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诸咳
五脏诸咳是指内脏功能失常,病传及肺所致的咳嗽。名出《圣济总录》。其证候在《素问》已经有较详细描述,后贤悉宗其说,而补充其方治。
病因病机 《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后世以脏腑相为表里,故简称五脏诸咳。《医学真传》:“咳嗽之证,虽关于肺,而病根则在别脏别腑,脏腑之气不循经顺行,各上逆于肺为咳也。” 四时六气及情志过极所致脏腑气机失调,病累及肺,见证不一,治亦分殊。
辨证施治 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肺咳: 出《素问》。症见咳引颈项而唾涎沫,喘息有声,甚则唾血。因悲忧伤肺,或寒冷饮食入胃注肺,内伤复感外邪而致。治宜理肺开郁。方用麻黄汤或千金五味子汤加减。余如桔梗、贝母、瓜萎、桑白皮、苏子之属,可酌用。
心咳: 出《素问》。症见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咳而唾血,引手少阴。因喜伤心气,或夏令心先受邪,病传肺经而致。治宜清上凉膈。方用桔梗汤等。余如黄连、细辛、郁金、麦冬、远志之属,可酌用。
肝咳: 出《素问》。症见咳引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因怒伤肝气,或春令肝先受邪,病传肺经而致。治宜疏肝利肺。方用小柴胡汤,或枳壳煮散等加减。余如前胡、川芎、青皮、青黛、香附之属,可酌用。
脾咳:出《素问》。症见咳而右胁下痛,阴阴转肩背,甚则不可以转,转则咳剧,涎出不止。因思伤脾气,或长夏脾先受邪,病传肺经而致。治宜理脾疏肺。方用升麻汤,或用六君子汤等加减。余如半夏、苍术、白术、陈皮、大腹皮,可酌用。
肾咳:出《素问》。症见咳引腰背、脐中痛、耳聋无所闻,甚则咳涎。因恐伤肾气,或冬令肾先受邪,病传肺经而致。治宜宣肺温肾补下。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都气丸。余如独活、天冬、山茱萸、破故纸之属,可酌用。
大肠咳:出《素问》。症见咳而遗矢。因肺咳不已,大肠受之。治宜益气收摄。方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或补中益气汤加桔梗。
小肠咳:出《素问》。症见咳而矢气。因心咳不已,小肠受之。治宜缓急和里。方用芍药甘草汤。引上加桔梗,引下加木通、小茴。
胆咳:出《素问》。症见咳呕胆汁。因肝咳不已,则胆受之。治宜和解清热。方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或小柴胡汤、黄芩汤。引上加川芎,引下加青皮。
胃咳:出《素问》。症见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因脾咳不已,则胃受之。治宜和胃安蛔。方用乌梅丸,或异功散加橘椒、乌梅、黄连。
膀胱咳:见《素问》。症见咳而遗溺。因肾咳不巳,膀胱受之。治宜利水和中。方用茯芩汤。引上加羌活,引下加橘核,或春泽汤。
三焦咳:见《素问》。症见咳而腹满,不欲食饮。因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治宜顺气益气。方用七气汤或异功散、木香顺气散。
厥阴咳: 见《诸病源候论》。或称心包络咳。症见咳而引舌本,心胸间隐隐作痛。心包代心受邪,病传及肺。治法同心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