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里头文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里头文化 016 二里头文化1959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八开间、进深三间的宫殿基址,有廊庑环绕,为我国已知最早的宫殿遗址。遗址面积东西约2.5公里,南北约1.5公里,遗迹丰富而具代表性,故称此种类型遗址为二里头文化。经碳14测定,其一、二期遗存年代与夏代相当。该文化的发现,对探索夏文化与商文化渊源有重要意义。 ☚ 裴李岗文化 传说时代 ☛ 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Erlitou wenhua商代早期重要遗址。在河南偃师二里头。经考古工作者们多年的调查和发掘,了解到二里头文化普遍存在于豫西和山西西南部。二里头文化是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商代前期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在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其中大部分是石器,还有一些骨器和蚌器。此外,还发现了一些手工业作坊的遗迹,如制作骨器的作坊和陶坊的遗迹。在不少陶器上还刻有一些符号,这可能是当时的文字。在二里头遗址的中部,可见共达一万多平方米的夯土基址。从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的数量可以看出当时已有阶级,有贫富的对立。二里头文化遗址地层堆积分四期,第一期遗存的年代与夏朝大致重合。它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商前期文化和探索夏文化有很重要的价值。 ☚ 夏 商 ☛ 二里头文化中国青铜文化之一。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伊、洛、颍、汝流域及汾水下游一带。年代约自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石器多见铲、镰、斧、锛、凿等。还有骨、蚌、木质工具。陶器有鼎、罐、三足盘、深腹盆、澄滤器、大口缸、盉、觚、爵等,酒器占一定比例。发现一批中国较早的青铜器,有爵、铃、镞、戚、戈、刀、锥、鱼钩等。农业和手工业已分离。家畜饲养量增加,品种有猪、狗、马、牛、羊等。各种形制的墓葬反映出阶级、等级差别。宫殿遗址的存在表明国家机器的强化。在一些遗址的陶器上发现20多种刻划符号,还发现一批卜骨。处于早期奴隶社会阶段。 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我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一种文化。以1959年发现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遗址的文化为代表,故名。可分为四层,分布于河南西北部、山西南部及陕西东部。文化特征: 以交陶为主,饰纹以篮纺、绳纹为主,泥条堆花边口沿及鸡冠耳发达; 器形中过滤器、大口尊、似铜器的爵、盉 、鬶等较具特色; 土陶器鼎多鬲少,另有夹硖长腹罐、圈足盘、平底盆、平、小罐等; 青铜器于第三期开始多见,有刁、凿、戈、锲等,并有制造较复杂的铜爵杯; 发现夯土建筑多座,其中一座基址,中心建筑是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大型宫殿,周围有廊庑环境; 还发现有制陶、铸铜、制骨、石器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和墓葬等;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手工业相对独立,渔猎仍有一定地位; 据发现的贝、石及骨仿制的贝推测,可能已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易。其年代当晚于河南龙山文化,早于郑州二里冈文化,第一期遗存的年代与夏纪年相当,四期当中有夏代遗存。 ☚ 二里冈文化 人伦 ☛ 二里头文化黄河中游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1952年在河南省登封市玉村首次发现该文化遗存。1956年发掘郑州洛达庙遗址和洛阳东干沟遗址之后,曾把这种文化遗存命名为“洛达庙类型文化”和“东干沟文化”。1959年通过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这里的遗存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故将这种类型的遗存统一命名为“二里头文化”。其年代晚于河南龙山文化,而早于二里岗期商文化,约相当于前21世纪~前17世纪。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西部和山西省南部地区。经过发掘的著名遗址有山西夏县东下冯,河南洛阳东干沟、矬李、郑州洛达庙、登封玉村等。 二里头文化er li tou wen huaErlitou Culture (early bronze culture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Xia Dynast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