苓、白术(土炒)、猪苓、泽泻、灯心(为引)。水煎服。功能健脾利水渗湿,主治伤暑泄泻,肚腹疼痛,泻多黄水,小便短少。 ☚ 胃苓汤 泽泻汤 ☛ 000038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