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五 五彩缤纷的制瓷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五 五彩缤纷的制瓷业

五 五彩缤纷的制瓷业

隋唐宋元时期,安徽制瓷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已发现的古窑址几乎遍及全省各地,它们所烧制的青釉瓷和白瓷,不仅为全国绚丽多彩的瓷器增添了光辉,而且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淮南的上窑镇瓷窑在六朝末年至隋代期间主要烧制青瓷,其器物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盘、小口罐等物,胎质一般坚硬细赋,胎壁厚度0.8—1.2厘米,击之有清脆声,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属青釉瓷,为透明玻璃质,光泽很好。釉层厚薄不一,釉厚处色浓,釉薄处色淡,还有些青中带绿或青中带黄。器皿施釉大多只及腹下,釉面常有小开片。瓶和罐上的装饰方法分划花、贴花、印花三种,划花有单弦纹、复弦纹、弧纹、波浪纹和莲瓣纹等;贴花有忍冬纹等;印花为园形几何图形花纹,一种器物上常常兼有几种装饰组成带状或团花状图案。淮南窑烧制的盘口四系瓶是隋代的创新产品,他省窑址均未有发现类似产品。其盘口外撇、长颈、溜肩、平底、颈部装饰凸纹数道,颈肩交界处贴附四系或两系,腹部呈椭园形,颈与肩部往往有几朵卷叶纹和莲瓣纹装饰,形式美观大方。另外,该窑隋代生产的青釉壶,通体戳印暗花,实为佳品。唐至五代生产的淡青色釉瓷执壶,腹饰兰彩,寥寥数划,似喷泉飞溅兰天,可谓笔力传神;彩绘执壶,则披褐绿彩图案,格外富丽醒目。
寿州黄釉瓷窑在唐代烧制的茶具,是全国六大瓷窑名产之一。据考古发现表明,寿州的窑场很多,由马家窑、上窑镇到余家沟、外窑一带,形成长达2公里的窑群。其中余家沟窑烧制的器物,是我国唐代黄釉瓷器的代表,已发现的器皿有碗、盏、杯、钵、注子、瓷枕、玩具和狮形足等;窑具有匣钵、托杯、三岔支托、四岔支托、印横和支棒等。寿州窑黄釉瓷的坯体制作分轮制、模制和手制三种。坯外均施光滑细腻的化妆土,表面为透明的玻璃质釉,釉层厚度约3微米,釉面光滑,开小片纹,釉色以黄为主,有蜡黄、鳝鱼黄、黄绿等色。
萧县的白土镇窑创始于唐,兴盛于宋,所烧瓷器均为白色胎,釉色在唐末以青釉和黄釉为主。入宋以后以烧白瓷为主,有刻花和别花。黄瓷均为平底碗,底心微凹、底部边棱在修坯时旋掉,胎体较重,胎釉之间均施化妆土,形质、制作工艺特征都与寿州窑基本相同。萧窑在金代早期仍有较大发展,主要产品为瓷碗,另外还有白瓷瓷枕、白瓷双耳罐、小件瓷塑动物。釉色主要为白釉,也有黑白釉、白釉黑花、黄釉等。萧窑采用托珠支烧,以托珠代替支钉,这在金代各窑址中比较少见。研究表明该窑当时已用煤作燃料,这是我国古代用煤作燃料的较早遗址之一。
五代至北宋,安徽瓷器业发展到鼎盛时期,在皖南地区,竦口窑、霞间窑、泾县诸窑及繁昌窑,都达到盛烧期。尤以竦口、霞间、琴溪三窑在五代时所烧的青瓷器最佳,其釉色均匀纯正,不甚光亮,与越窑产品相似。其器形主要有执壶、碗、盏等,特别是竦口窑的青瓷器烧成温度高、胎薄、釉色光亮碧翠,击之锵然,颇与越窑瓷器相媲美。
在北宋中晚期,由于“斗茶”风气大盛,盏色以青黑为贵,故安徽黑釉瓷器的生产大大发展起来,皖西地区的霍山下符桥窑、太湖刘羊窑及皖中地区的庐江果树窑,都是专烧黑釉器的瓷器。如霍山县下符窑是安徽发现的第一个专烧黑釉瓷器的宋窑。其产品主要有瓶、罐、盆、钵、碗、盏、油灯等生活用具,多素面无纹饰,还有一定数量的狮、狗、羊、龟和骑马俑等玩具,具有较强的写实风格,形象生动活泼。绩溪霞间窑所出瓷器有青瓷和黑瓷,器物大部分为日用品。
总之,安徽窑址的产品质量精湛,瓷釉莹润明亮,清澈淡雅,造型优美,并有浓厚的民间特色和地方风采,反映了古代制瓷工人精美娴熟的工艺技巧。

☚ 四 永丰监   六 大江南北的圩田 ☛
0000039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