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发展历程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一)第一阶段(1958—1977年)/(二)第二阶段(1978—1990年)/(三)第三阶段(1991—1996年) ☚ 一、组织机构建设 (一)第一阶段(1958—1977年) ☛ (一) 新中国成立前/(二) 新中国成立后/三、生产技术条件的改善与提高/(一) 种植制度的演变与改善/(二) 作物种子改良与更新/(三) 商品基地建设/(四) 植物保护/(五) 实施“丰收计划”项目/第三节 林果业/一、生产水平/(一) 造林绿化/(二) 果树生产/(三) 森林抚育/(四) 林木种苗/(五) 义务植树/(六) 森林保护/(七) 森林公园/(八) 多种经营/二、发展历程/(一) 恢复时期/(二) 创业时期/(三)停滞徘徊时期/(四) 改革发展时期 ☚ (三) 其他经济作物 (一) 新中国成立前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林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 (八) 多种经营 (一) 恢复时期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北京畜牧业的历史悠久。据平谷金海湖畔出土文物彩陶猪考证,北京地区养猪至少已有六千多年历史。元明清三代均建都北京,为供奉朝廷官吏,京郊畜牧业在当时有一定的发展。北京油鸡、北京鸭等良种享有盛名。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农民深受压榨,民不聊生,畜牧业时遭破坏,发展缓慢。 ☚ (六) 兽医卫生防疫 (一) 新中国成立前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北京地区历史上,早有捕鱼、养鱼的记载。周口店猿人遗址的山顶洞人文化层中,出土一些鲤鱼骨和一条约一公尺长的青鱼骨。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有鱼盐枣栗之饶”。明武宗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京畿皇庄的十里铺、高碑店等地,官府征收租银,“凡民间掌舟驾车、放牧牛马、采捕鱼虾螺蚌莞蒲之利,靡不刮取”。说明那时京都一带有渔民从事渔业生产。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高碑店附近有60~70户渔民,养鱼水面约26.67公顷。通惠河两岸,从庆丰闸到花园闸的村民,主要从事渔业生产。辛亥革命后,一度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渔业生产遭到破坏,至新中国建立前夕,仅高碑店、马家堡等地还残留一些水面,渔业景象衰败。 ☚ (四) 水产品购销 三、发展渔业的主要措施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北京的乡镇企业(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称社队企业),是在农业合作化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历程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 ☚ (七) 重点乡镇、重点企业 (一) 萌生和缓慢发展时期 ☛ (一) 创建时期/(二) 发展时期/(三) 挫折和恢复时期/(四) 全面发展时期/三、改革开放/(一) 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二) 对外开放,发展三资企业/(三)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四章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完善/第一节 土地改革/一、土改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一) 地租/(二) 雇工/(三) 高利贷/(四) 卖青/二、城近郊区的土地改革/(一) 方针政策/(二) 发展历程/(三) 胜利成果/三、远郊老区、半老区的土地改革/(一) 抗日根据地巩固地区的减租减息、增加工资斗争/(二) 解放区的除奸反霸、清算复仇运动/(三) 没收地主土地和土地平分运动/四、远郊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一) 远郊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特点/(二) 远郊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过程/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 ☚ (七) 花卉业 (一) 创建时期 ☛ (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第四节 工业(科技)园区/一、建设现状/二、特点与作用/(一) 北京经济新的增长点/(二) 吸引外资的基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三) 带头实现“两个转变”/(四) 促进郊区城镇建设 ☚ 一、建设水平 (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协力,艰苦奋斗,走过了46年不平凡而又曲折前进的历程,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7年,河南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改革为动力,使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基本形成了农林牧渔并举,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农村市场经济新格局,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河南农业的落后状况。其主要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 一、基本情况 (一)恢复发展阶段 ☛ (一)第一阶段/(二)第二阶段/(三)第三阶段 ☚ 一、组织机构建设 (一)第一阶段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三、主要成就/(一)农业 (种植业) 生产发展很快/(二)林业生产成效显著/(三)畜牧业六畜兴旺,全面发展/(四)渔业生产取得很大进展/(五)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六)农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七)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农副产品出口增强/(八)农民生活普遍改善/四、存在问题 ☚ 一、基本情况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黑龙江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分两个时期进行的。第一个时期是从1947年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边境地区, 开荒创建国营农场开始的, 全部用农业机械装备, 实行机械化生产; 第二个时期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在广大农村有计划、有领导、有组织地逐步推行的。农村机械化的发展, 从1949—1995年, 又经历了试办、普及、全面发展提高3个阶段。 ☚ (三)机械化效益 (一)试办阶段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广东农耕比黄河、长江流域晚,但由于历史上战乱较少,种植业生产相对稳定,加之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与自然优势,所以种植业生产的发展又较黄河、长江流域快,生产水平也较高。宋代部分地区已进入农业全面开发时期,开始有多余的粮食输出。至明与清前期广东已成为全国农业最先进的地区之一。清末鸦片战争后,广东农业逐渐衰落,农业生产日趋萎缩。新中国成立后,广东农业迅速恢复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广东农业进入了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新时期。 ☚ (三)岭南水果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种植业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广东畜牧业生产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普遍饲养耕牛、生猪、家禽,出现农牧结合,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至清代,广东的畜牧业已经相当发达,与外国通商,牛、猪、禽、蛋、蜂蜜等畜产品出口英国和东南亚国家。抗战前的1934年,全省生猪610.9万头,耕牛338. 1万头,家禽3 955万只,属当时全国畜牧业生产最发达的省份之 一。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本侵略军滥宰外运牲畜,加上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自然灾害的破坏,畜牧业生产每况愈下,农村普遍缺乏耕牛,贫苦农民以人力拉犁耕作。1949年,全省生猪存栏376. 9万头,耕牛220. 2万头,家禽3 585万只,畜牧业生产大幅下降。 ☚ (三)畜牧业生产结构 (一)恢复发展时期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据记载广东渔业已有3000多年历史。在明代,海洋捕捞的渔具、渔法已有相当的进步,在番禺等地渔具就有深罟、索罟、围罟等十多种,南澳有桁艚定置作业。池塘养鱼始于唐代。宋代为了遏制江洪,大量围堤筑塘,奠定了发展池塘养鱼的基础。明代中业,珠江三角洲一带,已形成了连片的鱼塘,开始形成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沿海人工养殖珍珠、牡蛎逐渐兴起,渔业商品生产已甚为发达。 ☚ (五)水产品保鲜加工 (一)恢复发展阶段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广东垦区的发展历程,是沿着探索、开拓、及时纠正失误、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发展壮大的。 ☚ (四)商业、饮食服务业 (一)创立垦殖基地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甘肃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 6.农机人员 (一) 示范起步阶段 ☛ (一) 历代水事活动沿革/(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水利事业/1.整顿、恢复和稳步发展阶段/2.曲折前进阶段/3.改革开放,水利健康发展新阶段/四、基本经验/(一) 不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二) 实事求是,尊重科学,讲求实效,切实搞好/(三) 树立全局观念,强化整体推动,取得最好效/第七节 水土保持/一、水土流失及分布特征/(一)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分布特征/(二)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分布特征/(三) 内陆河流域水土流失分布特征/二、发展历程/(一) 典型示范、总结推广阶段/(二) 重点突破、稳步前进阶段/(三) 以兴修水平梯田为主,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阶段/(四)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阶段/三、治理成果/四、综合效益/1.拦蓄径流,减少泥沙/2.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3.变 “三跑田 (跑水、跑土、跑肥)” 为 “三保田”,增加了土壤抗旱增产能力,提高了农作物产量/4.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5.投入与效益/五、主要经验/(一)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服务体系/(二) 从实际出发,坚持不懈地开展“三田”建设/(三) 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提/(四)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五) 治理、开发、管理三位一体,调动群众开展水土保持的积极性 ☚ (十) “三田”建设 (一) 历代水事活动沿革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在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甘肃省的水土保持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单项措施、分散治理到按山系、水系和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过程,取得了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兼容并收, 增强农业后劲, 促进脱贫致富的巨大成效。 ☚ (三) 内陆河流域水土流失分布特征 (一) 典型示范、总结推广阶段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甘肃农垦事业的创建发展是国家加速开发、建设甘肃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自1953年兴建,1954年成立农垦局,到1958年,共建成国营农场31个,初具规模。“大跃进”时期,国营农场高速发展,至1960年先后在河西、陇东、陇南、甘南等地建成120个农牧场,人员达10.64万人。由于当时思想上的急于求成和乱开滥垦、盲目发展,于三年困难时期,许多农场被迫下马,到1963年减至54个,人口2.69万人。1964年在酒泉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十一师, 同甘肃省农垦局并列,共同管理全省国营农场。1965年省农垦局与农建十一师合并,对农场实行军管。1969年在农垦局和农建十一师的基础上, 经中央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建设兵团。1975年大精简中,又将建设兵团撤销,所属农场交地、县管理。1978年为了加强对国营农场的管理工作,重新建立了甘肃省农垦局。1983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省农垦局改为甘肃省农垦总公司”,为经济实体,受省政府委托,行使省属农垦行业主管机关的职权。从1983—1985年,是总公司由行政机关向经济实体过渡的酝酿和准备时期,主要是扩大企业自主权,鼓励作为派出机构的分公司创办农工商公司,通过开展经营活动创收。1988年,按照精简效能,党政分开的原则,对总公司内部管理体制进行了较大改革。设行政、党务、经营三个系统。将省农垦农工商公司作为总公司的经营系统,指导全系统的经营活动。对总公司和5个分公司实行“经费包干,逐步过渡到自理”的政策,强化其企业性质,消弱管理职能。在此基础上,重点加强经营系统和5个农垦公司的建设,引导和支持农工商公司和各农垦公司创办实体,为完成过渡创造条件。1989年,结合清理整顿公司,撤销了酒泉、张掖、武威、平凉等四个农垦农工商公司,将其财产和经营业务交垦区各公司。同时各垦区公司实行企业工资制度,将其对垦区企业的管理职能改为协调、服务职能。初步完成了垦区公司的过渡。1990年,经省政府批准,又将省农垦农工商公司与总公司合并,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一个法人代表,为总公司机关实现企业化管理体制,强化总公司对农垦企业行使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的职能,打下了基础。 表4-8-5甘肃省农垦各发展阶段概况
注:资料来源于农垦历年综合统计年报。 ☚ (四) 农业、工业生产物质技术装备 三、生产水平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 ☚ 一、基本情况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