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十世纪末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十世纪末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 二十世纪末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中共十二大确定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这就是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中,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 000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到那时,我国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还比较低,但同现在相比,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将大为增强。这一战略目标的构想是邓小平首先提出来的。1979年12月6日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了我国到20世纪末要实现翻两番,即按1979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50美元左右计算,到20世纪末达到人均800—1 000美元,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那时人民的生活就会达到小康水平。此后,邓小平又多次论述过这个构想。1981年11月,这一设想第一次写入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指出,“力争用20年的时间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消费达到小康水平”。接着,中共十二大把它确定为本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是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科学地估量了我国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而确定的。长期以来,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党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提出过一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和口号,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挫折和损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时,党明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既要反对急于求成,也要反对消极情绪。邓小平和许多领导同志都深刻指出,我国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因此,发展目标不可能订得过高,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也不可能太短。正是在此认识的基础上,这一战略目标把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由过去的实现四个现代化改为实现小康,这是符合我国经济落后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实际情况的,从而在战略指导思想上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急于求成的问题,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绘制了切实可行的蓝图。(参见《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 ☚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星火计划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