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闵行区农村经济发展历程,根据经济结构和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变化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 一、概况 (一)第一阶段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 嘉定农村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五个阶段。 ☚ 一、概况 (一) 1949—1957年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前, 宝山农村经济以个体农业为主,地方工业相当薄弱, 商业虽有悠久历史, 但仅以农产品交换为主。新中国成立后, 宝山农村经济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 ☚ 一、概况 (一) 1949—1965年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浦东新区农村经济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 (四) 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一) 1949—1965年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南汇的农村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 一、概况 (一) 1949—1965年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 奉贤农村经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 一、概况 (一) 1949—1965年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松江完成了土地改革,随后,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农村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发展,农村经济开始走上全面发展的道路。1956年全县工农业产值1.05亿元,比1949年增长1.4倍。1958年的“大跃进”、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造成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大量浪费。1963—1965年,经过整顿,农业全面推行“三熟制”,使全县粮食总产有较大幅度上升;工业得到稳步发展。196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1.48亿元,其中工业产值7 216万元,农业产值7 543万元,粮食总产17年翻一番。财政收入1965年为2 555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但由于农业扩大了三熟制,粮食总产增加,农业产值有所增长。同时,由于乡镇工业有所发展,1972年,全县工业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产值。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全面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中心内容的责任制,之后,有效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到1987年,全县林牧副渔的产值超过了种植业产值。1988年畜牧业产值又超过了种植业产值。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镇工业大步发展。到1988年底,全县乡镇工业产值达到8.8亿元。1979—1988年乡镇工业年均递增率为18.9%。1992年,工业产值达到62亿元,是1978年的22.92倍。其中县属工业占23.2%;乡(镇)办工业占58.6%;村办工业占18.2%。在1992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19.7%;第二产业占56.4%;第三产业占23.9%。 1992年以后,松江农村经济又走上新的快速发展轨道。到1996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1.49亿元,比1992年增长2.5倍;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 223亿元。第一产业的集约化程度有新提高,增加值达9.1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8%。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总产量31万吨,蔬菜、副食品生产全面增长。第二产业的支柱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增加值达42.4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9.3%。第三产业领域进一步拓宽,增加值达19.9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9%,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嗣后几年持续发展,至1999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14.8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65亿元, 其中工业总产值351亿元,农业产值14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7.89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8.29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7.95亿元。 纵观改革开放20多年来, 松江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四个显著特点。 1.农业规模经营稳步发展。松江在1984年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鼓励、扶持种田能手经营相对集中的土地。当年, 0.66公顷以上专业承包大户有135户, 经营土地393.2公顷, 1986年发展到 1 364户、12703.3公顷。1988年, 华阳桥乡长娄村首创13.3公顷集体农场, 嗣后, 办合作农场开始启动。到1993年, 全县有9个农场、经营土地112.8公顷; 专业大户3 052户、3 133.8公顷。 1996年, “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当年规模经营面积757.93公顷, 占全县商品粮田的75.8%,其中县级农场12个、经营土地272.13公顷, 镇级农场82个、2264.8公顷, 村级农场170个、2218.2公顷, 1公顷以上承包大户1 012户, 经营土地2824.4公顷。集体合作农场已成为全县推广应用新农艺、新技术的基地, 农业形象工程的窗口, 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础。1991年, 粮食亩产突破吨粮纪录, 连续多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和农业总产值在上海市郊处于领先地位, 并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1999年, 农业克服灾害性气候影响夺得丰收, 结构调整有序推进,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长27.7%。土地延包工作顺利完成。现代农业园区首期万亩 “三高”农田建设达到阶段性目标。主要农产品产量, 粮食276 648吨, 油菜籽14 954吨。 积极推进养殖业规模化生产经营。1985年, 中外合资大型农牧企业上海大江公司建立, 以 “农工一体化连贯作业”模式, 实行饲料生产、良种繁育、肉鸡饲养、宰杀加工、内外销售连贯作业。此后, 松江肉鸡、蛋鸡饲养量逐年激增, 大江鸡成为上海市民主要食用鸡。1987年, 全县林牧副渔的产值超过了种植业产值; 1988年, 畜牧业产值超过种植业产值。1991年产值达到59 037万元, 占全郊区畜牧业总产值的20.2%。在畜牧业中, 以肉禽生产为重点, 1991年肉禽上市2 930.66万只, 全县人均达到58.6只, 产值占全县畜牧业产值的55.4%、农业总产值的32.6%,为全国县级肉禽上市量之冠。1997年, 全县上市肉猪43.92万头、家禽4 395万羽、鲜蛋16 165吨、牛奶10 253吨。有百亩以上水产养殖场75个, 水产品总产量1.15万吨。1999年, 生猪出栏数50.6万头, 肉禽3 650.5万只, 鲜蛋产量17 303.9吨, 淡水产品15 479吨。 2.乡镇工业迅速崛起。70年代末开始, 乡镇工业发展步伐加快。1988年, 全县工业企业由1978年的484家增加到1 399家, 其中乡镇企业1 118家; 工业产值由2.72亿元提高到23.15亿元。乡镇企业成为松江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1978年, 乡镇企业产值11 457万元, 占全县工业产值的42.15%; 1988年169 121万元,占73.04%。到1992年底, 城乡联营企业发展到300多家, 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15.1%;产值达35.6亿元, 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7.4%。在全县年创50万利润、500万产值的企业中, 城乡联营企业占80%以上。 1992年起, 松江工业改革向广度、深度发展, 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到1996年, 基本形成了以股份合作制为重点的企业和集团。1997年又掀起企业改制新一轮高潮, 对1 037家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了规范、有序、彻底的改制。通过深化改革, 增强企业活力, 工业生产出现高速增长。1997年工业产值 (1990年不变价、下同) 280亿元、增加值50.6亿元, 均比1992年增长3.7倍, 年均递增均超过35%。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工塑料、电子电器、五金机械、现代建材6大支柱行业, 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1.6%。有5000万元产值以上的工业骨干企业91家, 总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48%。1999年工业总产值达355亿元, 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私营经济为95.3亿元。工业新一轮发展开局良好, 百事食品等54家新企业相继建成投产, 汽车地毯总厂等35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 实现工业利润6.86亿元, 增长56.3%。 3.旅游、商业兴旺。从80年代起, 松江开始大规模商业设施建设, 先后建成供销商厦、云间商厦、一百松江店、松江商城等大型商场。1997年末, 有商业网点1.5万个, 营业面积50万平方米,全县人均商业面积超过1平方米。有营业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商场84家, 连锁商店73家, 个体、私营商业21 705户。1997年全县消费品零售额50.05亿元。到1999年, 全区商品销售额147.5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8亿元。1992年起, 先后建成招商市场等各类交易批发市场7个。1997年, 全县有农贸市场23个, 吸纳松江及江浙皖客商进场, 集市贸易成交额由1992的1.3亿元增至13.13亿元, 1999年达16.9亿元。 松江旅游事业方兴未艾。1992—1999年, 投资约10亿元改善区内道路、通信、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以 “净化、绿化、美化”为总体要求, 结合景点建设, 对骨干道路两侧、有关地块实施路灯、绿化工程。上海市区到松江各旅游点设有旅游专线车, 以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为主干道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将各旅游点连成一线。宾馆、饭店、购物中心、休闲娱乐中心、通信设施一应俱全。加强软环境整治, 制定并实施一系列规定办法,确保区内大环境的逐步优化。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天马高尔夫俱乐部、欧罗巴世界乐园、佘山索道、佘山锦江漂流世界、森林百鸟苑、佘山国家森林宾馆等相继建成开放,形成集休闲、度假、商业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游客。1992—1999年共接待中外游客约1 50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10多亿元。其中1999年接待291万人次,收入3.66亿元。 4.开放型经济发展。松江坚持对外开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注重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1992年,松江建立上海市级工业区——松江工业区。1997年,工业区进入收获期。区内97家“三资”企业建成投产,就业职工18 771人,工业产值51.73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18.3%。工业区开发建设促进了电力、邮电、交通运输、建筑业、房地产业、旅游、餐饮、商贸等各业发展。在松江市级工业区的带动下,先后培育了九亭、新桥、泗泾、茸北、仓桥等一批区级工业区。1999年,全区已累计批准外资项目1 276个,总投资41亿美元,合同外资21亿美元,投资者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美国福特、日本日立、英国ICI、法国依视路、德国PM、瑞士雀巢等35家世界500强企业竞相在松江投资,台湾耐斯集团、白马集团、大同机电、永大机电、味丹食品、元盛食品以及金宝山塑胶等100多家国际跨国公司相继在松江落户。1999年松江成功举办了投资招商会,新引进内资项目206个,注册资本3.57亿元。在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发展国内经济合作,注册国内私营企业2万多户,利用资金120多亿元。私营经济已经成为全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全区经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生产发展园区化、企业经营市场化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 一、概况 三、特色经济选例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素称鱼米之乡的金山,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较为贫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这一状况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的安定,生产力的解放,生产条件的改善, 生产技术的改进, 农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其发展历程大体为: ☚ 一、概况 (一) 1949—1965年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 青浦农村经济在较长一个时期里, 以农业为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乡镇工业大步发展, 第三产业逐步兴起, 农村经济逐步转变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农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由1986年的34.4%, 下降到1999年的7.4%;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由1980年的47.52%和18.08%, 上升到1999年的59.6%和33%。青浦农村经济形成以农业为基础, 二、三产业为主体, 综合协调发展的格局。在这过程中, 始终以深化农村改革为主导, 在经济上从以下五个方面纵深发展。 ☚ 一、概况 (一)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崇明县农业历代以生产粮、棉、豆为大宗。新中国成立后, 则以稻、麦、玉米、棉花和油菜为主要作物。农村经济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 一、概况 (一) 1949—1965年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 湖南农村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 一、基本省情 (一)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时期 ☛ 000134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