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石河子市
石河子市位于新疆中部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处东经85°13′~86°08′,北纬44°15′~44°19′;东与玛纳斯县隔河相望,西、南、北三面与沙弯县毗邻。总面积460平方公里。地形呈南北条形块状,海拔430~520米,南部是天山山前丘陵区,北部是沙漠,中部是冲积扇平原,城市座落在中部的玛纳斯河畔,距乌鲁木齐市150公里。
石河子被誉为“戈壁明珠”的军垦新城。古为游牧地,清乾隆年间实行屯田,始有村落,到1949年有20多户人家,因村边有一条碎石满布的干河床而取名石河子。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沙湾县第三区区公所驻地。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22兵团26师进驻屯垦,建设石河子新城。1953年3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八师师部驻石河子,发展成石河子镇。1975年6月建立石河子地区,并以石河子镇设市,隶属石河子地区。1979年石河子地区撤销后,石河子市为自治区直辖的县级市。
石河子市辖4个街道办事处,1个乡。辖区内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分直属单位、农八师师部及师直属单位团场。1995年全市总人口24.2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45万人,维吾尔、哈萨克、回等少数民族人口1.6万人。
石河子市有耕地3.28万公顷,林地2 100公顷。水源主要靠引入天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河——玛纳斯河河水和开发地下水。南部山区有煤、石灰石、黄铁矿等矿产资源。
石河子市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均气温7.1℃,降水量197毫米,蒸发量1 514毫米,日照2 800小时,无霜期171天。
石河子市经济已形成农工商一体化的经济结构。199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8.32亿元,工业总产值14.4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17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7 7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823元。
石河子市是自治区和生产建设兵团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有工业企业193家,其中大型棉纺织、印染联合企业八一棉纺厂,拥有棉纺14万锭;八一毛纺织厂拥有毛纺2.4万锭;西北最大的制糖企业八一糖厂,日加工甜菜能力3 000吨;石河子造纸厂是新疆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造纸厂。这些企业的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
石河子市依托兵团农垦团场艰苦创业,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已基本实现了耕作机械化,灌溉渠系化,农田林网化,成为新疆的农业发达地区和重要的粮食、甜菜生产基地,也是我国最北部的产棉区和出口棉花生产基地。1995年粮食总产8万吨,平均亩产405.6公斤,人均粮食产量333公斤;棉花总产8 600吨,平均亩产76.7公斤,人均棉花产量36公斤;甜菜总产8.92万吨;年末牲畜存栏6.43万头、肉类总产2 902吨。
市政和农用设施配套完备。有机电井33眼,灌溉渠道334公里。电力装机容量13.7万千瓦,1994年发电量为33 126万千瓦小时。北疆铁路、312国道横贯市境,加上新疆通用航空公司机场,已形成立体交通优势。邮政通讯发达,电话号码在新疆率先升为7位,拥有程控电话3.18万门。人均住房面积8.3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100%,液化气普及率90%,绿化覆盖率41.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城市环境主要指标都达到国家标准,被称为新疆的花园式城市。
随着军垦事业的兴起,石河子市已发展成为新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达地区之一。1995年全市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科技人员5 224人。有高等院校4所,石河子大学是新疆学科最多、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有中等专业学校6所、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4所、中学29所、小学18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4万人。已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0万册以上,办有公开出版发行的《石河子报》,年发行220万份以上。电视广播人口覆盖率均达100%。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11所,床位2 642张。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十分活跃,尤以田径运动成绩突出,1990年国家命名为“田径之乡”。并先后荣获“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市”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