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谛èr dì佛教用语,指真谛和俗谛。佛家之理为真谛,世俗之理为俗谛。顾况《从江西至彭蠡入浙西淮南界道中》:能依二谛法,了达三轮空。 二谛儿二气儿ēr tír佛教语。指真谛和俗谛(为二理)。今亦喻指不懂道理之人。例:这人是个~,啥都不懂,指望他给你办事,没象况! 二谛佛教称真谛和俗谛为二谛。谛的意思是实理。世俗所言之理为俗谛,佛家所言之理为真谛。《广弘明集》二一南朝梁萧统《解二谛义》:“所言二谛者,一是真谛,二名俗谛。真谛亦名第一义谛,俗谛亦名世谛。”隋江总《建初寺琼法师碑》:“老惊灵篇,孔蜡逝川。三空莫辨,二谛何诠。” 二谛佛教术语。谛,即认识、道理、真理、标准之意,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用语,后为佛教沿用。二谛就是相对的两种真理,亦即俗谛(又称“世谛”、“世俗谛”)和真谛(亦称“胜义谛”、“第一义谛”)。佛教各派对此理解不一:(一)佛教小乘有部把凡是复合的,可分解的对象视作真实存在的认识,谓世俗谛,而将单一的、不可分解的对象视为真实存在的认识,谓胜义谛。《俱舍论》卷二十二云:“若彼物觉,彼破便无……又若有物以慧析,除破觉便无……,即于彼物未破析时,以世想名施设为彼,施设有故名为世俗……是实非虚名世俗谛。”“彼物觉,彼破不无,及慧析,馀彼觉仍有……此真实有故名胜义……是实非虚名胜义谛。”(二)佛教中观学派谓因缘所生诸法,自性皆空,世人不懂此理而误以为真,即“俗谛”,而佛教圣贤却懂得缘起性空之理,此乃“真谛”。龙树《中论·观四谛品》云:“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知其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三)小乘经部和大乘瑜珈行派等,都把世俗的认识活动和对象的理解谓世俗谛,而把佛教的智慧和对象的理解谓胜义谛。《显扬圣教论》卷二云:“世俗谛者,谓名句文身及依彼义一切言说,及依言说所解了义;又曾得世间心及心法及彼所行境界义。”“胜义谛者,谓圣智及彼所行境界义,及彼相应心心法等。”此二谛虽有高下之别,但就佛教而言,二者缺一不可,而大乘为尤。借“二谛”调和世间和出世间的对立,在断定世俗谛和世俗认识活动之虚妄的同时,又在另一角度肯定其真实性。这为佛教深入世俗生活提供了依据,从而为佛教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 二谛er di【佛教】two forms of statement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