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纲五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纲五常 【释文】: 我国封建时代,儒家为了维护封建秩序所宣扬的所谓常行不变的道德标准。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礼记·乐记》:“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孔颖达疏引《礼纬含文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常指仁、义、礼、智、信,西汉董仲舒根据孔丘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轲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发展而来。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一》:“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五者所当修饰也。”三纲五常学说,是董仲舒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而提出的。他认为“三纲”是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五常”是用来调整伦理关系的基础原则。 他说:“五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赋予“三纲”以神的权威;用“阳尊阴卑”的思想,论证了“三纲”的主从关系不能变化和颠倒。“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规律;把神学唯心主义世界观运用于伦理道德,论证了封建统治的神权、皇权、族权、夫权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纲常名教制造了理论根据。“三纲五常”成了封建统治者套在我国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