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牧业发展历程
据考古研究,早在4 000多年前,玉树地区就有人类生息。在春秋战国时期,玉树地区的居民是羌人和当地土著人相结合的部落群体。玉树地区的农业,据史料记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新唐》中记载,玉树地区“地寒宜麦”,男子“务战与耕”。《新唐书·吐蕃传·笺证》记载,在第7世纪的吐蕃,农民已懂得把山坡上的水,蓄而为池,引出使用山间水流,开垦耕地。1929年青海建省后,马步芳家庭统治了玉树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生产方式原始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1949年10月,青海省人民解放军军政委员会驻玉树特派员办公署成立,宣告玉树解放。牧业生产大致可分为六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贯彻了牧区“政策要稳、办法要宽、时间要长”的方针,执行了“不斗、不分、不划阶级、牧工牧主两利”和“扶助贫苦牧民”的正确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牧业生产的发展。全州各类牲畜由1950年的184.35万头只,发展到1957年底的314.11万头只,增长34.38%,年均递增7.9%。第二阶段,1958—1962年,由于一小撮反动分子掀起的反革命武装叛乱的破坏和在平叛中犯扩大化错误,在办社过程中一平二调,在生产上犯了瞎指挥的错误,致使牧业生产受到了极大损失。到1962年底,牲畜数量减少到107.44万头只。第三阶段,1962年后,由于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使牧业生产得到逐步恢复。到1965年末,全州牲畜已回升到220.48万头只。第四阶段,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畜牧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到1979年底,全州各类牲畜数上升到557.36万头只,创历史最高水平。第五阶段,1979年以后,由于对畜牧业生产规律缺乏全面而正确的认识,片面强调牲畜存栏数,结果使畜草矛盾日益加剧,加上连年自然灾害,导致牲畜数量急剧下降。到1984年底,全州牲畜存栏数下降到434.48万头只。第六阶段,自1984年起,牲畜作价归户和草场承包到户责任制的实行,使畜牧业生产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与发展。但1985年与1995年的两次特大雪灾,共损失牲畜231.48万头只,使牲畜数量再次急剧下降。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带领群众积极抗灾、救灾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援,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取得实效,1997年底,全州牲畜存栏数恢复到251.7万头只。
1950年,全州耕地面积8 860公顷,当年播种面积3593.33公顷,经过50年代慎重稳步的工作,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到1957年末, 全州耕地面积已达1万公顷, 当年播种面积4 273.33公顷, 粮食总产量2 115吨, 平均亩产32.98千克。 1960年, 在盲目开荒运动中, 全州耕地面积猛增到21 133.33公顷, 当年播种面积21 149.27公顷, 粮食平均亩产仅19.77千克。 1962年6000多公顷耕地 “退农还牧”。 到1965年,全州耕地面积17 133.33公顷, 当年播种面积8486.67公顷, 粮食总产量11 876吨, 平均亩产为93.3千克。
1966—1976年, 玉树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有所发展。1973年, 全州播种面积达10 960公顷, 产量18213.7吨, 平均亩产为110.79千克, 创历史最高水平。 之后, 全州的农业生产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进入90年代以来,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 政府高度重视农业, 农业生产开始步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在1.73万公顷以上, 播种面积逐年有所扩大, 粮油产量不断提高。 1997年, 全州播种面积达1.4万公顷, 粮油产量达1.9124万吨, 是全州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