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农村社会经济条件
(1) 农业人口与劳动力。 西宁市共有35个乡镇,其中乡政府33个, 镇政府2个, 370个村委会, 1 389个合作社。 1997年乡村总户数91 533户, 其中牧业户112户。 乡村总人口为427 566人, 其中牧业人口588人。 乡村劳动力228 498人, 其中市郊区54 664人, 大通县173 834人; 按性别分: 男劳动力117 538人, 其中市郊区26 021人, 大通县91 517人。按部门分: 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180 566人(市郊区33 416人, 大通县147 150人), 其中: 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177 502人 (市郊区32 162人, 大通县145 340人),从事牧业生产的劳动力3 053人 (市郊区1 246人,大通县1 807人); 从事工业的劳动力13 267人(市郊区4 887人, 大通县8 380人); 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8 358人 (市郊区2 929人, 大通县5 429人); 从事交通运输、仓储、 邮电、 通讯业的劳动力7 194人 (市郊区3 098人, 大通县4 096人); 从事批零贸易、 餐饮业劳动力6 091人 (市郊区3 729人, 大通县2 362人), 其他非农业行业劳动力13 022人(市郊区6 605人, 大通县6 417人), 外出临时工、 合同工8 268人(市郊区4 216人, 大通县4 070人)。
(2) 农业现代化水平。 1997年, 农村用电量6 373万千瓦/小时, 农用机械总动力329 249千瓦,用于农田耕作的机械21 959台, 其中: 大中型拖拉机358台, 9 145千瓦; 小型拖拉机21 061台, 179 096千瓦;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517台, 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4 802台。农用排灌机械动力10 703千瓦, 水泵222台, 喷灌机械68套。 收获机械351台, 机动脱粒机339台。 用于植物保护的喷雾机91台, 130千瓦。农用运输机械1 378辆, 其中: 农用载重汽车959辆, 农用运输车419辆, 16 118千瓦, 农用推土机148台。 农用化肥施用量25 012吨, 其中氮肥12 292吨, 磷肥7 139吨, 钾肥2 632吨, 复合肥2 949吨。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些新品种、 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全市保护地面积为767.2公顷, 其中日光节能温室158.6公顷, 大棚72.7公顷。 应用农用塑料薄膜180 128千克, 其中:地膜使用量38 027千克, 农用柴油5 062吨, 农药1 800吨。
(3) 农田水利设施。新中国成立以来, 西宁市的农田水利建设有了很大发展, 全市由国家投入的各类水利建设资金达7 000万元, 加上群众劳力等投入已超亿元。兴建了北川渠等6个万亩国有灌区及一大批民营灌区和电力提灌区, 使全市灌溉面积达到1.39万公顷, 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23.7%; 修建人畜饮水工程170余处, 解决了25万人、20万头 (只) 牲畜饮水。 “八五”期间, 全市水利建设步入了一个新时期。全市共兴修水利工程91项, 完成投资3 899.76万元 (其中: 国家投入3 188.5万元, 自筹711.26万元), 占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水利总投入的38.9%,改善灌溉面积9 946.7公顷, 扩大灌溉面积1 040公顷, 为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 截止 “八五”末, 共维修、 改造、新建渠道近百公里; 新建、维修水利建筑物380多座。 完成盐碱地改造项目12项, 治理面积566.7公顷, 新增耕地66.7公顷。 “八五”期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平方公里, 兴修水平梯田2 666.7万公顷, 累计梯田面积近2万公顷。
(4) 农用工业建设。 西宁市的农用工业建设滞后, 仅有生产农膜西宁塑料厂和大通县专用肥料厂。西宁塑料厂设计能力为年生产农用塑料薄膜600吨,实际生产能力400吨, 有职工100多人, 固定资产150万元。 大通县专用化肥厂, 设计能力为年生产小麦、油菜、 蚕豆、 马铃薯专用肥2万吨, 实际生产能力为1 300吨,有职工11人,临时工20人,固定资产160万元,占地2 700平方米。
(5)农业综合开发。全市共有中低产田51 022.5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73.6%。主要分为六种类型:缺水型、坡耕型、经营型、高寒阴湿型、瘠薄型、盐碱型。通过不同的技术措施和挖潜改造可使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西宁市共有低产鱼塘61.3公顷,平均单产110千克/亩。与池塘养鱼最高亩产688千克相比,开发潜力很大。另外在发展地方名、优土特产品,如蚕豆、马铃薯、油菜、天然无污染的蘑菇、蕨菜以及中藏药材资源的开发,进行深加工和出口创汇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