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发展历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第一阶段(1958—1977年)/(二)第二阶段(1978—1990年)/(三)第三阶段(1991—1996年)

☚ 一、组织机构建设   (一)第一阶段(1958—1977年) ☛

(一) 新中国成立前/(二) 新中国成立后/三、生产技术条件的改善与提高/(一) 种植制度的演变与改善/(二) 作物种子改良与更新/(三) 商品基地建设/(四) 植物保护/(五) 实施“丰收计划”项目/第三节 林果业/一、生产水平/(一) 造林绿化/(二) 果树生产/(三) 森林抚育/(四) 林木种苗/(五) 义务植树/(六) 森林保护/(七) 森林公园/(八) 多种经营/二、发展历程/(一) 恢复时期/(二) 创业时期/(三)停滞徘徊时期/(四) 改革发展时期

☚ (三) 其他经济作物   (一) 新中国成立前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林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 (八) 多种经营   (一) 恢复时期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

北京畜牧业的历史悠久。据平谷金海湖畔出土文物彩陶猪考证,北京地区养猪至少已有六千多年历史。元明清三代均建都北京,为供奉朝廷官吏,京郊畜牧业在当时有一定的发展。北京油鸡、北京鸭等良种享有盛名。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农民深受压榨,民不聊生,畜牧业时遭破坏,发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发展畜牧业,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北京郊区畜牧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受到“左”的干扰,也经历了一些挫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京郊畜牧业才出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局面,迈上了向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道路。

☚ (六) 兽医卫生防疫   (一) 新中国成立前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

北京地区历史上,早有捕鱼、养鱼的记载。周口店猿人遗址的山顶洞人文化层中,出土一些鲤鱼骨和一条约一公尺长的青鱼骨。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有鱼盐枣栗之饶”。明武宗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京畿皇庄的十里铺、高碑店等地,官府征收租银,“凡民间掌舟驾车、放牧牛马、采捕鱼虾螺蚌莞蒲之利,靡不刮取”。说明那时京都一带有渔民从事渔业生产。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高碑店附近有60~70户渔民,养鱼水面约26.67公顷。通惠河两岸,从庆丰闸到花园闸的村民,主要从事渔业生产。辛亥革命后,一度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渔业生产遭到破坏,至新中国建立前夕,仅高碑店、马家堡等地还残留一些水面,渔业景象衰败。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渔业生产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 1949—1971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郊区范围小,可供养鱼的水面,主要是一些自然坑塘和公园湖泊。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后,农民翻身做了主人,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淡水鱼养殖虽比解放前有了明显的进步,但生产水平仍然较低。1953年以前,全市淡水鱼生产每年只有几千公斤,不到全市水产品年销售量的1%。从历史发展上看,这个时期郊区渔业生产仍处于自然发展阶段。
1954年2月6日, 《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了《利用北京市所辖水面发展养鱼事业》的两封读者来信和农业部水产管理总局与人民日报社关于《北京市湖塘养鱼情况的调查》。调查报告从北京城市发展需要出发,通过对北京市发展养鱼业的有利条件及现有水面利用情况的分析,对北京市今后发展养鱼事业提出了五条意见。北京市领导对此非常重视,建立了京郊养鱼工作站,调配了水产专业技术人员,加强了对养鱼生产的指导。当时,北京市的渔业基本上是“白水养鱼靠天收”,经过对京郊水产资源的调查,市政府制定了发展养鱼计划。在东郊小营建立了养鱼试验场;在高碑店农业生产合作社,搞了群众性的养鱼试验点;在全市公园湖塘放养鱼种;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利用旧窑坑改建成示范鱼池;建鱼种场,从南方购运鱼苗,培育鱼种,供应群众养鱼的需要;水产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举办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58年,全市淡水鱼年产量提高到40万公斤以上。
1959年7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北京市水产局。为贯彻中央关于城市副食品供应以“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提出北京渔业生产要坚持池塘养殖与水库捕捞并举,国营渔业与群众渔业并举,重点加强了国营渔场建设,发展水库渔业生产。1959—1960年,北京市以官厅、密云、怀柔等10个重点水库为基础,先后建成10个国营渔场,共占地12 252公顷,划进150个村庄,22 390个农户,101 461人。国营渔场实行渔农兼营,主要为水库养鱼提供鱼种,1959年,全市淡水鱼年产量达155.3万公斤。其中水库捕捞成鱼18.05万公斤。1961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实行“退库还田”,撤销了6个国营渔场,保留了延庆、密云、怀柔3个国营渔场,唐指山渔场退还给公社经营。
1960—1961年,北京市水产科技人员先后取得“草鱼人工繁殖”和“鲢鱼人工繁殖”两项关键性技术成果,填补了我国北方地区鱼苗生产的空白,改变了“南苗北调”的局面,为进一步发展北京郊区渔业生产开辟了一条新路。
1962年10月北京市水产局撤销,市农林局设水产处负责郊区渔业生产。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水产干部和科技人员被下放劳动,郊区渔业生产受到了影响。1970年北京市政府成立了水产工作组,恢复和新建鱼种场,普及家鱼人工孵化技术,培育大规格鱼种,在大水库中投放鱼种,使渔业生产逐年恢复。当时的生产水平较低,平均亩产只有几十公斤,池塘养鱼年产量在几十万公斤上下徘徊。
(二) 1972—1983年 1972年,在全国发展城郊养鱼现场会上,介绍了湖南省衡阳市发展池塘养鱼,建设商品鱼生产基地,解决城市吃鱼问题的经验。北京市在通县和大兴县建立了4个商品鱼基地试验场。实验水面50.93公顷,年成鱼产量7.5万公斤,平均公顷产1471.5公斤,比自然坑塘养殖平均公顷产提高一倍多。由于当时处在“文革”后期,资金比较紧张,商品鱼基地建设发展速度较慢。
为加强对水产业的领导,早日实现淡水鱼自给,1978年7月6日,北京市成立水产局,对北京市水产科研、生产和购销实行统一管理。在发展生产上确立了“三个为主、两个转移”的指导思想。即以池塘养鱼为主,以精养高产为主,以优质鱼为主;养殖方式由水库捕捞向池塘养殖转移,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化科学养鱼转移。在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拟订了建设十万亩商品鱼基地的规划。到1983年底,建设商品鱼基地1 100.53公顷,年产商品鱼230.6万公斤,占全市成鱼总产的41.8%。
随着养鱼业的发展,逐年加大了放库鱼种的数量和规格,水库捕捞产量稳步增长。在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中,北京市水库捕捞平均年产量163万公斤,占全市10年成鱼平均年产量的68%。随着池塘养殖的发展,水库养鱼的产量比重逐渐下降。到1983年水库捕捞产量占年度成鱼总产的27%。
(三) 1984—1995年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淡水养殖生产持续发展。从1984年至1995年的12年中,淡水养殖总产量平均以每年500万公斤的速度递增。水产品市场货源充足、品种多样、价格稳定,首都市民“吃鱼难”的问题有了根本性的好转。

☚ (四) 水产品购销   三、发展渔业的主要措施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

北京的乡镇企业(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称社队企业),是在农业合作化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历程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

☚ (七) 重点乡镇、重点企业   (一) 萌生和缓慢发展时期 ☛

(一) 创建时期/(二) 发展时期/(三) 挫折和恢复时期/(四) 全面发展时期/三、改革开放/(一) 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二) 对外开放,发展三资企业/(三)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四章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完善/第一节 土地改革/一、土改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一) 地租/(二) 雇工/(三) 高利贷/(四) 卖青/二、城近郊区的土地改革/(一) 方针政策/(二) 发展历程/(三) 胜利成果/三、远郊老区、半老区的土地改革/(一) 抗日根据地巩固地区的减租减息、增加工资斗争/(二) 解放区的除奸反霸、清算复仇运动/(三) 没收地主土地和土地平分运动/四、远郊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一) 远郊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特点/(二) 远郊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过程/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

☚ (七) 花卉业   (一) 创建时期 ☛

(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第四节 工业(科技)园区/一、建设现状/二、特点与作用/(一) 北京经济新的增长点/(二) 吸引外资的基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三) 带头实现“两个转变”/(四) 促进郊区城镇建设

☚ 一、建设水平   (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协力,艰苦奋斗,走过了46年不平凡而又曲折前进的历程,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7年,河南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改革为动力,使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基本形成了农林牧渔并举,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农村市场经济新格局,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河南农业的落后状况。其主要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 一、基本情况   (一)恢复发展阶段 ☛

(一)第一阶段/(二)第二阶段/(三)第三阶段

☚ 一、组织机构建设   (一)第一阶段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三、主要成就/(一)农业 (种植业) 生产发展很快/(二)林业生产成效显著/(三)畜牧业六畜兴旺,全面发展/(四)渔业生产取得很大进展/(五)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六)农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七)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农副产品出口增强/(八)农民生活普遍改善/四、存在问题

☚ 一、基本情况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

黑龙江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分两个时期进行的。第一个时期是从1947年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边境地区, 开荒创建国营农场开始的, 全部用农业机械装备, 实行机械化生产; 第二个时期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在广大农村有计划、有领导、有组织地逐步推行的。农村机械化的发展, 从1949—1995年, 又经历了试办、普及、全面发展提高3个阶段。

☚ (三)机械化效益   (一)试办阶段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

广东农耕比黄河、长江流域晚,但由于历史上战乱较少,种植业生产相对稳定,加之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与自然优势,所以种植业生产的发展又较黄河、长江流域快,生产水平也较高。宋代部分地区已进入农业全面开发时期,开始有多余的粮食输出。至明与清前期广东已成为全国农业最先进的地区之一。清末鸦片战争后,广东农业逐渐衰落,农业生产日趋萎缩。新中国成立后,广东农业迅速恢复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广东农业进入了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新时期。

☚ (三)岭南水果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种植业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

广东畜牧业生产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普遍饲养耕牛、生猪、家禽,出现农牧结合,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至清代,广东的畜牧业已经相当发达,与外国通商,牛、猪、禽、蛋、蜂蜜等畜产品出口英国和东南亚国家。抗战前的1934年,全省生猪610.9万头,耕牛338. 1万头,家禽3 955万只,属当时全国畜牧业生产最发达的省份之 一。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本侵略军滥宰外运牲畜,加上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自然灾害的破坏,畜牧业生产每况愈下,农村普遍缺乏耕牛,贫苦农民以人力拉犁耕作。1949年,全省生猪存栏376. 9万头,耕牛220. 2万头,家禽3 585万只,畜牧业生产大幅下降。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恢复和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开展品种改良,改进饲养技术,防治疫病,发展饲料生产,使畜牧业有了很大地发展。但是,畜牧业的发展历程是在曲折中前进的。1978年以前,由于“左”的干扰,政策的失误,畜牧生产几经起落发展缓慢。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畜牧业才真正走向高速发展之路。

☚ (三)畜牧业生产结构   (一)恢复发展时期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

据记载广东渔业已有3000多年历史。在明代,海洋捕捞的渔具、渔法已有相当的进步,在番禺等地渔具就有深罟、索罟、围罟等十多种,南澳有桁艚定置作业。池塘养鱼始于唐代。宋代为了遏制江洪,大量围堤筑塘,奠定了发展池塘养鱼的基础。明代中业,珠江三角洲一带,已形成了连片的鱼塘,开始形成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沿海人工养殖珍珠、牡蛎逐渐兴起,渔业商品生产已甚为发达。
20世纪上半叶,广东渔业最高年产产量是1936年的51万吨(含海南岛),其中海洋水产品36万吨、淡水水产品15万吨。有大小渔船6万多艘,专业及兼业渔民80多万人。淡水养殖面积,仅顺德、南海等八县,就有鱼塘6. 17万公顷(116万亩)。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对我沿海渔船、渔民轰炸烧杀,渔业受到极大破坏,加之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统治,渔业生产每况愈下。到1949年,渔船不足3万艘,鱼塘仅5. 3万公顷,产量下降到21万吨。其中海洋水产品15. 8万吨,淡水水产品5. 2万吨,渔业在渔霸、埠主、渔栏主等势力的控制下,渔民生活极度困难,生产日益萎缩。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渔业生产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以后由于多次政治运动的冲击和生产体制的束缚,生产发展缓慢,基本上处于停滞的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渔业生产力迅速提高,渔业生产进入了全面旺盛发展的新时期。

☚ (五)水产品保鲜加工   (一)恢复发展阶段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

广东垦区的发展历程,是沿着探索、开拓、及时纠正失误、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发展壮大的。

☚ (四)商业、饮食服务业   (一)创立垦殖基地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

甘肃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 6.农机人员   (一) 示范起步阶段 ☛

(一) 历代水事活动沿革/(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水利事业/1.整顿、恢复和稳步发展阶段/2.曲折前进阶段/3.改革开放,水利健康发展新阶段/四、基本经验/(一) 不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二) 实事求是,尊重科学,讲求实效,切实搞好/(三) 树立全局观念,强化整体推动,取得最好效/第七节 水土保持/一、水土流失及分布特征/(一)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分布特征/(二)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分布特征/(三) 内陆河流域水土流失分布特征/二、发展历程/(一) 典型示范、总结推广阶段/(二) 重点突破、稳步前进阶段/(三) 以兴修水平梯田为主,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阶段/(四)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阶段/三、治理成果/四、综合效益/1.拦蓄径流,减少泥沙/2.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3.变 “三跑田 (跑水、跑土、跑肥)” 为 “三保田”,增加了土壤抗旱增产能力,提高了农作物产量/4.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5.投入与效益/五、主要经验/(一)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服务体系/(二) 从实际出发,坚持不懈地开展“三田”建设/(三) 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提/(四)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五) 治理、开发、管理三位一体,调动群众开展水土保持的积极性

☚ (十) “三田”建设   (一) 历代水事活动沿革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

在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甘肃省的水土保持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单项措施、分散治理到按山系、水系和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过程,取得了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兼容并收, 增强农业后劲, 促进脱贫致富的巨大成效。

☚ (三) 内陆河流域水土流失分布特征   (一) 典型示范、总结推广阶段 ☛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

甘肃农垦事业的创建发展是国家加速开发、建设甘肃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自1953年兴建,1954年成立农垦局,到1958年,共建成国营农场31个,初具规模。“大跃进”时期,国营农场高速发展,至1960年先后在河西、陇东、陇南、甘南等地建成120个农牧场,人员达10.64万人。由于当时思想上的急于求成和乱开滥垦、盲目发展,于三年困难时期,许多农场被迫下马,到1963年减至54个,人口2.69万人。1964年在酒泉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十一师, 同甘肃省农垦局并列,共同管理全省国营农场。1965年省农垦局与农建十一师合并,对农场实行军管。1969年在农垦局和农建十一师的基础上, 经中央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建设兵团。1975年大精简中,又将建设兵团撤销,所属农场交地、县管理。1978年为了加强对国营农场的管理工作,重新建立了甘肃省农垦局。1983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省农垦局改为甘肃省农垦总公司”,为经济实体,受省政府委托,行使省属农垦行业主管机关的职权。从1983—1985年,是总公司由行政机关向经济实体过渡的酝酿和准备时期,主要是扩大企业自主权,鼓励作为派出机构的分公司创办农工商公司,通过开展经营活动创收。1988年,按照精简效能,党政分开的原则,对总公司内部管理体制进行了较大改革。设行政、党务、经营三个系统。将省农垦农工商公司作为总公司的经营系统,指导全系统的经营活动。对总公司和5个分公司实行“经费包干,逐步过渡到自理”的政策,强化其企业性质,消弱管理职能。在此基础上,重点加强经营系统和5个农垦公司的建设,引导和支持农工商公司和各农垦公司创办实体,为完成过渡创造条件。1989年,结合清理整顿公司,撤销了酒泉、张掖、武威、平凉等四个农垦农工商公司,将其财产和经营业务交垦区各公司。同时各垦区公司实行企业工资制度,将其对垦区企业的管理职能改为协调、服务职能。初步完成了垦区公司的过渡。1990年,经省政府批准,又将省农垦农工商公司与总公司合并,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一个法人代表,为总公司机关实现企业化管理体制,强化总公司对农垦企业行使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的职能,打下了基础。
改革开放前,由于体制多变,发展方向变化不定,加之对农垦的管理基本上是照搬原苏联的模式,高度集中,单一经营和“大锅饭”,抑制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甘肃农垦经济,长期处于低产亏损的落后状态。历年累计亏损了3亿多元,最高亏损年份达2 300万元。有18年粮食单产为50公斤左右,最低时仅有19.5公斤。职工每月只拿25元的工资,生活非常困难,长期处于“花钱靠国家,亏损靠补贴,吃粮靠供应”的困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甘肃农垦认真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大胆进行改革探索,特别是从1983年开始,对农垦经济体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从而使甘肃农垦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带来了巨大变化。
(1)经济效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83年结束了连续亏损30年的历史,开始连年盈利。仅“七五”期间实现利税累计9 333万元。1990年在面临市场疲软,经济环境恶化,资金严重短缺等多种困难,仍完成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16 456万元,实现利润689.5万元;1992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7 286万元,实现利润1 481万元。
(2)对国家贡献逐年增加。仅“七五”期间上交国家税金5 097.2万元,为国家上交公购粮,提供商品粮13万吨,还有部分产品供外贸出口,为国家创取了外汇。1992年上交国家税金1 827万元,比1979年增长8.1倍。
(3)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企业发展后劲增强。“七五”期间总投资8 924万元,新增生产性固定资产6 005万元,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扩大了生产能力,10多个骨干项目已发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涌现出了黄羊河、饮马、条山、农工商公司等一批生产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发展后劲较足,效益较好的骨干企业。全系统有武威啤酒厂和祁连山制药厂两个独立核算企业、八一水泥厂和条山酒厂2个场办企业晋升为省一级企业;酒泉拖拉机配件厂、嘉峪关水泥厂、屯沟湾石英矿、祁连化工厂等5个独立核算企业和景泰羊毛衫厂、老寺庙酒厂、小宛农场酒厂、酒泉建筑公司布鞋厂4个场办企业晋升为省二级企业。
(4)建成了一定规模的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生产稳步发展。已建成啤酒花、啤酒大麦、黑瓜籽、苹果、苹果梨、葡萄、山楂、蛋鸡、奶牛等十大商品生产基地,初步实现了规模经营,为发展商品生产奠定了物质基础。
(5)职工收入增加,生活条件显著改善。1992年职工人均收入2 108元,比1979年净增1 480元,增长235.7%。由于职工收入的增加和企业盈利水平的提高,多数企业新建了医院、校舍和文化娱乐设施。职工衣、食、住、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甘肃农垦事业的发展,可分为创建、探索(1953—1978年)和改革、发展(1979—1992年)两个阶段,见表4-8-5。

表4-8-5甘肃省农垦各发展阶段概况


时 期代表
年份
企业数
(个)
总人口
(万人)
职工
(万人)
耕地
(万公顷)
工农业总产值
(按可比价计)
(万元)
盈亏总额
(十一万元)






初建
大跃进
三年调整
省农垦局农建十一师
军管
兰州军区生产兵团
地县管理
1958
1960
1963
1965
1968
1972
1978
33
122
57
48
27
68
49
2.03
10.64
2.69
4. 19
6.60
8.96
9.28
2.03
7. 16
1.67
3.07
5.26
4.99
4.66
4.67
18.90
3. 14
3.05
3.72
3.95
4.25
347.20
1 162. 17
260.82
941.20
1 184. 76
3 582.23
4 497.53
—12
—1 797
—405
—167
—1 073
—1 384
—1 629

(续)

时 期代表
年份
企业数
(个)
总人口
(万人)
职工
(万人)
耕地
(万公顷)
工农业总产值
(按可比价计)
(万元)
盈亏总额
(十一万元)






省农垦局
省农垦局
农垦总公司
农垦总公司
1979
1983
1987
1992
48
46
36
36
8.17
7.93
6.64
6. 98
4.39
4.22
4.01
4.48
3.93
4.09
3.87
3. 92
4 520
7 249
11 772
37 286
—1 794
122
762
1 481

注:资料来源于农垦历年综合统计年报。

☚ (四) 农业、工业生产物质技术装备   三、生产水平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

☚ 一、基本情况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 ☛
0002921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