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农村民间习俗及民俗节日文化
(1) 春节人日及六畜日。 青海是中华昆仑神话的发源地, 是神话传说中人文先祖——盘古王、 女娲、西王母、 九天玄女等的故乡。 在青海高原农村民间中的许多习俗和节日文化80%以上均与祖国文化的根母——昆仑神话有关。
每年大年三十贴对联时除贴 “福” 字、 国泰民安、 风调雨顺等吉祥春联外, 还要贴上写 “六畜兴旺” 内容的春联。 同时, 从大年初一至初八, 均为“六畜日” 和 “人日”, 即初一为鸡日, 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 初四为羊日, 初五为牛日, 初六为马日, 初七为人日, 初八为谷日。 其原始含义是: 相传女娲造万物时, 造了鸡、 狗、 猪、 羊、 牛、 马这六畜, 然后造人, 由人管理六畜, 第八天造百谷 (粮食) 供人和六畜食用。 后来, 人们根据人类母亲女娲造畜、造人、造谷的日子确定为春节特别时日, 日久相延成习。
按照六畜日、 人日、 谷日的吉祥含义, 即是: 日摔出一鸡, 鸡叫天门开, 福禄财寿一齐来; 次日摔一狗, 狗蹦地门启, 乃别东南西北四方; 三日摔出一猪, 猪为家中宝, 无豕不成家; 四日摔出一羊, 以羊为祥, 太平吉祥; 五日摔出一牛, 为农家的好帮手;六日摔出一马, 是人的好脚力; 七日造人, 是大地和六畜之主; 八日造谷, 供人畜食粮, 维持生命。
(2) 春节习俗。 在青海农村, 春节 “过年” 的时间较长, 从农历腊月二十三 “小年”开始。 年三十吃年饭、贴春联守岁、过 “年关”。 正月初一燃放鞭炮,辞旧迎新, 接天官开始 “拜年”。 正月初三, 是祭祖日, 家家户户的儿男子孙要上坟祭祖。 正月初六是九天玄女 (女娲) 的万寿节 (生日), 要举行祝寿庙会。正月十二, 开始耍 “社火”。 正月十五元宵灯节, 在青海塔尔寺, 要举办风格独特的酥油花展。 到时灯火辉煌, 酥油花五彩缤纷, 人山人海, 十分热闹壮观。“社火”、 “拜年”等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底。
(3) 三月三蟠桃会。 在昆仑神话传说中, 农历三月初三是西王母在昆仑瑶池举办蟠桃盛会的盛大节日。青海省湟中县扎麻隆凤凰山、 湟中通海村、 大通老爷山、 民和西王母庙等地都要举行各具特色的蟠桃庙会。
(4) 瑶池祭海节。青海湖在昆仑神话传说中被称为西王母最大、最美丽的瑶池, 每年春暖花开时, 方圆百里, 甚至几千里外的各族群众前来, 隆重举行祭海活动。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近年来,祭海中的神话色彩逐渐淡化,而民族文化和商贸活动增多。这是青海高原上古老、盛大、独特的民族民间活动。
(5)六月六花儿会。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青海各地要举行各类文化活动,一般设3天,也有设7天、9天的。在昆仑神话传说中,六月六又是西王母举行蟠桃盛会的喜庆节日。因此,湟中县扎麻隆凤凰山(传说中九天玄女的降生地)、青海湖(西王母瑶池)、天峻县西王母石室(传说中西王母的降生地)、海南州贵德县(玉皇阁)等地举行以祝寿为主题的庙会。由于这时候青海正处农闲季节,气候温暖,风景秀美,到庙会上的游客也特别多。大通老爷山、湟中南朔山、互助威远镇、湟中群加乡、湟中多巴、扎麻隆凤凰山、湟源城关镇等地还要举行盛大的花儿会、朝山会(纪念明永乐皇帝出家)等文化活动。在青海湟中塔尔寺,还要举行晒大佛、跳欠、欢经等活动。
(6)民和县土族“纳顿”节。每年农历七月份,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官亭、中川、峡口等地区)的土族群众,举行“七月会”,即“纳顿”节。该会每年从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到九月十五日结束,其间土族村庄都要轮流过会。会手队在锣鼓声的伴奏下,要摆“阵法”。在整个活动中,还要举行搭头(报告情况)、报喜(说吉祥话)、唱喜讯(特定的歌,主要是歌唱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美满,赞颂神佛等)、“打扛子”(耍武术),跳面具舞等,十分热闹而独特。
(7)西王母万寿节。农历七月十八,是传说中的西王母的生日。这天,青海有关西王母的重点传说地区要举行万寿节,期间开展各类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和商贸活动。
(8)别具特色的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在青海中秋节的含义更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在昆仑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是真正的月神,嫦娥只是西王母手下管理月宫的“管家”、月仙,在青海农村中秋节要祭月主祭西王母。家家户户蒸做很大的龙月饼和凤月饼,每至八月十五晚上月亮刚从东方升起时,家家户户在自家房上摆设祭坛,献上龙凤月饼、各类果品,然后燃香、点灯、祭拜,十分肃穆。
(9)九九重阳节。在昆仑神话传说中,农历九月九日,天门要开,西王母、九天玄女两大天尊要出宫巡天,人们登高为的是光见天颜,得到好运气。另外,传说九月九日易生灾祸,人们身带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可消灾祝而得吉祥,时运衰败而转旺盛。因此,青海各地乡村、城镇人民必在九月九日登高,过重阳节。是日,西宁南北山、大通老爷山、扎麻隆凤凰山等所有名山上均有成千上万的人要登高,其场面热烈而壮观。后来,登高实际成了群众性的爬山健身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